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解析“冒充查案”的秘密

2017-01-26黄晓洁张玲玲

中国防伪报道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事主警情厦门市

文 黄晓洁 张玲玲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解析“冒充查案”的秘密

文 黄晓洁 张玲玲

有一种诈骗类型,堪称诈骗领域的“吸金大王”,它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叫“冒充查案”。“冒充查案”的套路也不复杂,但受害人往往被吓到胆战心惊,倾尽所有。那么“冒充查案”为什么如此“摄人心魄”,它的“吸金”技法又有哪些?对此,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进行了深度解析。

女性受骗者是男性的三倍

根据厦门市反诈骗中心统计,从今年1月至8月中旬,厦门市共接报“冒充查案”诈骗案件330起,占总诈骗警情的6.4%,但群众财产损失却占总警情损失的36.5%。从发案峰值看,仅5月就接报121起,占比38.9%。

分析受害人群可以发现,从性别上看:男性83人,占比25.2%,女性247人,占比74.8%;从年龄上看:20岁至29岁占49.01%;30岁至39岁占24.5%,40岁以上占22.9%;从职业上看:公司职员占33.6%,无业人员占21.3%,工人占14.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受害人是男性的近3倍,20多岁的年轻人更容易被骗,且有工作的人所占比例更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女性的抗压和对事物分辨能力比男性弱,且刚入社会、刚入职的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更容易陷入骗子的说辞和“恐吓”圈套。

骗子的四种“开场白”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通过对今年以来“冒充查案”类警情的梳理后发现,诈骗嫌疑人的“开场白”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谎称事主名下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犯罪,将被骗群众电话在“警察”“检察官”等角色中流转,通过言语恐吓、出具“通缉令”等提高欺骗性;

二、自称是某医保中心,称被骗群众医保卡因报销理赔金情节严重,已经涉案,并帮其转接某公安局警官,要其配合调查;

三、自称是某通讯管理部门,称被骗群众的身份信息泄露,在外地办理电话卡涉嫌发送违规短信,涉嫌违法犯罪;

四、自称是某移动通讯运营商,告知事主有人冒用事主身份在外地营业厅办理了手机号并恶意欠费,并称事主手机将于2小时后被强制停机,要求事主及时还款,否则追究事主责任。

骗子的四种“道具”

“冒充查案”诈骗警情具有较高的迷惑性,一方面是因为骗子可以精准地说出被骗群众的信息,实施言语恐吓;另一方面是骗子善于利用“道具”提升诱惑性辅助诈骗。

道具一:通缉令

嫌疑人掌握被骗群众的身份信息后,制作假通缉令,并通过微信或QQ向受害人发送,或者要求被骗群众登录虚假网站地址,查看网站上的虚假案件情况和通缉令。不少心存疑虑的受害人看到带有自己照片的“通缉令”后,心理最后一道防线就会被摧毁,继而对对方“警察”或者“执法人员”身份深信不疑。

道具二:资金转移

厦门警方回访多名受害人后发现,“冒充查案”诈骗手段出现蜕变,不再单纯地让受害人将资金转至“安全账户”以证明“自身清白”,而是要求受害人迅速将分散的资金转至指定的一张银行卡内,甚至让受害人变卖房产、股票或高息借款,以达到“榨干”受害人最后一分血汗钱的目的,而这也是冒充查案诈骗“骗钱多”背后的真正原因。

道具三:开通网银、办理电子密码器

为了规避自动取款机24小时到账的规定,诈骗嫌疑人盯上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能实现快速转账、到账的银行业务。另外,嫌疑人会要求受害人开通上一步“资金转移”中涉及的银行账户的网银业务和办理电子密码器,并言语诱导受害人听其指挥操作,完成最后一步“吸金”操作。

道具四:开房

诈骗嫌疑人通过诱导了解受害人家庭情况、个人信息后,会以需要做“电话笔录”为由,要求被骗群众到酒店开房“配合调查”,实际目的是不想诈骗过程中被人“打扰”;另一个目的是要求被骗群众用酒店内电脑完成最后转账操作。

安全提示:听到“涉案”立即挂电话

一、关于医保卡

医保卡在自己身上,是否涉案应该比骗子更清楚,有任何疑问,拨打12333咨询是最稳妥的做法;

二、关于停机

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例,公司只会在用户欠费和没有完成实名登记的情况下对用户号码停机。停机之前,公司工作人员会用“10086”的电话号码提前告知用户。接到任何声称要将市民电话停机的电话,只需直接致电运营商官方客服电话核实即可;

三、关于异地办理手机卡

市民只要带上本人身份证原件到就近的运营商营业厅,就可以查询自己名下有哪些电话号码。

总之,接到“涉案电话”,不用怕、不要信,先挂断电话,再拨打各部门官方电话核实真伪。

链接:“火眼系统”一年拦截1421起

去年7月,厦门市反诈骗中心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合作,打造诈骗电话技术反制系统——“火眼”系统。一年多来成功劝阻正在实施的诈骗案件1421起,以今年7月为例,“冒充查案”类诈骗警情同比下降86.98%。

他们建立诈骗电话自动筛查预警模型,结合之前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有多项合作内容,针对厦门移动用户量身定做“事前预警,事中劝阻,事后拦截、关停”的立体防控体系。通过分析“冒充公检法查案”“冒充领导”等7大类高发电信诈骗警情中嫌疑人拨打电话的特点,设置预警规则,一旦发现有触碰规则的异常话务,系统能瞬间监测并实时预警。此举打破以往、现今全国其他绝大多数地市公安、通讯部门只能依靠群众报警举报、用户标记等方式处理诈骗号码的被动模式,创新开创主动监测、实时预警、精确拦阻的警企全新合作机制。

当“火眼”系统监测到网络改号等疑似诈骗话务时,移动通信公司同步将数据发送至市反诈骗中心,中心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向用户发送提醒信息、拨打电话主动劝阻,指派辖区民警上门劝阻,对市民群众及时提醒,避免上当受骗。

厦门反诈骗中心成立于2015年,设在厦门市公安局,下设受理处置、研判、打击、宣防、金融防控、电信防控、勤务保障7个组。当110报警服务台接到虚假信息诈骗警情后,立即通过110接处警系统直接将警情流转到反诈骗中心,由反诈骗中心接警席联系报警人问清诈骗电话号码、涉案银行账号、转账银行、转账方式等详情,并同步录入反诈骗接处警平台。需紧急处置的经接警组长审核后,即通过反诈骗接处警平台直接推送至处置席的金融电信点对点查控系统,再由处置席通过该系统分别向银行提请资金查询冻结,向通信运营商提请电话停机(针对本地诈骗电话)、拦截(针对外地诈骗电话)和封堵(针对虚拟诈骗电话)。

猜你喜欢

事主警情厦门市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三男女涉勒索禁錮就逮
港男賭敗搶80萬籌碼被捕
不能吃的饺子
“霉神”彦哥
警情多,赖别人的嘴?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內地男子遇債主遭毆攬警求救
警情支持系统之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