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适合经济和管理学者思考的学问
2017-01-26善水
□ 文/善水
一门适合经济和管理学者思考的学问
□ 文/善水
经济学是一门年轻学科,发端至今不过两百多年。而在经济学内部,经济思想史则是最早成熟的一门学科。
在百余年前凯恩斯、熊彼特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学几乎等同于经济思想史。因为在经济学本身尚未成型的阶段,学习前辈的著作是钻研经济理论的最好路径,当时知名经济学家无不也是经济思想专家。
经济思想史在中国曾经也是一门显学。建国之初,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开设中外经济思想史的课程,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尤其是在1957年,陈振汉等经济学家发表“我们对于当前经济科学工作的一些意见”后遭到批判,西方经济学被彻底打入冷宫,而外国经济思想史因为“批判需要”而侥幸保存了下来。1978年之后,经济思想史是最早复苏的经济学科,为一代学者学习西方经济学提供了基础。
十九世纪末期,西方逐渐开始出现各式“思想史”的体例,尝试在极为复杂的思想海洋里梳理出一条线索,供后来学者借鉴。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哲学史,新兴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也都出现了自己的历史。中国自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也陆续出现了不少精彩的经济思想史著作,如唐庆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赵乃抟的《欧美经济思想史》以及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些著作放在今天仍是不可动摇的名著,但是经济思想史的框架体系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值得我们反思。
无论中西经济思想史,终究只是浩如烟海的中西古籍中的一条线索。经济作为近代衍生的一门社会科学,无法涵盖古今思想的所有重要方面。例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从不被认为是经济学家,但无疑都是当时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果对他们的思想一无所知,只是依照经济思想史的篇章顺序去读斯密、萨伊和李斯特,恐怕不可能对经济思想的演变建立起准确认识。不幸的是,这正是当前中国诸多大学经济系学生的窘迫状态。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经济大萧条的成因有多种不同阐释,既有从总需求入手,又有从货币供给入手,还有学者认为是政府不当干预所致,莫衷一是。研究经济思想务必做到通透,即贯通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贯通古代经济与现代经济,灵活比较,触类旁通。
经济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情形有天壤之别,经济学原理却一以贯之,颠扑不破。剥开复杂外表,解析内在经济原理,这正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经济思想史家也必须如此。只有对日新月异的当代经济学理论认识足够深刻,才能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准确利用,从而对思想作出准确分析。
回到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只有像这本书这样深入时代与他们对话,才可能对前辈的言论作出同情的理解。阅读此书时,书后的附录亦不可轻视。虽然书中在前面的讲义里纵横捭阖,讲了不少书里书外的东西,但书中在附录里给出很多实用资源。
在经济思想和管理研究人才凋零的今天,读一读赖建成教授的著作,一定能给经济思想爱好者和管理研究者,带来一丝精神的营养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