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修读学分与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调研分析
——以沈北高校为例
2017-01-27黄浩洋
黄浩洋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跨校修读学分与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调研分析
——以沈北高校为例
黄浩洋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跨校修读学分是“教育管理+互联网思维”探索出的一种新的高校教学模式。该模式完善立体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促进精品教育资源共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从而进一步推进跨校修读学分在教学中的广泛实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
教育管理;跨校修读;学分制度;自主学习
本文拟以教育管理的创新为宗旨,以跨校修读学分的功能定位为基点,探索如何以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引导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同时发现跨校修读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有所助益,进而为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缘起
2012年,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一批优质课程资源陆续上网,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此为依托,随后一批高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跨校修读学分的探索。2014年5月23日,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高校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由此拉开辽宁省第一批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的实践。沈阳师范大学作为辽宁沈阳的沈北高校之一,有幸成为首批的试点单位。
二、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功能定位
在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过程中,沈阳师范大学以现行的双向选课为基本框架,以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为依托,意在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大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学校和学院来说,提升学校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地域联盟与合作。
对教师来说,不同高校的教师在课程进度安排、课程大纲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交流。这对于教师提升学术造诣、完备学科知识、改善教学理念,更是一次互动与促进。
对大学生来说,极大提高了优秀共享资源的共享效率,拓宽视野,促进自主学习。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各院校为了提升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越发重视和加强院校或地区之间的联盟与合作,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实现共赢,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实现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
三、跨校修读学分与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
跨校修读课程和互认学分,打破学校界限、学科专业界限,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扩大了视野,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大学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进而产生积极修读课程的愿望。
跨校修学分本身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变形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在专业课的建设方面,就好比自助餐厅,可谓一应俱全,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用盘子取自己想吃的佳肴,最大限度的改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所以,一经推行就博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即知识获得和满足个人兴趣成为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成为MOOC学习模式的最终驱动力。
四、跨校修读学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
虽然跨校修学分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成功的,但是总有大约四分之一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达到优良的满意度,这是较高的比例,笔者认为,造成上述自主学习以及对跨校修学分不适应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课程选择引导过于死板。
(二)大多数学生学习持续动力不足。
(三)学生缺乏必要的资料。
五、跨校修读学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教师的视角
在跨校学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同高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实际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筮待改进。
(一)教学效果问题
由于跨校修读制度依靠的是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导致网上教学对学生学习约束力不强,这也使网络教学平台在具体实践中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二)教材差异问题
由于跨校修读学分网上教育平台同时面临着生源层次不一的各大高校,因此,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着教学平台使用方选用与教学平台建设方不一样教材的情况。
(三)期末考核问题
按照跨校修读学分管理平台的要求,为避免期末考试试题泄露,要求不同高校在同一天进行该学科的期末考核。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假期时间往往不一致,在具体操作上很难达到同步。这就要求建设方与使用方的高校进行协调沟通,更好的完成期末考试的考核任务。
六、结语与建议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锦上添花,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所以说,跨校修读学分,这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当不断地提高学生体验。因此,在对于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发展完善中,更多的精力应该是围绕如何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展开,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迸发思维的火花,产生学术亮点,真正地用时间去搞学术创新而非基础知识的一遍遍重复。
G
A
2095-4379-(2017)13-0294-01 作者简介:黄浩洋(1996-),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