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贴的“坏标签”,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2017-01-26

家庭生活指南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无法控制标签人格

你贴的“坏标签”,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无法控制,也需要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觉察和控制。这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这样去努力,却可以给很多父母带来成长和飞跃,甚至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

一位读者给我留言:

其实我女儿挺乖巧懂事,可能我对她的要求太高,或者不懂得控制脾气,她如果把衣服弄脏,或者犯点小错误,我就会一下子控制不住怒气,很凶地训她,事后我也会后悔,而且看她难过地哭泣,我会自责,觉得自己伤害了她的心灵。

我不是好妈妈,我该怎么改?我真的是爱她,不想伤害她!

虽然并非与这位读者面谈,但是我还是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她对女儿的爱,以及自责。

其实,许多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妈妈在生活中常常都会反思,自己在过去的教育中,是否太过简单粗暴,无视了孩子的心灵承受力、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没有做到对孩子的完全接纳。

即便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家长,其实也一样会从孩子对自己的回应中分辨是亲近还是远离?是亲密还是抵触?还是会去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究竟该如何掌握轻重缓急。

究竟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表达我们的爱,而不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呢?

教育孩子要掌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

其实,对事不对人,说的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品格。

对事,就是只提到这件事,怎么解决,如何对待。

不对人,就是不提及对方的人格、个性,不要去因为这件事攻击对方的人格。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做到不上纲上线,只对事不对人,只和孩子说这个事情如何处理更好,而不是指责孩子、贬低甚至侮辱孩子这个人,那么就可以在教育的同时极大程度地避免伤害。

妈妈很急躁,一边推搡着儿子往前走,一边说:“你就是这样、吊儿郎当、拖拖拉拉,看你那个样子能干成什么?上个课总是在家磨磨蹭蹭,穿鞋也慢下楼也慢,走路也不能走快一点,你这个样子能读好书吗?老师看见你这样都恨不得少看一眼!”

那个孩子的表情其实是漠然的,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向前走着。

本来只是走路慢了一些,可能上学会迟到了,但是妈妈在表达希望儿子速度快点的时候,并没有只是说走路,而是在“借题发挥”,总结孩子是拖拖拉拉、吊儿郎当,并且预言说孩子这样将来什么也干不成,读书也不会读好,连老师也不会喜欢他。

絮絮叨叨一大堆,是对自己的孩子的全方位的否定。

起因就是这一件上学路上的小事。

不难想象,如果妈妈一直都是这样在教育孩子,从一件小事可以联系到孩子的人格品行未来,那么这个孩子估计整天都要处在最亲密的人的强烈否定之中。

他能感受到妈妈的正能量吗?

这是无法挣脱的、扑面而来的负能量,还有强行贴在他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糟糕的标签。

这样的孩子,年纪小小就将自己和父母隔绝开,犹如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叛逆而孤独。

带着情绪去攻击孩子,你的爱就变成了伤害

这位焦虑的妈妈可能从未觉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强烈的代入感,带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其中包括了对孩子表现的不满,但也并不仅仅是和孩子相关。

我们会因为一件事勾起我们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感受。

比如晚上回家孩子的吵闹或者犯了一些小错误让我们生气,这些气愤袭来的时候,还会带出我们白天在工作中和人际交往中被压抑的其他愤怒的情绪。

可能你被领导误解,被责备了两句但是不敢抱怨领导,压抑了对领导的愤怒;可能你白天给老公发了一堆微信,他又说忙,只回复了一条,你压抑了对老公的不满;还有对自己的不满、对生活现状的不满,这些愤怒、怨恨、焦虑,都可能会在你面对最无招架还手之力的孩子时,本能地跑出来。

如果没有觉察和控制,你很难做到对孩子的问题就事论事。

当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和孩子有关或无关的情绪涌上来,你会无法控制自己,于是把你的愤怒全部化为对孩子的攻击。

是的,这就是一种攻击。指责对方的人格、说他肯定做不成任何事情,读不好书,谁看见都烦,这样难道还不是攻击吗?

但这就是人的心理机制运作的样子,而且经常让人难以觉察。因为它发生在你的潜意识中,当你表述出“可能伤害”孩子的话语时,其实你不是真的刻意要去伤害你最爱的孩子,你也不是真的要去羞辱他,你这样做,是因为人的内心就是会在安全的亲密关系中投射、发泄我们意识不到的、被我们压抑的一些负能量。

所以觉察和孩子相处时自己的情绪,是做父母的一项重要功课。“看到”这种不易被觉察的攻击,看到自己的话语背后的情绪,将它和真正的教育区分开,就能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他感受到爱,而不是伤害。

看到自己的情绪,才能表达爱

经常有人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我总是无法控制教育孩子时的情绪?”

其实他们问的就是,为什么我教育孩子时,很难对事不对人,为什么我总是在攻击我的孩子?

答案就是,因为人都有共同的弱点、盲区,你没有能够觉察到,你把对孩子的教育,当做了你其他被压抑的负面情绪的宣泄渠道。

成年人和孩子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比孩子成熟的心智。

我问她:“你孩子几岁?”她说:“八岁。”

她又说:“虽然孩子只有八岁,说出来的话特别伤人,简直是想什么说什么,有时候会威胁妈妈,说要离家出走,还会说‘我不要你管’,‘我自己一个人挺好的’之类的话语。”所以她有时候也会和女儿激烈地争执,自己也会口不择言地说出一些伤害女儿的话。

但是,我告诉她:“你是妈妈,而她是孩子。”

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在于:孩子很难把控自己的情绪,他感受到攻击,可能就会马上以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反击,除非他很畏惧父母而不得不压抑。

父母就不同了,作为成年人,需要看到孩子的无法控制,也需要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觉察和控制。

这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这样去努力,却可以给很多父母带来成长和飞跃,甚至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

孩子会认同父母贴的“坏标签”

有一些父母爱对孩子上纲上线,虽然情绪不是很激烈,也没有口不择言,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带有一些贴标签、下定义的倾向,动不动就说孩子“人品不好”、“不孝顺不懂事”……

这样的教育,不但难以达到对孩子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孩子会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即便他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抵触、叛逆,表现的“你说的我都不在乎”。

但其实这类话说得多了,还是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潜意识的认同:我的确是一个不好的孩子,品行有问题的人,我应该对父母怀有内疚。这种潜意识的认同,可能不会让孩子努力进取,变成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反而会让他真的发展成为父母口中的那种人。

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无比重要的话语。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对孩子的口头教育,都会听进他们的心里,慢慢和这些话语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自己的定位、期待,形成自己的价值感和人格。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是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表达我们的爱而不是伤害,则是父母的功课。

编辑/徐金皓

猜你喜欢

无法控制标签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无法控制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漫画之页
俏皮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