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访著名哲学家陈来
2017-01-26
□ 本刊记者 邢 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访著名哲学家陈来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陈教授,您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它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个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您认为这个伟大的力量是什么?
陈来: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主题,他在讲话中明确表达出民族文化的根源意识,即把中华文化看作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内在关系,指出了中华文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还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记者:弘扬中华文化是持守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根本途径,对当下中国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陈来: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是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发展,不仅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应承担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
首要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中华文化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情感和精神,成为全中国人民凝聚力的根本来源。有了这些共同的文化价值,才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造成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才有了民族凝聚力量的基础。
第二是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中国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道德文化的完整体系。传承发展这一道德文化体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华文化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系。不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就没有基础,就不能形成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观。
第三是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中华民族历久发展至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断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治国理政的借鉴。今天,我们面临的治国理政的实际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复杂,但中华文化积累的经验之谈在许多基本方面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都可以与现代概念相衔接,而且仍然富有引领的意义。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从中判定优秀传统文化?
陈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就确立了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也就回答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即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统就是继承那些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
记者: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不仅是关系当下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大问题,而且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问题。当前,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陈来:首先是继承与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弘扬是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精神,都是自觉地对中华优秀文化加以发扬的积极实践。
其次是挖掘与阐发。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涉及挖掘和阐发。挖掘和阐发,更突出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有的并不直接,需要从新的视野来考察分析,去挖掘阐发,使得古代文本的意义不断诠释得到不断的丰富,并能满足当代社会文化的需要。
第三是协调与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表示,在文化传习的实践中必须与今天现实生活的需要相结合,才能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古代文化的许多原则、精神是值得继承的,但其方法方式须结合现时代加以改变,以适应当代社会。如古代重视孝敬父母,其原则和精神应该继承,但孝敬父母的方式方法要和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又如古代文化重视以德治国,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仍有意义,但必须与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要求结合起来。
最后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和发展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说“承百代之流,而汇乎当今之变”,就是指明,任何对历史遗产和传统的继承,都是在当代条件下的一种活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当今之变来从事继承的活动。因而,这种继承包含着改造、转化、发展、创新。当然,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这种发展转化的程度不同。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继承,是自觉推动文化继承向着我们的理想方向发展、转化、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更好的表达应当是“承陈出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记者:那么,在文化创新上应当注重哪些方面?
陈来: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统一。其一,不能放弃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重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继续倡导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其二,重视对古代文化进行辩证地分析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科学地确立标准。其三,重视典籍文本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古为今用、“承陈出新”。历史传承的文本在每一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理解,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其意义。当代的文化继承,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训诂层次,而是使文本积极地向新时代开放,把文本的思想和我们自己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进行新的诠释和改造,成为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需求。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封闭自大,不看世界。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还包括广泛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经验、成果等方面。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一向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学习吸收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