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百姓,以需定供,探索打通群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
2017-01-27张书珍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300000
张书珍 (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300000)
贴近百姓,以需定供,探索打通群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法
张书珍 (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300000)
天津市和平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贴近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新途径,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实惠,公共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一、整合资源,文化设施建设进社区
和平区坚持把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在中心城区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了以区级公共设施为骨干,区、街道、社区、楼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骨干。通过示范区建设,建成了1.3万平方米的区文化艺术中心,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南市小剧场、中国楹联博物馆、中国金融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成为和平区新的公共文化地标;打造了以“友谊精品文化广场”为代表的10个文化广场,每个街道至少有1个文化广场,其中“中心公园文化广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教育、体育、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将各自的文体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共建共享。二是街道文化站建设全面加强。按照“五个有”的标准,全区6个街道文化站面积均超过500平方米,设置与功能完备率均达到100%。三是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不断完善。采用整合、改造、扩建等方法,6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到了100%,通过示范区后续建设,优秀率达到了100%。在社区全面推广特色楼门,将文化设施建到百姓的家门口,全区特色楼门达到了4000多个,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舞台和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支点。四是全区构建“数字文化网”。 积极探索群众互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模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全区文化信息资源于一“网”,搭建起集信息共享、文化交流和群众互动于一体的“和平区数字文化网”,创新“信息+速度+互动=新型文化传播方式”,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参与文化活动,方便了百姓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目前,全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五分钟文化圈”,保障了本区居民活动有场所,流动人员活动有渠道,专业文化需求有保障。广大群众按照和平区文化地图,可以方便的找到感兴趣的文化资源、文化场所,参加文化团队和文化活动。数字文化网、楼门文化等6项特色做法,文化部给予充分肯定,可推广。
二、以需定供,文化服务到家庭
把文化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定供,保障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按照文化部要求,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和街道社区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街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根据读者需求,在区下属单位机关和驻区部队建立了7个特色图书馆,流动送书车定期送书上门。在社区和繁华地段建设城市书吧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了图书借阅全天候服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设立居民意见反馈卡,及时掌握群众文化需求,依据群众需求制定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形成了“以需定供”的工作格局。每年应四季之时举办“和平之春”、“和平纳凉晚会”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以社区文化团队、街道艺术团、和平区文化志愿者等演出队伍为主,让百姓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组织“文艺小分队”下社区、进家庭演出,送文化进家门,被广大群众亲切的称作“党和政府的文化使者”。开辟“非遗大篷车”项目,走进社区、校园、工厂、军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流动宣传非遗知识和保护成果,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文化部肯定。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在音乐厅举办新年国际音乐节,让普通百姓免费走进高雅音乐艺术殿堂。每年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配送各类公益文艺演出、展览、讲座1000余场,惠及群众100万人次以上,做到了逢节有演出,逢庆有演出,逢民俗有演出。不断完善基层文艺团队扶持机制,全区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200多个,经常参加活动的居民达5万余人,群众参与率超过90%。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把文化惠民和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提升百姓精神生活品质,让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2013年,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的示范区检查验收第三方调查中,群众满意率在全国第一批创建城市中排名第一。三是保障特殊群体文化需求。各服务机构建立专项服务机制,针对老年人文化需求,开办和平区老年大学,每年开班270多个,近万人次参加。在全区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枫叶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艺术大赛连续举办8年,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区图书馆设立全市首家盲人“爱心阅览室”;文化宫专为外来务工子女服务的“圆梦·爱心”艺术学校获“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称号;专为视障人员服务的“心目影院”系列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创立以来,累计服务2万多人次,获“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奖;葫芦烙画、手工编织等特色活动,为残障人士搭建了才艺展示和就业平台。全区每年举办的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中,专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就超过百次。四是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利用社区的橱窗阅报栏建立起时尚流动的文化馆宣传阵地,让文化 “流动”起来。将“全国读书漫画大赛”的获奖作品在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小学校、老年公寓等场馆巡回展览,传播阅读精神,在2013年的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和业内专家的好评。赋予“图书漂流”全新的意义,开展“传递爱心,接力希望”和平区图书馆携手麦田计划“图书漂流”活动,先后建立了天津蓟县下营镇、河北省易县湖塘镇等多个教学点图书馆,把图书漂流到有需要的边远地区。开展“启迪人生,弘扬国粹”和平区文化进大墙活动,将全国读书漫画大赛和读书硬笔书法大赛的优秀作品在天津长泰监狱展出,并成立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长泰监狱图书分馆。五是特色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按照“三贴近”原则,培育了以“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和平之春”社区艺术节为代表的“十大文化品牌”。其中,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连续23年,共举办了12届成人票友赛、4届小票友赛,吸引了国内外的京剧爱好者参加,在全国形成了“要想当名票,参加和平杯”的共识;少儿京剧票友邀请赛组委会发起的评选表彰“中国少儿京剧杰出贡献奖”、评选命名“中国少儿京剧活动示范基地”,受到各地的热烈响应,推动了少儿京剧事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十大品牌,2013年举办了举办了首届华北五省区市曲艺票友邀请赛,搭建了曲艺文化的又一平台,巩固了天津曲艺之乡的地位,促进了北方乃至全国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坚持举办有档次、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了和平区的城市品位。
三、保障机制完善,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和平区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本区十二五规划,做到“六个纳入”和“四有”。构建了政府主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制定《和平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长期规划》,完善了《关于加强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信息反馈制度》、《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和平区文化工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平区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制度》等30多项加强示范区后续建设的政策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公共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参与,百姓说了算,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公共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坚持每年用于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经费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支出的1%,2013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达到121.40元/年人,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街道社区文化站(室)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及群众文化活动所需经费均列入政府预算,2013年政府对每个街道的社区文化团队补贴达到60万元。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完善《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平区数字文化网资金配置管理办法》等项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察,保证公共文化投入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在政府出资办公益文化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商旅文结合,吸引“老美华”、“国药集团”等企业参与资助京剧票友赛、“和平之春”等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树立了政府为民良好形象,也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近年来,企业投入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累计达到200多万元。
下一步,抓好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的落实,结合《美丽和平建设纲要》,借助京津冀三地发展合作之机,立足新起点,坚持高标准,加强示范区后续建设管理,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文化为民、育民、惠民,保障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坚持创新驱动,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充满生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