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查新的困境与出路

2017-01-26,,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查新科技专业

,, ,

科技评估最早在美国开展,20世纪80年代,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开展此项工作。之前我国项目评估主要是采用同行专家评议和生产实践效益证明的方法,但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滞后性。为增强项目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1985年,原国家卫生部把部级招标项目交给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进行查新预审,以相关文献信息作为客观依据来辅助同行专家评议,随后国防科工委等部委、国内的大部分情报信息机构、部分专业性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等陆续开展了科技查新咨询业务[1];原总后卫生部也于1992年在全军范围内批准成立了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机构。自此科技查新成为我国科技管理和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

1 传统科技查新的地位及困境

传统的科技查新是指查新机构针对委托人提供的查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实施检索,针对项目内容对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并与课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是从文献角度对课题新颖性做出客观评价的一项工作。在立项阶段,科技查新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相关文献动态,明确立项依据,保障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成果申报和鉴定阶段,可以帮助科技管理部门了解申报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研究。科技查新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要保证课题项目内容的高起点和原创性,对其新颖性从文献层面进行评价。

科技查新不同于普通的文献检索,后者不必对检出的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及分析评价,侧重于文献的查全;也不同于专家评审,后者主要是依靠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了解的信息及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因素。而查新工作则是在政策支持下明文规定,科研立项或成果评审等必须在材料申报的同时递交查新报告,其初衷是为评审工作提供客观的文献事实依据,弥补评审专家对相关科研信息掌握不全的不足,提高专家意见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减少人情干预。近30年来,科技查新概念经过了多次变更,在查新手段、作用等方面的定位不断修正和完善。该项工作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也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验收、评估、转化与奖励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但随着科研环境的变化及查新机构管理制度的调整,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1.1 数据资源有限,机构资源短板

大数据时代,数字资源包罗万象,各种资源如互联网信息门户、社交网络、开放存取资源、通用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等层出不穷。科技查新机构开展工作的基础就是数据资源,虽然相对委托用户来说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但其掌握的数据资源仍难以满足用户对多种类型信息的需求。另外,不同查新机构拥有的资源不同,在同一专业领域的查新报告,不同机构的查新结论也会不尽相同。资源有限及拥有程度不同也使传统查新形式的短板日益显现,查新报告的客观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数据挖掘欠缺,定量分析面窄

科技查新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发表的数量有无、多寡及差异来佐证委托项目的新颖性。这种传统的服务形式在查新工作起步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文献分析为定性分析。由于目前大部分报告结论中很少出现利用专业信息分析工具得出的定量分析结论,缺乏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过程;加之查新机构从业人员水平能力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用户课题要点的对比分析少,新颖性的评价更少的问题,所以科技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好的科研人员不需要查新,应充分相信同行评议,他们才是领域专家”。虽然有些片面和偏激,但也足以引起科技查新界的思考。

1.3 无法适应多元需求,内容单一

科技查新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专利申请等进行文献鉴证的服务职责,被定性为指令性、规范化的科技情报咨询服务,迄今一直都是查新部门的主体和核心业务。但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创新模式的改进和提升,以弥补用户对文献信息掌握不足为目的的科技查新已开始向人才评价、知识产权评议和更加专业的信息提供等知识服务的方向延伸,传统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科研管理决策与科研信息的多元化需求。

1.4 查新专业技术人才稀缺

专业查新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技术、丰富的检索经验、一定的专业背景、敏锐的情报意识、较强的中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文献对比分析能力[2]。查新机构大小不一,同一机构难以涵盖如此众多专业领域人才。人才稀缺将导致查新报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尽人意,这直接关系到查新机构的口碑,对其长远发展也是很大的挑战。

1.5 由于政策和管理方式问题,查新高峰弊端显现

科技查新在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未来能否继续为科研管理人员服务,还要看查新工作本身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用户需求。

从以往的查新情况来看,查新课题多来源于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具有严格的时间截止日期要求,查新服务也相应地分为高峰期和低谷期。高峰期是由于国家或省市等各级科研计划立项申报、成果鉴定及申报评奖时间段相对集中,查新站短期内大量查新委托涌入,有限的查新人员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加班加点,突击完成。查新工作是面对各种专业领域的一项细致工作,需要时间熟悉专业知识。如果时间不允许,其最终报告就会形式大于内容、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报告质量,最终增加主管部门决策失误的风险,或给科研人员造成错误引导[3]。如果查新结论利用描述方式的一些技巧让委托人满意,大打擦边球,其查新工作也就背离了设立的初衷。

1.6 查新工作职业倦怠问题

查新员面对不同领域的查新委托,需要对相关专业进行一些了解,形成一定可以和委托人对话的资本,要经受脑力、体力和眼力等诸多因素的挑战,每份报告都需要查新员长时间工作来完成[4]。成为一名合格的查新员不容易,既要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熟悉有关国家和军队关于科技查新工作流程及技术规范;又要结合专业有一定的综合对比分析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胜任。如果个别委托人不了解查新工作,认为只是盖个章而已,查新员也会受到一些委屈,没有成就感和个人认同感[5]。这些对查新员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认为查新工作吃力不讨好,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倦怠和畏难情绪。查新人员从事的是一件“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每次受理委托后,面对一个个全新的专业领域突击式了解,接受挑战,努力完成,报告完成后与己无关;有时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误解,时间长了,工作热情消耗,难免会烦躁,心理生理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失去奋斗目标。

2 科技查新政策环境变化

科技查新属于知识服务范畴,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30年来查新机构一直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查新工作不进行改革、转变观念和政策,制定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就不能适应当前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科技查新现实处境有些尴尬,不少科研人员对此心存芥蒂,就连查新从业人员亦在不断地反思。但只要进一步重视和规范,深化其服务内涵,对科研人员必将大有帮助。

从国家法规层面看,一段时间内卫生部查新咨询工作无人管理或多头管理,卫生部等主管部门当年制定的行业规范、标准多年未变,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涉及查新服务的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均涉及科技查新的服务范围。此外,2015年9月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颁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起草的《GB/T 32003-2015 科技查新技术规范》已于2016年4月实施。可见,在国家科技界的大环境下,查新工作不仅不会缺失,还将在科技服务领域大有发展。

3 科技查新工作增值建议

如何使科技查新工作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能够在科研评价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是国家和业界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逐步进入了一个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查新机构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发挥查新人员的业务优势,发挥行业潜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之一。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科技查新顺应时代,实现增值服务。

3.1 松绑查新,政策扶持,顺势发展

查新工作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多年来的查新实践表明,开展工作之初,由于资源分布不均,科研工作者没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同行的研究进展。查新站掌握着相对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查新确实能够发现很多重复或相近的科研项目,但随着资源的不断丰富,科研工作者获得资源的途径增多,查新报告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质疑,查新报告也无法出具一个项目是否创新的结论,只能说明相关内容已见或未见报道。从科研角度看,已见相关文献报道未必就意味着没有研究价值,未见也不见得就值得研究,这需要专家下结论。如果查新委托者或科研管理者要求查新报告的结论能够显现出项目的创新性,实在是查新人员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研究员曾建议,管理人员要了解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同类比较分类管理和评价,了解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数量、自引他引、专利专著等成果的不同地位,不能为了数据好看迫使查新人员想尽办法操纵指标,打擦边球。只要管理者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根据指标应用的实际效果而不断调整优化相关指标,评价指标就可能成为便于使用的利器[6]。只要不给查新工作戴紧箍咒,查新工作就能放开手脚,客观展现评价效果。另外,查新工作是一项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情报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查新工作的产出与客户的意愿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没有政策导向,查新机构坚持原则反而不能令某些客户满意。

科技查新工作开展近30年,已形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队伍。只要查新工作顺势而为,充分调动查新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增强其责任感和认同感,再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收集各科研管理机构信息,发布立项或成果鉴定消息,提醒委托人及早进行查新,就能避免查新委托拥堵导致报告质量下降,就能使科研和管理人员对查新工作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就能使查新成为科研评价的一块基石。

3.2 权威数据,深度挖掘,优化解读

查新工作能否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数据资源、检索质量、对比分析结论的质量是关键,也是查新机构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大数据时代,查新工作本身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权威数据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深度不够。为解决这个问题,应了解查新用户对科技查新服务的要求和建议,加大科技查新人员数据挖掘技术的专业培训。专业查新人员要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利用各种信息分析工具对权威数据进行系统挖掘和深入解读,如针对机构协助发现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分析挖掘现有各学科领域的核心学术与技术体系、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现有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某领域科研热点等等。

3.3 细分队伍,整合资源,职业培养

发达国家的查新一般只与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检索相联系。武夷山研究员认为,科技查新应向广义的专业化信息检索服务转型,立足专业化信息检索,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7]。而这需要专业化的从业队伍。

目前查新机构专业不一,划分过粗,应结合委托用户专业建立起按学科、分专业的查新队伍,每个专业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咨询团队,互为补充,更好地针对所属专业用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查新机构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迎接大数据时代面临海量数据带来的检索、分析、挖掘等数据应用方面的巨大挑战,不断完善和提高文献检索和数据挖掘分析技能,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情报意识,利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整合各机构的数据资源,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基于情报学的科学研究与信息服务,可将查新工作与科研管理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从事查新咨询相关的业务工作,应培养职业兴趣[8-11]。

3.4 勿忘初心,量身定制,服务转型

科技查新工作如果不能随着职能转变和科技管理评估工作的改进而改进,路会越走越窄。业内专家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查新应该突破信息检索与现有结论模式的限制,利用自身职业优势,针对用户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查新员应加大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拓展查新工作的信息源范围,以领域为核心开展工作。如从简单的文献对比分析向深入的、定量的文献数据挖掘拓展,将技术竞争情报方法融入科技查新领域[8]。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可以弥补科技查新定量分析等方面的不足,也可以利用技术竞争情报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竞争情报分析和专利分析业务,使其从“科技查新报告”向“科技查新与分析报告”方向转变,从简单的查新结论向内容丰富的分析性报告扩展[9],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4 结语

查新工作起于查新而不应止于查新,查新与科研可以相互促进。新时代对于查新工作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查新机构应利用自身优势,完善业务能力建设,通过挖掘潜能、拓展服务,为科研机构提供情报支持,形成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并有所突破,使科技查新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正促进科技创新,成为科研和管理人员离不开的坚强信息后盾。

猜你喜欢

查新科技专业
基于文献分析浅谈医院科技查新服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微信登陆的科技查新系统模块及流程设计和实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