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农民环境意识调研

2017-01-27曾靖涵周佳艳郑思蕾

法制博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调研秸秆环境保护

曾靖涵 张 莹 周佳艳 郑思蕾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浙江农民环境意识调研

曾靖涵 张 莹 周佳艳 郑思蕾

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治理和改善农村环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农民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此次调研采用问卷形式,得出环境意识方面的四个结论:一是能够认知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对一些专项问题不甚了解;二是能够认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三是在应对农药、秸秆等环境问题已能较好处理,但在应对白色污染和垃圾分类等新环境问题方面还不够;四是能够认识到环保是个人、社会和政府应共同承担的责任,并希望政府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和监管。根据结论,提出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加强垃圾处理,整治农村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奖惩制度、发展农村教育,提高环保素质、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五项对策,实现人与自然科学发展。

农民环境意识;对策;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的生态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也成为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此次调研,旨在了解浙江农民具有怎样的环保理念,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存在哪些差异,收集环保意识的数据,分析农民环保意识的偏向性,制定出切实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建议,为浙江政府制定环保方案提供数据和参考,推进政府正确决策,共同促进浙江“三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选取了浙江永嘉桥下镇、宁波余姚低塘镇、义乌和溪村和绍兴上虞东华村作为调研地,调研对象保证男女、各年龄阶段比例均衡,文化程度涉及各层次学历。调研以问卷形式展开,四地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378份。其中桥下镇发出110份,回收100份;低塘镇发出105份,回收101份;和溪村发出100份,回收95份;东华村发出100份,回收82份。问卷涉及被调研者基本情况、环境问题的认知、环保意识的认知、环保行为的践行及对政府作用的认知四个部分。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认知

1.环境问题对生活和劳作的影响程度

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影响较大,说明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人们已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2.对五水共治的了解程度

各地了解一些或不了解的人数占比最高,相加超过50%,说明五水共治在这些地方的宣传还不够深入,大部分人只知道一个大概。

3.附近的村庄环境的污染物种类

数据显示,在桥下镇认为自己居住村庄附近污染物为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比重最高达到了94%,其次是畜禽养殖污染达到83%,工业污染、化肥农药和秸秆污染有一定比例,但选择的人较少。与此同时,认为自己所居住村庄附近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的比重高达85%。在低塘镇,将近9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生活垃圾和污水,53.5%的人选择工业污染。在和溪村,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污染所占比例较高。而在东华村,认为污染物为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比重达到了77%,其次是工业污染为65%,另有20人认为存在四种污染及以上。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居住村庄附近的污染物存在多种,主要是生活垃圾和污水,说明居住环境的质量并不是很理想。

4.对本地目前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

调研结果显示人们对本地环境持一般或者不满意态度的最多,超过半数。说明人们对于目前的环境状况存在较多意见。

(二)环保意识的认知

1.对于环境保护责任的态度

大多数人都认为环保是个人、政府和社会共同的事情,说明大家都意识到只有在政府、个人、社会的三方努力下,环境保护才能做得更好。且从其他选项的分布看,在被访者的意识中,仅靠个人力量或政策的制约或社会号召并不能充分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必须由各方来共同承担责任。

2.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认识

调研发现多数农民能够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如果经济不发达,可能不会想到环保,但是如果经济发达则会注重生活质量”,一位被访者说。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已经从单纯注重经济转变到经济环境共同发展,只有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更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三)环保行为的践行

1.农药种类选择

调研发现,除了低塘镇外,选择“不使用农药”的占比最高,和溪村甚至达到了75.8%。说明环保、健康的理念被大家所推崇。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仍有部分人在继续使用农药,且不辨别农药是否为环保、低残留,且有不少人都认为现在种田种菜不得不使用农药,这一点值得重视,调研结果呈现出两极趋势。

2.收割后的秸秆用途

对于收割后的秸秆,不同区域的做法相差较大。在桥下镇,人们倾向于用来盖豆芽,少数人用来喂养牲畜,秸秆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溪村的地方习俗是将秸秆放置农田中,很少出现焚烧的现象。而在低塘镇和东华村,将近70%的农民将收割后的秸秆烧掉,选择烧掉的主要原因为秸秆燃烧后可以作为农田养料。因此我们认为利益和风俗习惯是影响农民们践行环保的两大重要因素。

3.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的途径

四个地方选择媒体宣传的人数占了绝大部分,基本超过一半,但通过亲戚朋友了解的也有一定比例,而通过报纸和网络了解的人数基本持平。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力较大,但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农村也十分适用。

4.对于塑料制品的使用态度

经常使用的比例高居榜首,说明人们对塑料制品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白色污染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树立多用环保袋,少用塑料袋的正确观念迫在眉睫。

(四)对政府作用的认知

1.对于政府在环保工作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四个地区的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政府主导、一起参与,可看出民众还是很希望在环境方面得到政府的引导,并且愿意配合政府,说明人们正确认识了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也肯定了环境保护需要个人与政府共同努力这一观点。

2.当地的政府、其他组织宣传环境保护或进行环保教育的活动状况

据数据显示,和溪村“经常有进行宣传或者组织活动”比例最高,高达84.2%,且不存在从来没有,可看出当地政府在该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其他三地都是选择偶尔的人数最多,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从来没有。所以政府、社会组织、村委应重视宣传教育,这样能更好地带动农民一起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3.改善周围环境的建议

有人建议要多设置分类垃圾箱,妥善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并以身作则;还有植树造林、建立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并且希望自己村庄的环境保护是由政府来牵头,村民予以配合。还建议将每个区块分配到个人,这样可以避免利己主义的出现;增加公厕管理、雨污分流、加强对废水乱排现象的监管。

四、对策思考

结合以上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的环保意识,对周围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知,但在整体上,这种环境意识略显微弱且不系统,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做法。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建议对策。

(一)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

做好农村环境改善工作,必须坚持理念先行。宣传、普及环保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毋庸置疑。采取多种形式,除了最大众化的电视、媒体宣传之外,组织开展例如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等等,或者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融入环保内容,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不仅是向农村广大民众普及基本的环保理念,也是增强责任感,在农村地区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氛围。

(二)加强对垃圾的处理,整治农村环境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环保法》第3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地需要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合理的分类能够有效地减少垃圾所带来的污染,一方面,可以在农村中建立一个集中收集垃圾的站点,避免出现村民不知道垃圾向哪里倾倒,从而乱堆乱放的现象。其次,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有关部门要配置好基础设施,比如垃圾分类箱的种类、放置位置的改善,同时引导农民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

(三)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有关奖惩制度

政府应主导环保工作,而且确有必要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监管,做到部门不虚设、人员不虚浮人事。通过信息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举报权,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奖惩制度。使个人、企业与政府进行有效配合,一起参与到监督中来,共同扛起环境保护的大旗。

(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环保素质

较低的文化程度可能会对非环保行为的辨别力、危害后果认识不足,比如焚烧秸秆、乱倒垃圾等。而一些有关生态农业、秸秆利用等的内容、技能,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支撑。因此,首先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然后对于中青年人群,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成人教育、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

(五)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作为法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自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外,也针对特定的对象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还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但在总体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的空白法律部分,立法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了国家的立法之外,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订立一些地方性环境法规,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规章,提高违法成本。

五、结语

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首度被写入了国家的五年规划。而新农村的建设、提升环境质量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农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又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级政府、全社会的合作协调下,通过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推进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

[1]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

[2]朱国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探析[J].理论观察,2015(7).

X

A

2095-4379-(2017)17-0134-02

曾靖涵(1995-),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法。

猜你喜欢

调研秸秆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