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马来行放飞梦想

2017-01-26赵珊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六甲郑和华人

□ 文 /赵珊

乡村教师马来行放飞梦想

□ 文 /赵珊

“马来西亚有很多马吗?”“马来西亚的人是不是长得很壮,陈老师到那边会不会受欺负?”这是在得知自己的老师——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镇第一小学校的陈启明要去马来西亚之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陈老师的这次旅行源于中青旅、马来西亚大使馆旅游处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共同组织的“梦想旅行团——跟着郑和下南洋”活动。12位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第一次跨出国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一段梦想的旅程。

走访华文小学 流露满满的爱

“有幸在异国他乡深入校园,感受不同国度的教育形式。看到学校,是那么熟悉、亲切。看到孩子,是无法言语的喜欢。”此次旅行的主角是老师,因此主办方特别安排考察当地学校。有着90多年历史的育民小学是由马六甲的华商们捐资修建的优质华文小学。

来自陕西省神木县的张霞老师,一走进育民小学就想到了她的学生们。“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我要给孩子们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民小学特别吸引我的是图书馆的布置,像家一样温馨。”

随行的马来西亚大使馆旅游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外来人口,在拼搏的同时也不忘传承中华文化,包括育民小学在内的众多华文学校,都把中华文化放在首位。

从校园氛围的布置,到书法活动的开展,从华文教材的选编,到孩子课堂的练习……陈启明深有感触地说,他在育民小学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反观我们国家,近年来出现了“语文到底怎么了?”“孩子不会写字了!”等问题。“让我意外的是,马来西亚华人不但没有忘却自己的文化,反而保留传承至今。这种珍惜民族文化,缔造教育环境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古城马六甲 寻找中华印迹

老师们骑着自行车慢游在当年被称为“百万富翁街”的鸡场街。鸡场街其实就是华人的聚居地。这里曾经见证过华人在马六甲打拼的历史。放眼望去,鸡场街好似中国南方的骑楼街巷,繁体的中文牌匾、雕花的木窗令人备感亲切。

说到马六甲,很多中国人会想到郑和。在鸡场街就建有郑和文化馆,这里展出有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还展示了船员的生活场景。600多年前,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到马六甲。与后来的西方殖民者不同,郑和不仅没有占领这里的一寸土地,他还在此消灭了海盗的侵扰,帮助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

在马来西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华人和当地马来人所生的儿子被称为峇峇,女儿被称为娘惹,峇峇娘惹也被称为土生华人。走进娘惹博物馆,像是步入了中国的大宅门,门口的灯笼、厅堂的摆设,对联雕刻、婚嫁习俗无不传递出峇峇娘惹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据了解,马六甲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也与郑和有关。这些移民中有一部分就是当年随郑和出海的船员。

老师们乘坐小船畅游马六甲河,沿途两岸的各式建筑上绘有一幅幅反映马六甲历史的壁画,有马来文化、有荷兰文化、有英国文化,忽然一个中国面孔出现在前方,那就是郑和。此时,来自甘肃省榆中县的张彩霞老师带领着团友在游船上高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旅游携手教育 激发孩子梦想

据了解,此行的线路是由马来西亚大使馆旅游处为老师们量身定制的,涉及吉隆坡、马六甲、古晋、姆鲁国家公园、太子城等地,既能让老师们品味马六甲的古老街巷、人文风情,也让他们有机会在姆鲁世界自然遗产感受热带雨林和洞穴奇观。

旅行中,老师们每到一处都认真听讲解、做笔记。“要把这些内容都讲给孩子们听”,张彩霞老师更是把每一处的讲解都做了录音。每天晚上,旅行团都要召开分享会。

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12位乡村教师是从中国1000多所开设梦想中心学校的万余名老师中选拔产生的。回国后,12位老师将整理马来西亚见闻,做成《去远方》的课件,供全国上千个梦想中心的老师们公开选课,把梦想的种子传递给更多乡村孩子。

在中国国内很多偏远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们的学识、素养、眼界和理念极大影响着乡村学生的成长。梦想旅行团是面向乡村教师开发的创新公益项目,也是教育和旅行的深度结合,其使命就是为乡村老师们创造一个亲临世界的机会,并由他们搭建孩子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中青旅负责人表示:“希望资助中国乡村教师感受多元的异国文化,同时也会激励更多的乡村学生,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多元和差异,拥有更加开阔的人生视野,这将会是更多个梦想孕育的起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马六甲郑和华人
何为“华人”?
五彩斑斓马六甲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油画《马六甲古树》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