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撤稿与同行评议

2017-01-26王大鹏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鹏评议修正

王大鹏

主动撤稿与同行评议

王大鹏

不久前,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一举动在国内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桩主动撤稿事件,也不是外国科学家独有。远的不说,2012年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发表声明称:应作者要求和主编同意,撤销了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的学者发现自己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有计算上的失误,主动联系期刊要求撤稿。

这不免让普通公众有些疑惑:这些科研结果发表在知名的学术期刊上,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也会是错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并非经过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就说明结论是对的——科学总是在否定和修正中不断前行。

同行评议的最早记录出现于1665年,那时英国皇家学会要求《哲学会刊》上的文章在出版之前都要由其会员进行评审。直到20世纪中期,同行评议才取代了编辑对论文进行评审的模式,并成为主流科学和医学期刊最常见的审稿形式。

同行评议是科研论文发表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本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进行评估,以维持或提升其著作质量的过程。同行评议的目的是确保以科研价值对结果进行评判,而不仅仅是根据作者的名声或者其所属机构来进行评判。

但这一制度设计也存在不少漏洞,这里我们仅谈一点:评议专家对论文的评价,并非是亲自重复实验,而是凭借自己的科研经验和论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论文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背书——毕竟,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在现有知识体系下认为的“正确”,很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被推翻。

那么,是否主动撤稿就说明科学家“失败”了呢?答案恰恰相反,这种自我否定和修正才是科学的态度。

科学是在不断深化发展的,每一篇论文、每一个结论,都不是绝对真理,而是我们通往真理的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或许我们选对了方向,也可能有所偏差、甚至走向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否定与修正才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而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与其说科学是知识的积累,倒不如说是识别和处理不确定性的技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科学研究在走向真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对这些偏差的纠正有时候也会相对滞后。对于偏差的纠正,无论是来自科学发现者本身还是其他科学家,都是一种正常现象——其中无关人事臧否,只取决于科学事实本身。

研究者经过认真研究,确认已经发表了的研究成果存在瑕疵或偏差,提出主动撤稿,正是科研人员科学素养的体现,这也是科研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特别是对于原创性研究,失败有时更有价值——认识到问题所在、不断修正结论,是揭示自然法则的正途。

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真正损害科学发展的,是明知有误还固执己见。♦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9日13版)

责任编辑:吴晓丽

猜你喜欢

大鹏评议修正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修正这一天
看图纸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软件修正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基于PID控制的二维弹道修正弹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