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合作进展与转变

2017-12-21孙依敏

中国石油企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油气一带石油

□ 文/孙依敏

“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合作进展与转变

□ 文/孙依敏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中国石油企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3年来,油气合作在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油气合作步伐加快,向纵深发展,发生了五个方面的重要转变。

一带一路 油气合作 转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屈指算来已过去3年多。“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赢得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形成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油气合作也不断拓展深化。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石油企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契机。3年来,油气合作步伐逐步加快,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成果更加显现。

一、政策沟通,赢得更多共识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3年来,中国已与沿线33个国家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创造更加广阔和良好的政策氛围。

海外油气合作离不开能源外交的支持。能源外交成为近年高层互访的重要议题,重大项目得到国家高层的直接推动。同时,双边、多边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也为海外油气合作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设施联通,构建合作网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输出节奏进一步提速。目前,中国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海上的四大跨国油气战略通道业已成型。三大陆上跨国油气管道连接中亚国家、俄罗斯以及缅甸等油气资源国与过境国,总长度近1.1万千米。2014年,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塔吉克斯坦段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相继开工,陆上油气基础设施建设联通节奏进一步提速。近三年来,海上通道基础设施合作明显加快,带动了沿线国家港口、仓储、航运、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陆上油气输送能力分别达到5700万吨、670亿立方米;国内码头接卸能力、LNG接收能力分别达到5.3亿吨、4080万吨,两翼齐飞格局初见端倪。

三、贸易畅通,实现稳步进展

贸易畅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增长潜力巨大。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2016年1—11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3%。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油气投资和贸易在区域贸易结构和总量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5年底,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在“一带一路”油气项目总投资高达2000亿美元。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油气贸易额达2200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的20%;预计2020年、2030年将分别再增810亿美元、1900亿美元。油气投资和贸易带动物资、装备、服务等产业走出去。

四、资金融通,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资金融通是保证“一带一路”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油气领域是实现资金融通的重点。中国与沿线相关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中,油气贸易比重高、数额大。同时,在沿线油气资源国的投资项目同样具有资金数量大的特点;而且在上述经贸合作中,中国都是资金输出国,为推动区域货币流通和本币结算创造了条件。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使用加速拓展,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央行签署了一般贸易本币结算协定,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央行签订了边贸本币结算协定;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拓展到了7个。截至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境外3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者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已经超过3.15万亿人民币,其中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达1.3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兑换和结算可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

五、民心相通,打下坚实基础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多元文化融合,是中国石油企业在20多年海外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海外油气合作中,注重促进当地油气产业发展,注重提升员工当地化比例,注重通过合作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在油气合作中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实现与资源国、合作伙伴、当地社区的互利共赢,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百姓口碑,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发展的五大转变

3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油气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步伐加快,向纵深发展,发生了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重资源、重上游向全产业链合作转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了俄罗斯、中亚国家以及中东地区的重要油气资源国。其中,中东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48%,产量占世界30%以上;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60%,产量占世界34%以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与油气资源国的合作均是以保证中国石油安全为重要驱动,以上游勘探开发合作为重心,尽快掌控资源,中下游合作是为上游合作服务。在中国与油气资源国的合作中,上游领域合作项目占总项目数的70%。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油气合作正在向包括炼化、管道、工程技术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合作方向迈进,同时带动了装备、仪器、材料出口。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合作朝着科技研发、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发展,向更深层次扩展。2016年,中国石油与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石油将参与莫桑比克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推动在其气田服务领域合作,并为当地提供培训。2016年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签署了《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标准及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合作协议》,实现中俄标准对接,将更好地支撑中国产业、产品、技术、工程和服务“走出去”。

此外,油气合作促进了金融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1个沿线国家央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等石油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推动了油气贸易中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

二、由陆上单枝突进向两翼齐飞转变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两翼,“一带”主要是陆路,“一路”主要是海路。3年前,油气通道建设主要是以中亚油气管道和中俄石油管道建设为代表的陆上突进,将中亚油气资源以及俄罗斯石油资源引进中国。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陆上通道联通继续推进,中亚D线、中俄天然气东线进入实施阶段,陆上油气合作继续深化、加快的同时,海路以重点港口为抓手的合作不断突进,包括承建海外港口项目、获取海外港口经营权、与港口所在国合作建设港口等参与方式,经过3年的努力,缅甸皎漂深水港及工业区、吉布提港口码头开始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正式开航,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全面复工,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即将竣工,中国和马来西亚组建涵盖马国6个港口和中国10个港口“港口联盟”,中马合建马六甲海峡巴生第三港。这些港口紧扼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也是全球石油供应通道的重要支点。

沿线港口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油气产业与所在国及周边国家的合作。海上通道建设不仅强化中东、非洲资源与中国和亚洲油气市场联系的稳定性,也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并延伸到欧洲的经贸联系的稳定性,从而激发利益相关国家共同关注并维护包括南海在内的通道安全。

近三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组织签署的部分协议

三、油气合作由国企为主向国企民企均等参与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参与国际油气合作主要是以三大油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近3年来,国企仍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主力军,在一些战略型油气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民营资本“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014年,洲际油气以5.2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公司95%股权,又于2015年以3.5亿美元收购克山公司(KoZhan)100%股份。2015年,华信能源获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贝加尔项目3个油田区块股权,收购哈国油国际公司欧洲子公司51%权益,并通过定增扩股与设立能源投资开发基金,进一步收购欧洲黑海、地中海区域加油站,拓展下游物流体系及上游资源股权,完善公司海外油气终端布局,推动公司的欧洲终端销售网络和炼化、储备一体化产业体系,与国内市场形成联动互补。新疆准东技术有限公司获得Galaz油田资产。新疆广汇石油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哈萨克斯坦LNG清洁能源一体化项目。

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其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海外油气合作中获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如,天狼星集团出资与俄罗斯投资者合资在俄罗斯组建公司,充分考虑合作伙伴利益,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影响力,以俄本土公司身份在俄远东获得勘探区块、炼厂建设等项目,并在普京总统的亲自过问和指令下获得了原油从油田到炼厂的管道输送配额。

四、油气合作由先行向重要一极转变

油气合作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重点地位与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中国与周边资源国的合作主要以油气为主,油气合作在经贸合作中具有先行地位和基础作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与沿线资源国的经贸合作全面展开,油气合作完成了先行示范的历史作用。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较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随着油气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通道建设的建成投用,极大地满足了内陆资源国出口多元化的战略诉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周边资源国的关系,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发挥了先行和示范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全面展开,高铁、电力、核能、通信等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油气合作先行使命已经完成,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大经贸合作、大产业融合中的重要一极。

这一变化是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且对油气合作利大于弊。“一带一路”连接了全球最大的油气资源富集区和全球最具潜力的油气消费市场,油气合作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不会下降,“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的中国资本、产业和技术输出,以及大经贸合作对于提升合作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惠及所在国民众具有更直接的作用,也有助于改变资源国与中国合作仅是资源输出型合作,有助于分散和化解资源国内资源民族主义带来的风险。

五、由中国一家独奏向沿线国家合唱转变

3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在沿线国家看来,“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是中国为提升政治影响力、扩大经济发展空间的自我发展战略。3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不断推进合作,落实各项规划与项目,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区域与跨区域合作。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合作来,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1. 推动双边合作

截至 2016年6月30日,中国已经同56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建立了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已与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

2. 深化多边合作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欧16+1、中国东盟10+1、中国—海合会等组织和对接机制的合作,使“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得到相关各方的充分理解,带动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过去3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更得到了部分地区大国的呼应。地区大国由倡议之初的观望、质疑,到接受,继而要求战略对接,为实现地区大国之间的利益融合提供了重要基础。这种重大转变对于降低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的地缘政治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从3年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重大转变不难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正在由单个项目的合作向区域经贸大合作、产业大融合的方向转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更加明确,在顶层设计、规划对接、政策沟通等层面实现政府搭台,充分尊重合作国的发展诉求,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投资机构专业化运作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企业唱戏,让合作项目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例如,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受市场和价格影响,项目经济性明显不及预期,合作双方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重新调整计划,没有将其搞成一个单纯的政治项目。

油气合作促大经贸合作,大经贸合作带动油气合作进一步深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规划对接,中国油气行业中装备制造、材料工业、技术服务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炼化、管道等领域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油气领域的产业融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获中国石油企业协会行业部级2017年度全国石油石化行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论文评审一等奖)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油气一带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奇妙的石油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