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会长”
2017-01-26曾桢
□曾桢
大棚里的“会长”
□曾桢
一提到“会长”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在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形象。但在一师一团十三连有这么一位会长,他的办公室不是在楼宇之间,而是在田间地头,在一个个的温室蔬菜大棚里。这就是一团蔬菜协会会长李碧政。
依靠科技注重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碧政从四川渠县老家投奔在新疆兵团一师一团参加工作的亲戚,并在此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来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他会和温室蔬菜大棚这个领域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刚参加工作时,李碧政承包了40亩棉花地。虽然那时团场还在计划经济时代,但李碧政却从不认为天天有工资发就行,他没事就去单位别的工种学习新知识。单位领导见这个从内地来的小伙子有很强的学习精神,就把他调整去放水稻长期水,期间担任班长,年年被评为先进。
1996年6月,十三连的菜地班由于管理人员都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再加上缺乏管理技术,致使每年亏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碧政被调到了十三连的菜地班。周围的人都觉得就算是他来了,也依然改变不了亏损的局面。可他却让所有这样认为的人失望了。
1997年,个别团场开始试点个人承包责任制,当时,一团还没有先例。李碧政听说了这项政策后,找到单位领导,承包了菜地,成为了当时全团第一个不拿工资的职工。承包菜地后,李碧政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从计划种什么,到最后收获、销售一条龙式的管理菜地,当年就扭转了亏损的局面。这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也抵制住了那些并不看好他的言论。第二年,他又通过平时在书本上的自学,种植了几个新的蔬菜品种,同样获得了大家对他的认可,也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走在前面的先驱。1999年后,全团开始实施两费自理。
2002年,由于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蔬菜的供应缺口日趋明显,团场开始制定并实施“菜篮子”工程,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群众。李碧政就自己到外地考察,觉得只有做温室大棚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的收益率,也能改善人们冬天只有白菜、萝卜的口味。于是,在2003年,开始建造全团第一座温室大棚。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谁也保证不了一个人在每次新的尝试时都能成功,但事实证明,成功是偏向勤劳、有准备的人。这一次,他又成功了。通过自己前几年种植蔬菜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再加上自己又买了很多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书系统地学习,让自己又一次走在了大家的前面。
多年来,他先后在大棚里种出了西红柿、茄子、辣子、芹菜,还有各式快菜。这些都让广大职工群众感受到兵团的变化,并不是只有富人冬天才能吃到西红柿、辣子,并不是到了冬天只有萝卜、白菜。到现在,冬天他种植的蔬菜品种有7、8种,他所带领的一帮温室大棚种植户的产品都在全团销售,供不应求。
做大做强实现共同致富
为了将温室大棚做大做强,带动周边职工群众共同致富,李碧政按照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大棚的产业化模式,促进了一团大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团场放心、群众满意、合作共盈”的三赢目标。
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种植温室大棚的积极性,一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2005年,团场派人到周边团场学习交流经验,李碧政作为其中的一员,深深感受到“菜篮子”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回来后,他动员自己周围的几个有蔬菜种植经验的老乡也种植大棚。当年,就在团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下,新建15座温室大棚,降低前期进入门坎,切实地保证了大棚职工的收入,提高了种植户的信心。
2006年,李碧政被团任命为“蔬菜协会会长”。这更加鼓励他一定要把大棚产业继续做好的信心。到目前,大棚共计发展到占地面积20.8亩,18座温室大棚,全部种植反季节蔬菜。每座大棚一年毛利润10万元。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棚做大了,温棚增加了,李碧政的勤劳、好学终于为自己、为团场广大职工群众带来了双赢的局面。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作为一团的一个特色致富带头人,于2005年、2006年、2011年先后到乌鲁木齐培训,2016年又被团工会安排到浙江台州学习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职工收入的增加,也为温室大棚带来了更好的效益。大棚也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往年冬季少有的品种,如茼蒿等。现在,李碧政的孩子也回来跟他学习,家中上到70多岁的爹妈,下到20多岁的儿子、儿媳,一家人都没闲着,各自分工不同,老人带孙子,青壮年在大棚干活,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惬意、美满、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