一例大一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的咨询案例报告
2017-01-27杨晓婷
杨晓婷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400715)
一例大一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的咨询案例报告
杨晓婷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400715)
本案例报告的是一例大一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的咨询案例。该学生在入学后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伴有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入睡困难和人际交往不良等症状,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来访者有轻度焦虑和抑郁。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通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般心理问题;适应不良;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李某某,女性,19岁,汉族,大一,未婚。身高大约1.6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无精神病史及家庭病史。父母均在家务农,经济条件一般。
1.2 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李某某是家中长女,还有一个15岁读初三的妹妹,家庭关系良好。从小安静懂事,学习认真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对其非常关怀和疼爱,寄予很大期望。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偶尔喜欢看点小说,不喜欢运动。性格内向,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较少。
1.3 精神和身体状态
言语清楚、意识清醒、略微有点紧张、焦虑,人格较稳定。近一个月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
2.主诉与个人陈述
2.1 主诉:最近一个月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经常紧张、焦虑,感到自卑、难以融入班级,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入睡困难。
2.2 个人陈述:我是大一新生,开学一个多月了,感觉心情不好、情绪很低落。我从小到大学习一直很好,爸妈和老师对我的期望都很高,我也觉得自己很优秀。但是现在我觉得考上了大学也不怎么样,大家都很优秀,我一点也不突出。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大家都不像以前那么关注学习、都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什么的。我来自农村,从小到大一直在学习,很少接触其他事物,也没什么特长,其他同学谈论的东西很多我都不知道。感觉自己和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差异很大,很难融入班级,不想参与集体活动,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最近老是紧张焦虑,夜里也睡不好,翻来覆去的。白天上课也总是跑神,没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很低。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衣着朴素整洁,举止礼貌,身材中等,无明显躯体疾病。神情略微紧张、焦虑,精神状况较差,面色略微苍白、有黑眼圈。咨询过程合作,对答流利,语速一般,能叙述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希望通过咨询改变自己。
母亲反映:来访者从小到大学习都不用家里操心、成绩一直很好,家里也寄予很大期望。来访者性格有些内向,朋友不多,也很少参加体育和娱乐活动;很懂事、也要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常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让父母过更好的生活。近一个月,来访者和家里通话时很少说话,情绪有些低落,对学校的情况也不怎么谈起。
4.心理测验结果
在收集临床资料后,为了能够正确诊断,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根据来访者自身情况,在经由来访者同意后对其进行心理测试。
(1)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4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5.评估与诊断
5.1 评估
来访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不良导致紧张焦虑情绪、存在错误认知、睡眠不好。其心理冲突为常形,有现实诱因,强度不重,持续时间一个月,但其自身无法摆脱,有自知力和求助愿望。
5.2 诊断
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5.3 鉴别诊断
(1)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在学校体检正常,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与神经症相鉴别: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三标准,该来访者虽然因入学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但由现实因素引发、与其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来访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紧张情绪,但尚未泛化,也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而且持续时间也较短,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6.问题原因分析
6.1 生理原因: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
6.2 社会原因
(1)社会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2)家庭因素:家庭中父母对其学习期待很高,给来访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社会支持系统:进入新环境中,与老师同学都不熟悉,没有朋友,也没有跟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6.3 心理原因
(1)个性特征:来访者性格较内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期望很高,到了新的环境中,适应出现了问题,自信心受到打击,不能及时寻求帮助。
(2)存在不合理认知:来访者因无法融入班集体、和同学差异大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
(3)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访者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积极去应对和解决,而是逃避、消极否定自己。
7.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7.1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7.1.1 近期具体目标
(1)缓解来访者焦虑、紧张情绪和自卑程度,学会调节情绪;
(2)纠正错误观念,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3)改善来访者睡眠状况,学会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7.1.2 长期最终目标
帮助来访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和适应能力,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达到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7.2 咨询方法与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理论及治疗方法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特别强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RET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是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缩写,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人们一般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C。RET的ABC理论则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的间接原因,而个体对诱发事件的信念B才是直接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本案例通过与来访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7.3 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
7.3.1 来访者的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7.3.2 来访者的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7.3.3 来访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7.3.4 咨询师的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7.3.5 咨询师的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
(3)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7.3.6 咨询师的义务:
(1)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8.咨询时间与收费
8.1 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一次60分钟,共5次。
8.2 咨询费用
免费
9.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咨访关系建立与心理评估诊断、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
9.1 第一阶段咨访关系建立与评估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时间:第一周
目的:收集资料,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与来访者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的性质和有关事项;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通过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采用摄入性会谈方式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并指导其完成相关心理测验,作出评估和诊断,并与来访者共同协商确定咨询方案,签订书面协议。
9.2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2至4次咨询)
时间:第二周至第四周
目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巩固和进一步加强咨访关系,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帮助来访者学习人际沟通,促进正常人际交往;帮助来访者学会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状况,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第2次咨询
(1)举例说明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使来访者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的问题,分析导致其紧张、焦虑情绪,注意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直接由于与同学的差异引起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引起的;
(3)帮助来访者找出其不合理信念:和同学差异大就无法融入班级体,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
(4)布置咨询作业:针对不合理信念,写出其合理信念。
第3次咨询
(1)分析来访者的合理认知信念;
(2)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无法融入班级、感到一无是处、自卑等信念是不合理的;
(3)鼓励来访者和同学交流,指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
(4)布置咨询作业:练习积极的自我暗示;尝试和同学交流。
咨询片段: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出现现在这些情况的呢?
来访者:我和班里的同学差异很大,好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我觉得没办法和他们交流,无法融入班级。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和同学之间差异很大,所以没办法和大家交流?
来访者:是啊,我来自农村,从小除了学习课本很少接触别的东西,他们谈论的东西我很多都不知道,也听不懂,我也不想和他们一起参加班级活动。
咨询师:是不是班里只有你一个人听不懂他们谈论的东西呢?
来访者:嗯……也不是,也有其他一些同学不知道。
咨询师:那他们也像你一样没办法和同学交流、不想参加班级活动吗?
来访者:额……没有,他们会去听、然后一起聊,也会去参加班级活动。
咨询师:对啊。其实你已经知道了,你之所以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不是由于和同学差异大引起的,而是你觉得自己无法融入班级,没办法和同学交流,这些信念让你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
来访者:是的,我觉得自己没办法融入,感觉很孤独,大家都适应得很好,我却不能,我觉得自卑、不如别人……
咨询师:那你觉得是没办法和同学交流、还是没有尝试去和同学交流呢?
来访者:我、我没有尝试,我什么都不懂,我怕他们会不愿意和我交流。
咨询师:那他们是不是真的不愿意呢?
来访者:好像不是,他们也和其他不懂的同学聊天。
咨询师:对啊,其实你并不清楚他们会不会拒绝和你交流,是不是?
来访者:是的,我不能确定。
咨询师:那你愿不愿意去尝试和同学交流一下呢?
来访者:我也想啊,可是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而且大家都很优秀,我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一无是处。
咨询师:那你认为那些优秀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来访者:他们成绩也不错,还有很多特长,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很活跃。我就只会学习,而且也不比别人学得好……
咨询师:那些成绩不错、还有很多特长、很活跃的人多吗?
来访者:也不多,也就几个人很优秀,其他人都差不多。
咨询师:是啊,其实生活中那些很优秀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优秀。那么我们不如那些很优秀的人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呢?
来访者:好像也不是,大家都是这样。
咨询师:是啊,其实那些很优秀的人,他们有让人羡慕的特长,但是那也是他们慢慢学习来的。而像你呢,因为以前生活圈子比较小、可能没有机会去接触那些,这不代表你不如他们,如果你有机会去学习,可能也会有一些特长。你说呢?
来访者:嗯,看来是我之前想的太极端了,他们那么优秀也是慢慢学来的,而且大多数人还是和我一样比较普通的,如果我们去学习,也可能变成优秀的人。
咨询师:嗯,你说的对。我们可以希望自己更优秀些,但当这一时不能实现时,我们不能够就此消极否定自己,而是要积极面对,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不仅不会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也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成长。
……
第4次咨询
(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尝试和同学进行交流,得到了同学的友好回应;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开始恢复自信。咨询师及时鼓励,以便强化。
(2)进一步强化其合理认知,并讨论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技巧等。
(3)布置咨询作业:参加至少一次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和同学一起交流。
9.3 结束与巩固阶段(第5次咨询)
时间:第五周
目的:巩固来访者的合理认知信念,及其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和应用。总结回顾,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测验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和同学交流增多,自信心增强。
(2)进行总结,巩固咨询效果。
(3)对来访者再次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前情况,进行咨询效果的评估。结束咨询。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6分,已经不存在焦虑症状。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40分,已经不存在抑郁症状。
10.咨询效果评估
10.1 来访者的自我评估
来访者自我报告情绪好转,焦虑减轻,注意力集中,睡眠状况改善;自信心恢复,开始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
10.2 母亲的反馈
母亲反馈来访者情绪有明显好转,更加自信,也会向家里提起一些在学校和同学相处的事情。
10.3 咨询师的评估
咨询的具体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焦虑、抑郁情绪已基本缓解,睡眠状况改善,改变了原有的不良认知模式,建立了合理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人际关系模式基本恢复正常。咨询基本目标已实现。
10.4 心理测验结果
SAS标准分从开始的56分降到了46分,焦虑情绪得到了改善;SDS标准分从54分降到了40分,抑郁情绪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11.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通过咨询,来访者的情绪得到调节和改善,思维信念变得较为合理,人际沟通方面也有了一些进步。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实现了近期目标,涉及了长期目标,取得了一定效果。
当然,有些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还需要长时间的巩固,对于咨询的长期效果未能进行追踪回访。咨询结束后,曾鼓励来访者参与一些提升自信与人际沟通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并提供了相应的途径,但其因种种原因,并未参与。
[1]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
[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年7月第二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