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改探讨研究

2017-01-26

法制博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背景

刘 峰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改探讨研究

刘 峰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多种文化碰撞产生的文化互通互融成为一种趋势。而多元文化的深入发展,也注定在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高校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问题,同样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优化途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多元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课改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域文化也得以不断流转和渗透。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作为各位文化的汇聚地,势必会造成各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而在校大学生作为外来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外来的各种多元文化更易对其人生价值体系产生一定冲击和重塑。因此,高校对于传统思政教育进行改革的工作则尤显重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而言,各大高校开展思政专业,主要目的便在于,培育在校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以此增强其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保持民族自豪感,固守本心。而如何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中,持之以恒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成为当代高校课改的关键所在以及高校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重中之重。

二、多元文化教育内涵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教育,反映出了现代人类对社会历史教育发展渠道模式的深层次认知和掌握,且也体现了人类对社会教育朝着更正确的道路不断发展的远大理想,同时,也期待自身文化走向国际化。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便以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为出发点,使得每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可以得到无差别的教育机会。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并以此而形成多元文化碰撞下正确的价值体系。

伴随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活动足迹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世界各个角落都遍布人类足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也由封建、半阻隔状态,逐渐向包容开放、相互依存的新型格局转变。在这样发展趋势下,社会化大生产也打破地域垄断格局,开始向文化的全球化及多元化不断转移。过去的文化孤岛现象逐渐被外来文化渗透,并形成多元文化的互通互融,各类文化排他性渐渐为包容性所代替。由此,教育的多元化成为一种主动迎合模式,高校在教育中也不会单独将不同地域文化隔绝开来,而且多元文化,在更新变革高校学生价值体系方面也大有作为,更多人类期望高校的教育不仅仅可满足基本的社会发展需求,更希望高校教育人才可以更好去面对国家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改存在问题

(一)冲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外来多元文化在全国各大高校的逐渐深入和渗透,高校学生思想行为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而且,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高校学生本身好奇心的存在,使得外来文化更易侵蚀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理念,并致使其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并形成了一系列“享受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快餐文化消费价值观念。而与此同时,很多在校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观念,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冲击。

(二)腐蚀高校思政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

多元文化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与融合,一方面,对我国主流价值文化体系及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大多还未形成或确定,而其文化分别能力的缺失,致使高校学生脆弱的价值观念更易受到冲击并使之重塑,进而直接威胁到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高校作为多元文化的汇集地,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不断传承。而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承担着各种文化碰撞融合乃至吸收利用的重任。因此,如何让高校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理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延续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三)影响高校思政课改主渠道

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带来全球文化的高度融合,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但相对而来,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也会随着而来,但高校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一定缺失也造成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例如,西方外来文化的大行其道,导致大量同我国价值观相悖的理论信息得到快速传播,若高校学生不懂得辨别取舍,那么其思想道德价值观体系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歪曲,从而影响其未来核心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改途径

(一)确立正确的多元文化教学方式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改,最主要目的即是价值导向和民主互通相结合。而传统思政课程的教改,老师大多既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极大约束。老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对于思政专业学习积极性。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在此环境下,高校学生变更需要具备高质量的文化辨别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因此,为了坚守正确的高校学生思政专业学习方向,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具体情境模拟方式,让学生进行亲身经历,已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强化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新一代高校学生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因而,高校学生应具备热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一方面,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搜集关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吸引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热爱,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学习外来文化中的精髓

现阶段,高校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因此思政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去适应现阶段高校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并可以将之进行吸收和再加工。一方面,对于外联文化中积极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要积极去保持和弘扬;另一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文化要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筛选、提炼,进而不断补充我国的核心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由此,对于置身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改便要善于辨别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用平等公正、包容开放的理念,吸收并逐渐完善这些文化价值体系,并可以为我所用,进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再创新。

五、结语

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成了必然趋势。因此,在这样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培育多元个性化人才为首要目标,并以此来提升思政专业的教育方式与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学课程的改革需要紧抓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可能降低文化冲击的情况下,充分结合思政专业的课改目标与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实现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修养的培养,进而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1]李聪,付娜.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有效性建设研究[J].神舟旬刊,2013(21).

[2]文晓林,黎海燕.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5).

[3]贾霄锋,许营.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

[4]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1).

[5]顾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师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6(18).

G

A

2095-4379-(2017)22-0284-02

刘峰(1977-),男,湖南祁东人,硕士,邵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背景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