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幼儿享受歌唱的乐趣
——以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教研为例

2017-01-27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蒋丽琴

早期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动感录音歌唱

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蒋丽琴

引领幼儿享受歌唱的乐趣
——以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教研为例

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蒋丽琴

一、教研背景

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追求结果性目标价值取向的现象比较明显,殊不知,表面看幼儿似乎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歌曲,但却失去了主动感受歌词内容、体验意境氛围的审美愉悦机会,从而使幼儿的歌唱变得被动而无趣。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大班歌唱“酸酸葡萄”教研活动,重点研讨在幼儿歌唱教学中如何变“教”唱歌为“学”唱歌,引领孩子享受歌唱的乐趣。

二、教研过程

第一次执教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会唱歌曲,初步把握歌曲中的休止部分。

2.尝试用拍手及其他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动感节奏。

(二)活动准备

背景图,图片,音乐。

(三)活动过程

1.倾听歌曲,吸引兴趣。

(1)播放录音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说唱风格。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初步回忆歌词内容。提问:你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2.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1)倾听教师清唱,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2)学唱休止符部分。

①教师示范演唱,在休止处拍手,让幼儿感受歌曲的休止感觉。

②教师演唱,并带着幼儿在休止处拍手打节奏。

(3)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并摘唱“好笑”和“难唱”的乐句。

3.配上录音伴奏,完整演绎歌曲。

(1)请幼儿跟着录音伴奏,完整演绎歌曲。

(2)引导幼儿用好笑的动作和表情来演绎歌曲的前半部分,并继续倾听后半部分,感受幽默感。

(3)幼儿完整表演歌曲。

(四)课后研讨

研讨时,大家提出活动的最大亮点是:歌曲选择凸显“趣”字。内容幽默易理解又富有情节,体现“趣在情节中”;节奏动感欢快,RAP的说唱风格新颖有趣,体现“趣在节奏中”;旋律有一定难度,对幼儿富有挑战,体现“趣在旋律中”;说的部分以“逗弄”的方式将活动推向高潮,体现“趣在游戏中”。

随后,大家也提出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整个活动就像教师在表演“独角戏”,一遍遍带着幼儿唱,幼儿则像小和尚念经,嘴巴虽在动,但歌声不整齐,声音忽高忽低。

2.教师提供的图片未能很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仅作为背景,且只关注幼儿对歌词内容的记忆,而忽略对歌词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

3.教师关注幼儿歌唱技能的习得,把重心放在幼儿会唱歌曲上,忽视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表现歌曲,幼儿的演唱显得被动而无趣。

4.教师的多次范唱没有追随孩子的兴趣,成了一种形式,影响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与风格,而且将幼儿的注意力导向关注歌词的掌握。

针对活动中的问题,我们又开展了多次研讨活动,调整了活动设计,并进行了后续的执教。

第二次执教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感受RAP风格歌曲的欢快幽默。

2.能用有趣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歌曲,体验歌唱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及弹奏),背景图,小图片。

2.活动前带领幼儿唱会唱的歌曲。

(三)活动过程

1.倾听歌曲,吸引兴趣,初步感受RAP风格歌曲的欢快幽默。

过渡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特别的歌曲,仔细听,它和以前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1)播放录音歌曲,幼儿第一次完整欣赏。

(2)提问:这首歌曲和以前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小结RAP风格歌曲的特点,如有说有唱、欢快幽默等。

2.第二次完整欣赏。

过渡语:这首RAP歌曲里有唱有说,你喜欢说的部分还是唱的部分?听了这首歌曲你想干什么?让我们再完整地听一听。

(1)第二次播放录音歌曲,教师用自己的体态动作带动幼儿的情绪与动作。

(2)根据幼儿的兴趣,共同学习歌曲中“说”的部分。

3.学习歌曲中“唱”的部分,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

过渡语:歌曲中“说”的部分大家都觉得很有趣,那前面“唱”的部分又唱了些什么呢?

(1)第一次倾听教师清唱。请幼儿初步回忆歌词,教师帮助补充,并出示相应小图片随即清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熟悉旋律。

(2)第二次倾听教师单音伴奏演唱,感受歌曲由停顿带来的动感节奏。

过渡语:这首RAP歌曲有说有唱,还有停顿,你发现了吗?

教师示范演唱,让幼儿感受歌曲的休止感觉,并引导幼儿在休止处用拍手或身体其他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动感。

(3)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

问:你最喜欢唱哪句?教师带领幼儿摘唱。

问:在唱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或者难唱的地方?(难点练习)

(4)教师视情况带领幼儿演唱1~2遍,并逐步退出,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幼儿情况,提出唱得幽默点、清楚点、自信点等要求,提高演唱的表现力。

4.配上录音伴奏,完整演绎歌曲,表现歌曲的动感及欢快。

(1)配上录音伴奏,带领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2)幼儿演唱,教师在歌曲的停顿处用动作“逗弄”幼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RAP歌曲欢快动感的理解和感受。

(3)鼓励幼儿完整表现歌曲,请个别幼儿在歌曲停顿处用动作“逗弄”同伴。

(4)请幼儿给歌曲起名。

(四)课后研讨

教师A:活动最大的亮点是教师更尊重孩子,能追随孩子的兴趣设计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

教师B:在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带领幼儿一遍遍完整欣赏还是示范清唱,教师都针对孩子的已有经验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再是教师的主观想法。

教师C:教师对孩子每一次演唱的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如“唱得清楚些”“唱得自信点”等,使孩子的每次练习都变得更有乐趣,由此反映出教师把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放在首位,这一点值得提倡。

教师D:教师“教”的痕迹明显减弱,更多地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支持作用显而易见。

三、教研感悟

1.准确定位目标,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让我们认识到,歌曲是幼儿感受、体验、表达、创造美的一个载体,幼儿会唱歌曲并不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歌曲传达的美好意境,其借助旋律、节奏、强弱等音乐元素富有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值得幼儿去发现、感受、体验和表达。因此,通过磨课,我们把活动的核心目标由“会唱歌曲”调整为“理解歌曲内容,感受RAP风格歌曲的欢快幽默”。一旦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师就会从机械地让幼儿学唱歌曲走向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更关注活动过程而非结果,更好地体现通过歌唱促进孩子的整体发展。

2.策略适时推进,追随孩子的兴趣需求。

《指南》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在幼儿歌唱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并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创造机会与条件,为幼儿的艺术感受与欣赏、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适当的支持。

(1)感受与欣赏中的适时推进。第二次执教中,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的每次倾听与欣赏,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根据孩子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引导方式,帮助教师从让幼儿“被动记忆”转变为幼儿“主动听辨、赏析”。另外,教师把用于“记忆歌词内容”的图谱调整为用于“激发情感”的情境性画面,关注幼儿对歌曲意境氛围、情绪情感的体验。把要求幼儿记忆、复述歌词内容调整为在幼儿观察、表达的基础上梳理提升,熟悉歌词。由此可见,倾听环境、倾听态度、倾听质量、倾听机会对幼儿形成“清晰的旋律表象”是多么重要。

(2)表现与创造中的适时推进。活动中,教师充分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没有按歌曲顺序从前至后教唱,而是根据孩子对歌曲中“说”的部分感兴趣,就带着孩子练习“说”的部分。对于歌曲中“唱”的部分,教师不是一味地提升难度,而是转换角度,递进不同的演唱目标,用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方式帮助幼儿更自如地表现,享受乐趣。每一遍演唱都给幼儿一个新目标的挑战,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验了歌唱的乐趣,再也不是枯燥乏味地机械式反复跟唱。这样,教师就从“要求幼儿表现”转变为“激发幼儿表达”。所以,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幼儿与音乐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真正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表达以及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体验到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的成功感。

猜你喜欢

动感录音歌唱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为你而歌唱
Listen and Choose
为你歌唱
Listen and Color
动感“燃烧卡路里”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