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论文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2017-01-26董海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不端责任编辑科技期刊

■荣 曼 董海原

山西省健康教育中心,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街7号 030007

由中国知网研制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AMLC)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大大简化了之前依靠编辑检索和阅读文献来把握稿件学术性和新颖性的初审工作。同时,越来越多的作者也意识到学术不端的后果,在投稿前借助相关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了相似性对比,进而通过修饰文章标红——重复处以降低文字的重复率,以求达到通过初审的目的,从而出现对检测系统滥用和误用的行为。究其潜在原因,作者的主观意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作者撰写论文的最终目的可能就是为名为利,对科研者的主观意图予以足够重视,才能有效防止学术不端行为[1]。此外,在期刊市场化的今天,有的期刊唯利是图,更是助长了这股歪风邪气。如有的期刊会主动提供AMLC检测系统结果暗示作者进行“修改”;有的更是为了争取作者,完全不顾及或者无视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对于编辑,虽然无法改变作者撰文的意图和由此发生的恶性行为,但是在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发表方面却起着重要作用。编辑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坚守道德底线;在此基础上,既熟练掌握学术不端检测技术,又在稿件的整个编辑出版过程中做到环环把关、稳妥处理。本文根据实际登记稿件及初审稿件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归纳出在不同文字复制比时出现的典型问题,并且总结了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对学术不端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供同行参考。

1 论文不同重合比例的分类处理注意事项

医学期刊投稿量大,要处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不免要花费大量时间,AMLC是当前编辑的得力助手,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之上,参照其分析数据仔细分辨。以下是结合实际登记稿件及初审稿件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归纳出的不同文字复制比时出现的典型问题。

1.1 论文重合比例过低(<10%)时切忌盲信

论文检测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文字复制比小于10%的文章,有的甚至为0,此时并不能认为这些文章就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而应浏览全文复制情况的检测报告单,排除可能存在的严重学术不端情况。(1)有的作者抄袭他人主要观点,比如综述,但在写论文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按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将内容掐头去尾、改变语序降低文字复制比,而其实质内容根本不变,即该文章在观点、论证等方面仍然存在隐形的重复[2];有的作者在科研论文中套用他人研究数据,将数据成倍放大或缩减,或进行固定数值的增减,尤其是两者的结合。(2)中国知网收录的均为中文文献,有的作者便将他人的外文文献整篇翻译成中文发表,有的则将自己的稿件进行中英文互译,生成2 篇论文,这些都是利用了系统存在语种转换检测盲区的漏洞。编辑在通篇浏览稿件时发现内容用语不符中文习惯,如一句同样的话反复出现,或语句表述欠流畅,就要警惕该论文是否有翻译外文的嫌疑。对于这种情况,责任编辑要将中文题名、关键词、摘要等翻译成英文,进行查询和证实[3]。(3)虽然AMLC收录了很多期刊,但也有一些未被其收录在内。如果责任编辑单纯依靠AMLC来检测学术不端现象,必然会存在漏检现象。因此,责任编辑在审核工作中需要结合百度、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辅助检测,以降低论文学术不端现象的漏检率。

1.2 论文重合比例在30%左右及以上时谨慎分辨

30%的查重率是现今许多期刊判断学术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乃至部分高校判断毕业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水岭,而在实际稿件审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稍低于30%或者稍高于30%的情况,其取舍更是直接关系到作者的利益,还是需要责任编辑谨慎处理。(1)核心内容为先的原则。AMLC只是提供了文章的量化依据,并不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唯一衡量指标。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查重率30%的稿件来看,重复文字大多见于“材料与方法” 和“讨论” 这2个部分, 而 “摘要 ”“结果”及“结论” 部分相对较少见;由此可见,多数有重复文字的论文是参照了其他论文“方法”部分的写法,但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结果[4],所以文章并不能简单归为学术不端类别。此时,编辑需要浏览全文,发现问题,标出问题,在结合同行评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后,再作定性判断,以免伤害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2)科学处理后二次检测原则。对于医学论文,经常会发现一些具有共性、普适性、权威性的雷同内容,如标准格式化语言、实验操作步骤、统计学描述,还有医学论文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的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药物成分及作用机制、 疗效判断标准等方面的内容[6]。由于这些内容一般都不需要或者无从标出文献来源,因此对于此类文章,责任编辑可将此类雷同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后进行二次检测,以便对论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3 论文重合比例过高(>50%)时切忌轻弃

(1) 要对学术论文的再次发表进行区分。有的论文经AMLC检测,其文字重合比例会大于50%,甚至达80%~90%;全文检测报告单显示抄袭的文章往往是作者自己的学位论文或者是会议论文的部分内容或者是整篇论文。期刊是否接受网络出版过的学位论文再次发表,可以根据稿件质量及自身期刊的稿源情况而定,但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作者投稿时应向编辑部作出说明,且其学位论文的版权未转让给学术机构或数据库提供商,即不存在版权纠纷的问题[7]。(2) 应合理处理论文的补充发表或延续性研究。论文补充发表即作者基于已经发表的文章,补充数据或者进行相关的连续性研究,使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检测这种文章时会发现,重复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与方法”部分。此外,”统计学方法”部分也是经常重复的地方。由于临床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一般资料比较”和“统计学方法”等内容大都具有学术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因此语句难免有所雷同。在AMLC检测的基础上,编辑对该篇文章是否能够发表进行判断时需要考虑如下问题:作者明确说明了新稿件包含的数据及相关研究基础参考了先前发表的文章,而不是逐字逐句抄袭,这需要根据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判断[8]。如果忽略稿件质量,一味追求低查重率,不只会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而且会潜在地误导作者,将作者带入“文字复制比第一”的误区。(3) 须仔细判别文献的二次引用。所谓二次引用,举个例子,如果作者D在写一篇论文时,查阅文献时发现作者C引用了作者A和作者B的观点或方法,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引用作者A和作者B的观点或方法,便根据作者C文献的信息直接复制并标出了原始引用,而作者D文章经AMLC检测也是有相当高的查重率,AMLC显示为有抄袭作者C的行为,这种情况在综述中较为常见,也最严重。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责任编辑不能马上断定作者D出现了严重的学术不端的情况,更不能因此就否定该稿件,而是应与作者取得联系,告知其详因,教导作者引用参考文献要忠于原始文献,避免可能出现的引用错误而导致一错再错(如作者C一开始就出现了标引信息来源错误,而且对于外文原文,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再者,这种行为从表面上来看也确实是窃取了作者C综述的劳动成果,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责任编辑的告知和详解非常必要,不仅关系到稿件的去留,而且有助于提升作者对于科研论文写作的认识和写作水平的进步。

2 重视稿件见刊前的重重把关

2.1 充分利用同行评议的机会

医学期刊的质量把关离不开医学专家对稿件的学术把关。审稿专家一般都是三级学科甚至是四级学科的专家,他们密切关注着自身学科的发展动向,对于文章的创新性和研究意义有着准确把握,虽然不对稿件的取舍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连续性研究成果的文章,在实际工作中,仅依靠内容重复比和编辑的审稿还是难以取舍,往往需要参考同行评议专家的意见,也就是文稿由于是连续性研究,在表达上重复比相对较高,但是在“重复性”与“创新性”的权衡方面,同行评议专家的意见至关重要,为其提供检测意见也是为其审稿工作提供便利。建议在送外审时将稿件查重报告单和相关文献一起提供给审稿专家以方便其审阅。责任编辑可以结合查重结果及专家意见,更客观、更合理地处理稿件。

2.2 对发表前的稿件进行再次查重

实际工作中因为审稿周期相对较长,经常有作者一稿两投的现象,尤其是有的作者一篇稿件多个期刊重复投稿,而在交版面费时也不注意录用稿件标题,最终可能导致一篇稿件的重复发表。此外,有的作者为自身需求将一篇论文分成几部分分别向不同期刊投稿,其内容重合度很高,虽然稿约中一再申明不可一稿多投,并要求每篇稿件开具单位介绍信,但仍然不能全然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作者自身的问题,另一方也是期刊自身在处理稿件方面存在不足,如审稿的进度难以把控以及稿件审理流程存在局限。为杜绝相同或者类似稿件的二次发表,一定要在发表前进行再次查重,如发现稿件已在别的期刊发表,要及时对其进行撤稿处理。

2.3 借助媒体平台接受公众的监督

优先数字化出版,指将印刷版期刊定稿后待发表的论文,在印刷之前用数字出版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媒体在网络上优先出版,其目的是保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时效性,确保其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竞争优势。同时,优先数字化出版也意味着读者能及时获取最新科研情报,如果医学期刊能够将即将印刷的优质论文提前上传至科技期刊的网站中,并借助于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搜索到论文,可以使优先出版的论文更好地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9]。这样不仅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影响,而且可以及早发现优先发表论文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发现应在本期刊及其他公开网站上发布撤稿声明,及时将已经存在的学术不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印刷前降至最低,防止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的进一步传播[10]。

3 认真对待学术不端稿件的退稿工作

3.1 对退稿缘由详尽告知

稿件经初审后,不是简单地向作者发退稿处理结果即可,而是在告知作者退稿处理的同时,详细说明退稿的缘由,因此仅用“内容有抄袭现象”做邮件内容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简单的告知可能给作者传达的还是文字复制比超出了本刊要求的比例,如果告知作者稿件内容出现的事实情况,如篡改数据、文字重新加工、中英互译内容,作者便会意识到自身问题所在及其严重性,进而就可以正确引导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论文和研究,此外还会有助于深入作者内心,树立起本刊的学术质量品牌形象。

3.2 对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予以警示

论文审核中发现,有的作者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医学作者,此时通过告知详情便可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但是有的作者却存在恶性抄袭的现象,甚至有中介的参与,这种行为不仅加大了医学编辑的工作量,更是医学界的一股歪风、一块毒瘤,对此需要坚决抵制和予以警示。(1)对学术不端稿件应一票否决,一经发现即将作者列入学术不端作者黑名单,并在近期(1~2年)内拒绝刊发其论文,发现有中介涉入者将相关邮箱一律拉入黑名单并永久拒收其相关稿件,也可以借鉴文献[11]提到的方法建立作者信用档案,但在学术认定方面还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2)依据作者论文介绍信上的单位,联系作者工作单位,并要求学术不端行为者及其单位针对抄袭稿件予以解释,并进行处理。(3)对于已发表的学术不端论文,应在期刊专栏和网站登出声明和处理意见,一方面可以对原稿件作者有个交代,一方面也是对抄袭者的警示,同时还可以提醒其他同类期刊。(4)重视对学术不端行为建立相应的惩罚和案例处理机制,警戒不端市场和伪科学家[12]。如将学术不端案例进行整理总结后,每月召开经验交流会议,预防其他期刊出现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另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学术不端问题共享数据库[13],联合其他期刊举办相应的预防学术不端的大型会议等以互相取经;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互动平台对失信作者进行联合抵制,起到有效的公开警示作用。

4 结语

无论在期刊稿约还是在作者论文介绍信中都要强调“文责自负”,然而在当今学术生态复杂的大环境下,很难仅依靠作者的学术自律来遏制不端之风,而应在加强作者道德自律和利用社会监督的同时,发挥责任编辑的主体意识[14]。AMLC为责任编辑学术不端检测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系统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责任编辑的要求,无形之中增加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当前,虽然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系列流程图有助于编辑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仍然缺乏一个世界权威的通用的应对学术不端的组织机构可以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有清晰明确的界定,让出版工作人员、学者和作者都有章可循[15-16]。作为编辑队伍的一员,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应合理利用AMLC, 切忌使其成为论文学术不端的“判刑具”,而且也要善于借助新的检测技术,综合利用、科学分辨检测结果。由此要求编辑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每一名编辑工作的参与者都专业过硬,在日常稿件审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秉承对期刊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的强烈的责任心,坚持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一篇稿件,做到在稿件审核的每个环节都要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可能性,而后再科学、合理地进行妥善处理;此外,还要重视汲取其他期刊的经验教训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方法。总而言之,预防学术不端行为是一场长久的博弈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多方共同参与才能驱净学术界的这股污浊之风,而对于编辑业务人员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

[1] Imran A M,Nordin M S. Predict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of academic dishonesty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public universities: A path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ofAcademicEthics,2013,11(2):103-120.

[2] 陆宜新. 学术不端检测中的隐性重复现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52-555.

[3] 杨晨晨. 运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编辑学报,2014,26(1):42-44.

[4] 康银花. 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表现及责任编辑的应对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76-678.

[5] 江霞,方玉桂,陈伶俐,等. 医学科技期刊应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判断抄袭时应慎重对待的几种情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71-472.

[6] 赵秋民. 正确处理文字复制比为0和>40%的论文[J]. 编辑学报,2014,26(2):159-161.

[7] 张小强,赵大良. 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分析[J]. 编辑学报,2011,23(5):377-379.

[8] 孟月. 国内外关于自我剽窃的研究现状综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85-491.

[9] 陈志贤. 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J]. 编辑学报,2015,27(2):119-121.

[10] 朱银周. 期刊主体人员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73-1378.

[11] 尹闯,黎贞崇. 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J]. 编辑学报, 2015,27(1):50-52.

[12] Eaton S 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policy definitions of plagiarism: A pan-canadian university study[J].Interchange, 2017,48(1):1-11.

[13] 王晶,钟紫红. 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流程图对期刊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1-15.

[14] 徐海丽. 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45-551.

[15] 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等. 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185篇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91-697.

[16] 李新根,徐用吉. 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 科技与出版,2010(8):64-66.

作者贡献声明:

荣曼:论文撰写;

董海原:论文审核。

猜你喜欢

不端责任编辑科技期刊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