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街镇全覆盖工作之回顾

2017-01-27张晓依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徐汇区进校园名录

张晓依

2016年1月,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发布〔2016〕2号文件,公布了徐汇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非遗家族又添新成员:田林街道推荐的“漆画”、龙华街道推荐的“龙华民谣”、康健街道推荐的“面塑”以及虹梅街道推荐的“中国书画摹榻技艺”。

至此,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徐汇区13个街道(镇)都有了独具各自特色的非遗项目,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实现了全覆盖。

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值得回顾和总结。

一、普查与评审阶段(2006-2008年)

1.文化部门牵头组织

2004年徐汇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开始起步,2005年在华泾镇试点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2006年3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区铺开。全区召开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各街镇结合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社区学习节等节庆,分别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普及活动。接着徐汇区开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班和交流会,并重点介绍了华泾镇普查申报“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工作经验。通过层层发动、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上下协调,推进了普查工作。区普查申报工作注重一个抓手,紧紧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邀请了8位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组成员,聘请高校民俗学博士生、硕士生担任普查员,引导、协助街道镇普查员开展田野作业和申报工作。

在此次普查中,徐汇区采取了深入普查工作、强化宣传工作和建立三级名录等做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具体做法——

一是深入普查工作。(1)善于发掘项目。在普查中,注重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查阅,并引导各街镇在普查中注重发挥文化站干部、居委文教干部和“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老土地)的作用,按照“三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门类)的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如实采录,摸清资源家底。(2)重视田野作业。为获得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采取个别访谈与会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一般调查与重点采集相结合,在各街镇组织居民座谈,并对访谈全过程进行了照相、录音和录像。(3)上下协调配合。区非遗保护办公室的同志们先后三十多次到街道,就申报市级、国家级项目,召开专家论证会、申报协调会和编写辅导会。为了保证普查申报工作的质量,还为各街道推荐专家指导和特邀采写人员,提供申报片拍摄信息,推荐志愿者。区非遗保护办公室将普查到的资料整理汇编,组织建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专柜,并对现有的以申报材料为主的数据库材料进行拓展。(4)规范申报程序。在普查中,聘请市有关专家对全区初步普查的19个资源进行论证,选出14个项目,以街镇、个人或私企为申报主体,按要求申报,经过专家评审,先后在《徐汇报》、徐汇文化网站进行公示,征求广大市民意见。然后经区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公布,并上报市文广局。由于上下努力、专家介入、严格要求,公布的“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龙华庙会”“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等项目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特殊的保护价值。

二是强化宣传工作。在普查工作开展的同时,对已经发掘的项目也不放松,为进一步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汇区先后举办了多次专家研讨和规划会。

三是建立三级名录。2006年“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7年3月,徐汇区公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其中9项列入第一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华泾镇康新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6月,“上海龙华庙会”“上海剪纸”及“海派黄杨木雕”等3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0月,“盘扣艺术”被列入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列入区名录的保护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音乐、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七大类。

四是加强区域交流。2007年下半年,徐汇区联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办公室、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开展了“传承文化遗产,共建和谐家园”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系列交流展示活动。活动汇集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200件展品,并组织长三角地区的八项剧种进行演出。2008年元宵节期间,会同江苏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龙华宝塔广场举办了长三角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展演了苏、浙、沪一带的民间民俗绝活和两省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2008年10月,在宛平剧场举办了“乐声悠扬,民间天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展演,演出以舞台剧形式,以采风者一路见闻和感受为引文,汇聚了长三角地区十首具有代表性的田歌号子,斜土街道“‘南浦站’杠棒号子”也展示了50多年前南浦站码头工人栩栩如生的工作场景。

五是抢救文化遗产。在普查的同时,区文化局决定以“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为重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

2.街道、镇充分挖掘

在普查过程中,每个街道对每个发现的项目都认真审查,积极上报,不漏过每一个潜在的项目。截至2008年,全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4项,市级10项,区级7项。

3.非遗各方通过评审

至2008年底,徐汇区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9项,公布两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其中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徐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挂牌黄道婆纪念馆、枫林街道社区学校等区级传承基地7个。共采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2000余张,数据资料100余份,采访中外人士和传承人30余人,文史资料近百万字,确保街道镇及有关保护单位建立档案专柜。2007年,徐汇区文化局被评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徐汇区宋浩杰同志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二、申报与补漏阶段(2009-2013年)

1.处理好广泛与深入的关系

国务院国发(2005)42号文件要求“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而有效处理普查工作中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关系,是普查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

广泛性是普查工作的前提,没有广泛性就会造成普查资源的缺失和遗漏,导致普查工作的不完整。

对普查到的资源,不是停留在一般记录或申报了事上,而是紧紧抓住“三清”的要求,即对资源要做到发展沿革清、生存状态清、濒危程度清。

2.处理好群众参与与依托专家的关系

广大群众生活在特定环境的民风民俗中,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继承者,也是保护者。普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某些部门和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常抓不懈的大事。

另外,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

3.处理好保护与保存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把活态的东西凝聚在书面文本、录音录像文本的保留,这属于博物馆式的保存,要切实做好。

4.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传承之本,承先于传。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凝固的,而是活态的、发展的、流变的,它既有对传统技艺的全面继承,又要在其基础上的发扬光大。

5.处理好工作实效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实践中,徐汇区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相应理论支撑,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与保护工作实践结合。徐汇区不仅重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而且也注重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徐汇历史人文底蕴,推进徐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由于各个街道的实际情况不同,部分街道的申报与补遗工作一直持续到2016年。

三、深挖与全覆盖阶段(2014年至今)

1.文化部门积极牵线

几年来,区文化局一直不断鼓励各街道、镇充分挖掘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的街道由于非遗知识有限愁于一时无法找到非遗的项目,区非遗办便积极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挖掘和寻找辖区内的非遗资源。根据非遗的标准梳理上报的项目,对于有希望的项目,区文化局参与多方协调和指导。可以说,在 “非遗全覆盖”的“金字招牌”背后,饱含了相关各方几年来的辛勤汗水和努力付出。

近年来,徐汇区非遗工作成果显著。一方面是数量的提升,每年都有一批新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公布,至今已有9批。另一方面则是质量的提升,我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现有项目“升级”,2015年7月,有5个区级项目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徐汇区非遗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徐汇区长期以来重视非遗工作的褒奖。

2.街道、学校努力工作

为了在社区内建设非遗,留住非遗项目,各个街道创造了各种条件挖掘,另一方面加紧建设,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在街道辖区内建立工作室。此外还积极在街道内创设非遗的氛围,最终在凌云、田林、虹梅三个街道实现非遗项目零的突破。

一是进校园。(1)组织保障:凌云、田林、龙华等各个街道的领导都十分重视,首先在工作机制上就给予“非遗进校园”以一定保障。2016年4月,田林街道就组织田林-虹梅学区各个学校举办“徐汇区非遗进田林-虹梅学区项目推介会”,之后田林街道主办了徐汇区“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2)经费保障:徐汇区“非遗进校园”目前采用“四个一点”经费投入模式,即教育局、文化局、街道、学校各出一点。根据该模式,华理学区全面推进“非遗进校园”, 辖区内每个学校都选择一个或者几个项目进入校园,同时赏析类项目也走进各校进行演出,开设讲座。华理学区以街道负责保护的非遗项目为基础,推进长期传承+短期讲座/赏析+教师培训的全方位“进校园”。(3)时间保障:康健-漕河泾学区和华理学区将非遗项目以“规模性传承”的形式进入课堂。中国中学从2016学年新学期伊始就开始了“规模性传承”:中国中学引进10个新的非遗项目供全校初高中学生选择,每周还专门辟出一节“素质拓展课”作为“非遗拓展”课程。除中国中学之外,“书画装裱技艺”也在辖区内的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内建立了传承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年底将进行非遗成果展示。而华理学区的梅园中学引进了8个非遗项目,并将每周二下午第一节课专门辟给“非遗”,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传承。凌云街道还在社区学校内引进了贵州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相关课程,计划作为“徐汇区学习节”的一部分进行展示。

二是进社区。工作重点是为还没有非遗项目的街道打造非遗品牌,例如凌云街道的国乐雅韵,田林街道的名家进社区,并丰富龙华街道的千年龙华民俗大讲坛内涵。同时利用每一个传统节日在以上街道宣传、展示非遗项目。尤其是漕河泾开发区所在的虹梅街道,多次通过区非遗保护办公室牵线,利用白领“午休一小时”,引进江南丝竹、太极、剪纸等项目,甚至连续两年新春前夕组织白领开展剪纸培训班,让广大外来的白领对城市的文化更加了解,从而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的生活。龙华街道则推出了走进建设者之家,把海派魔术引进建设者之家,让参与滨江建设的广大农民工也能共享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成果。通过街道牵线,非遗还走进了驻地军营,其中面塑、剪纸、太极还在消防部队开班传承,成为“徐汇消防”的亮点。

3.各方实现共赢

一是文化部门:依托社会力量,承办大型活动。非遗项目全覆盖之后,群众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规模性传承”的新阶段。文化部门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但从而也更加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2008年起,徐汇区就开始了“非遗进校园”的有益探索。2014年4月徐汇区“薪火相传”——非遗进校园正式启动。9月,面向全市未成年人的“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吸引了近五百名青少年,之后还举办多次后续音乐会、展示等,社会反响甚佳。该活动被评为2014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项目。2014年10月,徐家汇街道举办“苏浙沪说唱大赛”,苏浙沪三地各路说唱艺术名家汇聚申城,一决高下的同时也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了各地的说唱艺术。2014年11月举办“枫林韵”上海市青少年剪纸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市10个区县数百名中小学生的剪纸作品。凌云街道则将非遗元素嵌入街道举办的“绿色与传承——中华文化嘉年华”中,成为现场的亮点。几年来,田林街道、漕河泾街道、斜土街道等都相继借助区非遗保护办公室的力量,在街道的各类节日活动中引入非遗元素,或以非遗项目为主举办节庆活动。徐汇区非遗保护办公室与区内的凌云、龙华、田林等街道合作,依托 “国乐雅韵”、“千年龙华民俗大讲坛”、“名家进社区”等品牌,多次举办走进校园的活动,此外还与区内“爱心暑托班”合作推出“非遗小课堂”,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合作推出“非遗系列亲子活动”。

二是街道、学校:加强已有传承基地的辐射力。越来越多的街道、学校、园区,甚至军营都加入到了非遗传承中去。街道的活动越来越“接地气”,人们也越来越喜爱参加街道的活动。

徐汇区目前有14个项目在校园中设有传承基地,园南中学将古老的国家级非遗与学校现有的思想教育课程结合,在校内专门设立黄道婆陈列室,让广大学生学习黄道婆的精神。徐教院附小的江南丝竹班长期辐射周边4所中小学、幼儿园,并于2015年10月在校内设立“江南丝竹陈列馆”。中国中学设置盘扣兴趣班和盘扣兴趣社团。以上3所学校被评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优秀传习基地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此外,枫林街道的剪纸传承基地、康健街道的皮影戏传承基地也亮点颇多。

三是项目与传承人:扩大非遗进校园的受众面。已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项目,正在更多的活动中为人们所熟悉;非遗传承人、也在努力参与到区内的保护工作中。2015年纪实频道《收藏》栏目拍摄两部纪录片《海派黄杨木雕》和《土山湾》,2016年又为“中国书画装裱技艺”拍摄纪录片,还加紧对“海派剪纸”林曦明老人进行口述史采访工作。努力为各个非遗项目留下珍贵资料。

2015年12月和2016年5-6月在华理学区两次集中展示非遗项目。2016年4月区非遗保护办公室与田林-虹梅学区达成非遗进校园初步意向。2016年5月31日,徐汇区文化局与徐汇区教育局领导签字,使“薪火相传”——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5年和2016年端午期间,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等也开展相关“非遗进校园”活动,香囊制作和上海说唱走进区内的外籍学生。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我们举办了多场针对中小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从贵州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民歌和彝族民歌项目进入龙南小学,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虽然徐汇区已经实现了非遗进街道的全覆盖,但是非遗全覆盖只是第一步,一路走来,有经验,也有不足。我们相信徐汇非遗的明天会更美好。

猜你喜欢

徐汇区进校园名录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做好“加减乘除”法持续开展文明提升巩固行动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四(2)海燕中队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陶行知教育名录
同贺名录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在客厅享受史诗级大片 上海徐汇区高档住宅的客厅影院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