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①《春望》赏析

2017-01-27

孙子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战乱景象山河

赵 锐

杜甫①《春望》赏析

赵 锐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南逃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此时,心系国家安危的杜甫听说此事,便在将家人安顿好之后,独自踏上了投奔肃宗朝廷的征程。不料,他中途被叛军俘获、押解到了长安,后幸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暮春之际,杜甫潜行于沦陷多日、萧索零落的长安城中,目睹长安春景,想到国都沦陷之痛,满腹伤心,唯有写诗抒怀。于是,这首沉郁顿挫、意境深沉的千古佳作——《春望》就此诞生。

国都沦陷,饱受战争摧残的长安城破败不堪。春日载阳,长安城内的万物应时复苏,但物是人非,因人事萧条,丛生的荒草和阴森的树木随处可见。首联照应题目,直写诗人春日望到的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但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通过“国破”与“城春”的对比,于景语中抒发他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之情。山河依旧在,万物照旧生,但国已不是原来那个国,城也物是人非,沧海变桑田。而今的春日长安, 早已不再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的繁华景象,留存的唯有那一抹抹被战乱和血泪染上的凄艳颜色。

颔联承接上文,继续写“春望”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使用以乐景写哀情,从而使得哀情更哀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忧心国家、想念家人的深沉情怀。春花娇艳,鸟鸣啾啾,这本该是生机勃勃、令人欢欣的春日景象,但此刻的诗人正在为国家动荡、家人难聚而悲伤难解,这种美好的景象只会使他更加伤心:花开惹得他眼泪潸潸,鸟鸣引得他胆战心惊。另外,除了借物抒情,这两句还承上启下:“感时花溅泪”承接上文,继续表达其对叛军的厌恶愤恨;“恨别鸟惊心”转而表达其对战乱中离散的家人的思念之情,开启下文。这种“承”与“转”,有效体现了杜甫五言律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的结构之美。

颈联顺应上文,详写“恨别”之痛。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诗人被困城中,与外界隔绝,而妻子儿女身处异地,杳无音信,生死不明,诗人感到异常担忧。此刻的诗人,是多么渴望能够得到一封家书啊!在这动乱的时局中,这家书弥足珍贵到可以胜“万金”。诗人此句看似是在写对家人的思念,实则是在以个人的经历,写战乱中多数百姓的共同心理,抒发他自己,以及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尾联由对物、事的描写转向对诗人自身身体状况的描写。战火不断、家书不至,国愁、家恨交织,诗人心情烦闷,愁绪难解,以致头发越变越白,越抓越少,甚至稀疏到连簪子都插不上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绪”和“白发”总是相伴而生的。心头已被愁、恨填满的杜甫,用“白头搔更短”来展露其心境,真实生动,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更是将诗人对叛乱的愁恨情绪推向了高潮,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杜甫此诗前四句一直在写景,但又无时不在使用“破”“深”“泪”“恨”“惊”等的字眼,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抒发他对“国破”的悲愤之情。颈联透过诗句,狼烟滚滚、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似在眼前,看似在写“家”,实则仍在写“国”。尾联写诗人白发稀疏的景象,意在借此进一步抒发“国破”带给他的身心摧残。杜甫此诗,焦点集中,情感浓烈,几欲喷薄而出,但诗人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全诗跌宕起伏、沉郁顿挫。

杜甫此诗,以“国破”起,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严格的“起承转合”,抒发了他对国家破亡的无限愤恨和悲伤之情。整首诗跌宕起伏,沉郁顿挫,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可谓五律诗中的极品佳作。

国②国:国都,此处指长安。破③破:陷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④感时:为国家的破亡而感伤。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此处指安史之乱的战火。连三月,家书抵⑥抵:值,相当。万金。白头搔⑦搔:用手轻轻地抓。更短,浑欲⑧浑欲:简直就要。不胜⑨胜:受不住,不能。簪⑩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2017-07-24

赵锐,山东友谊出版社人文图书项目部编辑。

(责任编辑:周亨祥)

Appreciation of A Spring View by Du Fu

猜你喜欢

战乱景象山河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山河壮举
Searching for lost daughter 战乱分离母女终团聚
万里山河收眼底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6年战乱
逃离家乡
我来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