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项目管理 提升科研实力
2017-01-26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王爽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王爽
优化项目管理 提升科研实力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王爽
“十二五”期间,在质检总局的领导下,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方针指导科技工作,紧密围绕检验检疫中心工作和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然而,当前科研管理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质量和效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进而制约着科研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价值而重实用
在科研项目申报中,一些申报者仅以“实用”为价值取向,错误地将科研和自身工作划分界限,把科研项目作为评职晋级、获取项目经费、评奖的工具,急功近利,浮躁不实,忽视科研项目对于所涉及业务工作的技术创新、效能提升的深远价值。
(二)轻研究而重申报
目前科研项目数以及项目经费是衡量各局科研实力以及各种排名评比中的主要指标,也是提高单位自身的科研地位以及社会声誉等的基础,包括质检总局将“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纳入今年的绩效考核中。而这些评比排名又对申报新课题有着重要影响,排名靠前的单位往往能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得到更丰厚的科研经费。于是,各单位以各自的“政策”在鼓励和支持着科研人员申请课题。然而一旦项目下达、经费到位后,存在项目的具体管理、正常运行、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等问题被轻视的情况。同样,在单位内部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也主要是以科研项目的数量、经费、级别等量化数据作为比较和衡量的重要标准。这种考核和评价机制缺乏对科研目标、研究水平及达成效果的评价和认定,不利于科研活动真实水平的全面公开展示,容易促成围绕申报环节作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助长重申报轻研究的风气。
(三)轻过程而重结果
对项目的结题验收和管理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以及对研究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容易造成科研项目的虎头蛇尾,而对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的考核标准多以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教材的数量与级别作为重要标准。所以,项目实施完成提交验收时,课题评价往往只看重论文和专著等研究成果,不顾及科研项目的实际创新效果,对业务工作的技术支撑提升情况核查得不严,严重影响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优化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要为日益走向开放、合作的科研活动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环境,便要在管理意识、管理策略与方法上深入地探索其科学规律,根据时代变革和科研现实的需求,不断进行自身系统的提升与完善,优化科研项目管理。
(一)加强对申报项目的遴选
申报的各级别科研项目都应立足于检验检疫工作本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建立工作新标准、创建新方法等。研究方向要以提升相关的业务执法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以综合行政工作机制创新、效能提升为重点,精准对位设定科研目标,认真积极地开展科研工作,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同时也要保证遴选的公开、公正和透明,组织遴选审议,确保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立项的项目一律上网公示,保证人员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完善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是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即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改变以往只在项目申报和结题验收两点上的静态管理理念与方式,要分析提取项目开展中的关键性技术要素,设定动态跟踪指标,定期核查相关进展,从而实现对项目申报、实施研究和结题验收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其次是全员管理,即改变以往科研项目管理只是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事情而无关他人,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全部人员都参与科研管理过程,人人参与、共同服务的全员管理格局。最后是全面管理,即既要对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与要素实行全要素管理,又要对项目申报、实施、研究和结题验收等各个环节与过程实行全面管理。
(三)增加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评价科研项目主要以数量为评价指标,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单一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成果。因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标准上要结果与过程并重,不仅要注重科研项目的研究结果,更要关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研究过程,比如科研内容与检验检疫日常工作的紧密程度,对于自身工作的促进与带动情况。其次,在评价指标上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再次,在评价主体上要一元与多元并存。在注重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评价的同时,还应注重科研项目承担者、同行专家、利益相关者等第三方评价。最大限度地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要转变唯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项目级别以及科研成果数量是从的考核评价体系,要从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考量,全面评价。另外,做为一项研究,即使在可行性操作已经论证的情况下,失误甚至失败也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看这次失败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可以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某些避免失误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可以充分给所有科研工作者予以关注和支持,避免走入追求数量的误区;最后,项目的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晋升等的联系可以延长时间,跟该项目的后续成果转化相联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科研经费利用的最大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服务意识
科研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要求建设全面型的能主动更新管理知识和技能,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能与科研人员成功互动的管理者队伍。深入学习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知识,持续深化拓展管理知识结构,有助于科研项目管理者的自我定位和明确职责方向。在管理实践中,根据项目实施的周期环节和资源调配、风险预测等情况,能够适时调动知识储备和信息化技术等应用技能,灵活统筹协调,及时调整掌控。拥有先进管理理念、成熟的科研项目管理者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与科研人员形成良好的、默契的互动关系。在执行工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中,主动加强交流沟通,与科研人员的探索思想和独立意识平等对撞,互相作用,遇到问题便得以积极化解,从而创造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提升科研环境的整体品质。
另外,科研项目管理更多是服务和监督,而非控制和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为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和验收服务的,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同时,也担负着监督、考核和评价的职责和功能。在项目实施和结题验收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相关制度进行考核评价,还应加强对科研过程的考虑和关注。确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质量与效率。
三、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科研项目管理的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互认积极推进,境外项目和国际间合作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增多了文化上的沟通,使科研项目管理的国际化标准形成了更大的共识面。
(二)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科研项目管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管理。目前省部级项目以及奖项评选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各局实验室也在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管理创新,建设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是必然趋势。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对科研项目的目标、时间进度等进行度量与监测,依据精准数据制作可量化的风险预案,建立提供质量审核标准和相关决策依据的经验数据库等,从而形成自成体系的、可重复使用的管理方案,使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处于一个不断改进、更新的动态循环中,使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在转型的同时实现创新。
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对提高整体的科研项目管理效率与推动科研能力持续提高大有裨益,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才能真正使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地方经济和检验检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