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因斯坦的国家观

2017-01-26安立志

创造 2017年10期
关键词:法西斯希特勒德国人

安立志

爱因斯坦的国家观

安立志

1930年,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国家观。他的政治理想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他认为人本身才是国家存在的目的:“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随后,他又发表了《主权的限制》一文,阐述他的国家观:“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我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他无法容忍爱因斯坦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犹太科学家对国家事务指手画脚。1933年春天,希特勒的冲锋队冲进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将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爱因斯坦的别墅也被收归国有,他本人则因在美国讲学而逃过一劫。

3月10日,爱因斯坦在美国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1940年10月1日,爱因斯坦正式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二战”期间,他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加快原子能研究。事实上,美国确实抢在德国前面率先掌握了原子技术。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这一行为应该属于“卖国”行为。

1952年9月20日,日本《改造》杂志就原子弹问题向爱因斯坦提问。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人的提问显然带有责难性质。爱因斯坦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却感到非采取这一步骤不可,因为(当时)看来,很可能德国人也会抱着完全成功的希望在同一问题上进行工作。我看,我那时只能这样做,再无其他可以选择的余地……”1953年2月22日,爱因斯坦在回复另一封日本来信时也强调,“我的确相信,我们必须防止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万一会单独占有这种武器的可能性。在当时,这是真正的危险。”

这两封回信,都强调了法西斯威胁之下别无选择,反映的都是爱因斯坦开阔的胸怀而非狭隘的“爱国主义”。

爱因斯坦不是一个庸俗的国家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基于法西斯德国给整个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他作为一个向来主张宽容和解的科学家,对当时的德国几乎作了整体否定。

在对发动二战这样的人类浩劫者如何惩办的话题上,爱因斯坦认为,惩办以希特勒为首的几个法西斯头子,或审判戈林、里宾特洛甫、邓尼茨等几个战争罪犯,抓几个替罪羊,并不能够使人类避免重蹈覆辙。1944年,他说:“德国人作为整个世界的一个民族,是要对这些大规模屠杀负责的,并且必须作为一个民族而受到惩罚……”爱因斯坦不承认“人民永远不会犯错”的逻辑,他指出:“站在纳粹党的背后的是德国人民……他们把他(希特勒)选举出来。德国人是唯一没有做过任何认真的抵抗来保护无辜的受害者的民族。”希特勒是德国人选举上台的,德国人当然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二战”结束后不久,几个德国流亡者准备发表一个呼吁,批评盟军控制德国的政策。1945年12月6日,爱因斯坦则说:“我坚决深信:为了使德国工业生产力在很多年内不能恢复,这样做是绝对必要的……必须使德国人今后对原料资源不能享有独立的支配权。这些资源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使他们变得那么危险。”他的意见,或许会让今天的一些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爱因斯坦竟同意外国占领军惩罚自己的祖国,控制祖国的经济命脉,遏制祖国复苏和腾飞的可能。但是,人们恰恰忘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爱因斯坦正是站在人类全局的角度,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防止自己的祖国重新成为战争策源地。

2005年,在爱因斯坦永久放弃德国国籍72年后,德国这个当初被爱因斯坦抛弃的国家,决定将这一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并决定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72年后,德国人明白了:纳粹当政的国家剥夺了国民的自由,才使它失去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国家应当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人民不应当是国家的奴隶。

(摘自《同舟共济》)

猜你喜欢

法西斯希特勒德国人
永远很遥远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法西斯的“撸子”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德国的空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