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哇”时刻,一个美丽的开始

2017-01-27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顾春晖

早期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莫莫时刻幼儿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顾春晖

“哇”时刻,一个美丽的开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顾春晖

我区开展“学习故事”研习项目,并没有一个严谨设计和执行的科研课题研究过程,而是且行且思且调整的、行动研究与实践工作改进自然伴随的过程。改变悄然发生,有广度有深度。在回顾两年来的研习过程时,我尝试梳理“学习故事”研习给我区教师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一、发现“哇”时刻,转变观察幼儿的视角

说到“学习故事”,不得不提“哇”时刻,这是老师们在最初的培训中接触多、震撼大、印象深的词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这个观察的视角和我们以往观察的视角太不同了。震撼大,是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具有强大的力量,包括美好的幼儿。所以“哇”时刻很容易打动老师,带动老师,让老师上手。谁不愿意夸孩子呢?而且,夸孩子不是什么难事吧?于是,在尝试发现“哇”时刻的观察中,改变发生了。

(一)多看幼儿的优点长处

老师们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孩子们想做、能做的方面,反映幼儿优点和长处的观察明显多了起来,欣赏幼儿的眼光、话语也越来越多,观察开始变成温暖幸福的事情。

(二)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与以往的观察不同,老师们更加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看重幼儿做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坚持、想办法解决问题、愿意分享、能够关心他人、与人协商合作”等等词汇成为教师评价幼儿的重点词。借助“学习故事”,学习品质快速地走进教师视野中心。

二、危机与转机

爆棚式的改变之后,大家开始“审美疲劳”。很快,写故事的老师们陷入迷茫:天天这样观察和写故事,意义何在?看故事的管理者和教研员也迷茫:这些故事怎么都差不多?怎么越来越无法感动人了呢?观察成这样,就行了吗?……我们需要对“学习故事”模式化倾向进行反思,需要了解教师的想法,需要找到现象后的原因。

(一)找不到“哇”时刻怎么办?

很多老师有过这样的体验——进班赶紧找“哇”时刻,好完成观察记录。写故事写多了,“哇”时刻越来越难找,它开始成为负担。是研讨和反思让我们意识到:

1.找不到“哇”时刻,可能是我们没有静心观察。

当我们以完成书写任务为目的的时候,当我们为了发现“哇”时刻而去发现的时候,急功近利的眼睛不再清澈敏锐,“哇”时刻虽然就在那里,却被我们自己忽略掉了。此时,我们才知道,发现“哇”时刻并不是终极目标,发现和解读幼儿才是更为重要的追求。

2.找不到“哇”时刻,可能是没有给孩子展现学习力量的环境。

在有些班级里,孩子们乖乖地玩着,或者无聊地摆弄以打发时光。这样的班级让人昏昏欲睡,“哇”时刻确实不多。没有有趣而富有挑战的材料或活动,没有信任激励的心理氛围,没有可以放手尝试的思维和行动空间,没有彼此激发和帮助的伙伴……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控制着一切,孩子们没有条件自己想和自己做,当然难以产生“哇”时刻。

3.找不到“哇”时刻,可能是我们的视角还没有完全转变。

生活中,我们知道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心理会带来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哇”时刻和“唉”时刻亦是如此。看到凯凯在玩五颜六色玩具时被某一关难住,最终放弃时,有的老师会觉得他有些毛躁,不能坚持,是需要引导的“唉”时刻;有的老师则认为他敢于挑战有难度的游戏,多次尝试不同的拼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是值得欣赏的“哇”时刻。可见,“哇”时刻和“唉”时刻就像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一样,并非绝对,关键是你从哪个视角去看。是幼儿的视角还是成人的视角,是学习的视角还是教育的视角,是知识技能的视角还是学习品质的视角……一个小班男孩拿着串铃从表演区跑到旁边的建筑区,不停地摇着。老师们常常会认为这是不遵守游戏规则、扰乱他人游戏的“唉”时刻,但当我们从他快乐、专注、享受的神情中去感受他对乐器发声的探索、发现、兴趣时,“哇”时刻就转到了我们眼前。站在幼儿的视角,才能发现“哇”时刻。

(二)关注“哇”时刻了,“唉”时刻怎么办?

一方面,老师们接受记录“哇”时刻的意义,并朝着这个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却放不下“唉”时刻,担心幼儿不愿、不能、不擅长的短处如果不关注、不引导,会严重影响其全面发展。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老师们对“哇”时刻和“唉”时刻势不两立、毫无交集的关系认识,也体现出他们还在摇摆之中的观念。他们没有完全相信幼儿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所以认为幼儿必须经过成人的教才能发展;他们心中还隐藏着衡量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标尺,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是没有“缺陷”(短处)的优秀生。殊不知,发现“哇”时刻恰恰是帮助幼儿走出“唉”时刻的桥梁,也就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扬长促短”。发现幼儿的“哇”时刻,我们就能借助肯定、欣赏增强其自信;可以从“哇”时刻中解读幼儿的意图动机,利用每名幼儿独特的学习动力去支持他们在更深更广的参与中学习。

(三)看到了那么多“哇”时刻,又怎样?

老师们在不断看到孩子们的“哇”时刻,欣赏的眼光正在形成常态。但是,发现之后呢?用那几个有限的学习品质做出的识别无法让我们感受到鲜活、个性的幼儿,这些“哇”好像难以打动人心。极其单一的回应更是让老师们困惑:发现了“哇”时刻,又能怎样?这些“哇”时刻怎样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新的生长点呢?

经过多次的学习、研讨,我们逐渐意识到:

1.基于对幼儿的整体认识去解读当下的“哇”时刻,才可能准确。包豆子的三个故事特别清晰地展现出了观察的三个层次。随着对当下事件的挖掘,即结合幼儿平日表现对其意图进行解读,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幼儿浮现出来。老师们开始注意连接,当面对幼儿当下表现时,会想一想他在其他游戏、环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去了解家庭的影响,试图更为准确地解读。而这个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感人的“学习故事”,比如《莫莫的游戏时间》。莫莫闯关成功,因为她不断尝试和调整、坚持不放弃,而这些举动源于对出差妈妈的依恋和承诺。由此,我们也找到了之前老师们记录的“哇”时刻却让人“哇”不起来的原因——只有发现每名幼儿“哇”时刻的独特性才会给人以生命感,才能打动人心。

2.发现幼儿需求,回应幼儿需求。教师极其单一的回应一直是我们苦恼和困惑的问题。除了分享就是期待,老师们的思路为什么这么窄呢?随着对识别的深入研究,我们才发现问题所在:教师不知回应什么、怎样回应是因为并不清楚幼儿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多遇到困难不放弃,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我们都不知怎样回应,只好模糊处理,找最万全的办法——分享和期待来应对。但对莫莫,我们很明确应该怎样回应,以及为什么这样回应。比如将她的闯关故事及时告知妈妈,让母女之间沟通互动,满足莫莫情感的需要;记录莫莫的闯关故事,和她一起回顾,建构其学习者形象;为莫莫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莫莫在后续的生活和游戏中敢于挑战,勇于坚持……莫莫的案例在解答我们对回应的困惑:回应因实在的个性需求而清晰、具体,需求是回应的根基。

“哇”时刻就像一个很低的门槛,能够让很多老师不畏惧,有兴趣,愿意参与进来。而一旦迈进这个门槛,往前走,就会发现它并不简单,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探索。也就是说,这个很低的门槛通向的是一个新奇而广阔的世界,带你走向失衡、领悟、改变、丰富……正如我区教师一样,迈过“哇”时刻的门槛,行走在探究“学习故事”的路上,我们在一点点重构认识,改变课程。比如我们开始相信幼儿的学习力量,给幼儿思想和行动的空间;比如我们开始解读幼儿的意图动机,做幼儿学习与发展有力的支持者……“哇”时刻,一个美丽的开始!

“学习故事”从理念到操作,都在影响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理解和贯彻。它将《指南》的一些要求更清晰、更鲜明、更可操作,所以成为《指南》有力的辅佐。

猜你喜欢

莫莫时刻幼儿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天的时刻
香喷喷的轮子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