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报纸质量提升探讨
——以《黔西南日报》为例
2017-01-27何胜坤
□何胜坤
(黔西南日报社,贵州 兴义 562400)
民族地区报纸质量提升探讨
——以《黔西南日报》为例
□何胜坤
(黔西南日报社,贵州 兴义 562400)
时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为人诟病:呆板单调,内容空洞,“官味”十足,毫无生气。领导活动不仅占据显著版面,而且动不动“亲自”“风尘仆仆”“不辞辛苦”“重要讲话”“指示”“视察”等字眼反复使用。哪怕是很一般的走访,也不惜笔墨。倘若报纸办得离百姓太远,就有可能到了基层百姓连看都不看,就当废纸卖了。只有按照新闻规律办报,时刻不忘广大读者的需求,办出的报纸才能让人爱不释手。从这层意义上说,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应是报纸办得好看与否的“一杆秤”。
如何办出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采、编力量。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更应以少数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视角,记录少数民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只有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脚板来写新闻,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百姓生计,关心百姓文化生活,加强本地新闻、资讯、民族文化和旅游版块等尤为重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黔西南日报》是在自治州成立2年后才创办的,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70余人,从学习报道策划、采访写作到编辑校对、报纸排版等的流程,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媒体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打下了一定基础。
近年来,黔西南日报社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迈入繁荣发展新时期的少数民族事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经历着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各类新闻栏目以少数民族视角、熟悉的内容、喜爱的形式以及价值取向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与品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走转改”中,关注“民生”,彰显“文化民生”理念,刊发了一系列《民生·民声》报道,讲好黔西南故事,传播黔西南声音,展现黔西南形象,让读者喜闻乐见,真正办成老百姓自己的报纸。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手机已成为公认的“自媒体”。以黔西南手机报创办为标志,少数民族汉文彩信手机报陆续启动、诞生,为群众提供了每日实用的新闻资讯。而且注重自采自编,打造媒体品牌。
黔西南日报社的“走进民族村寨”栏目,全部是记者亲历,全部由记者采写。培养了一批政治思想过硬、新闻业务精良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代言,该栏目获得中国少数民族报业好栏目。从那个时候开始,编辑部实行量化考核办法,引入竞争意识、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了新闻人的市场运作理念,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稿荒”现象。
《黔西南日报》先后开辟了“脱贫攻坚战区行”“变化就在身边”“兴商故事会”“乡土人才颂”“精神文明建设巡礼”“为党旗增辉”“走进民族村寨”“百姓之声”“奉献者之歌”“少生快富奔小康”“爱心行动”“走进社区警务室”“民生之友”“卫生与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巡礼”“清风亭”“关爱农民工”“整脏治乱树新风”等等栏目。这些栏目交替刊出,连续不断,内容丰富,又有深度。这些稿件的内容包括先进人物事迹、社会各条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出现在广大干部和群众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风尚等,全方位、大批量地在报纸上反映出来,形成了宣传氛围。
又如“清风亭”“众说”是2个刊载小言论的专栏,由几位有一定功底的人士写稿,专门就有关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议论,坚持不懈,栏目已发稿200余篇。一方面丰富了版面的内容,增强了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促进了报社的编辑、记者坚持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
报道应符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应努力做到口语化、通俗化,力争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信息。民族报道一方面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介绍外部的各种信息,增加相互了解,决不能因强调民族性而轻视、排斥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信息。
首先,从内容上看,少数民族的新闻是受众所最关心、最欢迎的,是与其民族生活、生产、文化、政治相接近的,所以,民族新闻要抓好富有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各项活动的报道,宣传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为少数民族文学、音乐、曲艺、体育等方面开辟专栏、专版。其次,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易地扶贫搬迁等要政策、要信息、要科学技术,应多方面为其服务。为满足读者对报纸的多方面需求,应重视和加强服务性,在报纸上除了开辟“政策顾问”“读者来信”专栏,回答或解释一些重大政策性问题。比如针对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资源的实际,要大力介绍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才能为少数民族群众掌握科学知识开启勤劳致富之门。
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黔西南日报社树立全媒体意识,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深度融合,加快“2+N”发展平台建设,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提高报业整体竞争力。全媒体时代,途径多元,信息快,但是纸质媒体的品牌确认,报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巨大价值空间,特别是品牌对全媒体的牵引作用,不能忽略。其传递党委政府的政策、反映工作大局、关注百姓民生等方面,依然具有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要时刻树立报纸传统品牌的意识,在充分发掘品牌作用中继续努力。
《黔西南日报》在30多年发展中,具备较大的品牌价值,这是报业转型的宝贵财富,是一笔无形的优质资产,是报社发展的坚实基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的品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多年来,报社把《黔西南日报》定位为“黔西南百姓自己的报纸”,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专家的认同。在贵州省2015年度报刊核验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黔西南日报》由2级升为1级,全省进入1级的报纸仅有《贵州日报》《遵义日报》《黔西南日报》。《黔西南日报》是全省近10年来唯一得到晋级的州市级报纸。
在宣传中,黔西南日报社还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群,组织不同内容的报道。如“变化就在身边”报道的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故事,“爱心行动”写普通人物奉献爱心的义举等等,就是让广大读者受到启发,从我做起,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如何尊老爱幼,如何热爱集体,如何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让许许多多的百姓感到既亲切又有榜样可学习,同时也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在报纸上露面。而“乡土人才颂”则是宣传黔西南州农村优秀人才的一块阵地,这个栏目所登的稿件内容是由州人事部门推荐的先进人物,在编辑的过程中,从思想深度到事迹的感人程度要求都要更高一些,就是这一组报道,得到了贵州省报刊审读相关专家的好评,并且进行了重点评价。与黔西南州委组织部合办的“为党旗增辉”历时半年,这个栏目宣传了30多位各条战线的优秀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组织“变化就在身边”“乡土人才颂”和“为党旗增辉”这些栏目的稿件时,黔西南日报社把追求良好的宣传效果放在第一位。稿件坚持用事实说话,突出小中见大的特点,而不“贪大求洋、虚张声势”。很多稿件的内容看似貌不惊人,但由于稿件中的人物和故事是来自基层一线,来自百姓的生活之中,所以读来可信、可亲,广大读者很容易接受。
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心中要有读者,读者给予报社的大力支持和热切关爱,才是报社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取之不尽的财富。老百姓是报纸的衣食父母,读者是报纸的“天”,作为贴近老百姓的报纸,只有把报社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之中,才会长得枝繁叶茂。
(编辑: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