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基层执政角色的三重维度

2017-01-25郝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法纪依法民众

郝华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哲学党建教研室,江苏 南通 226007)

塑造基层执政角色的三重维度

郝华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哲学党建教研室,江苏 南通 226007)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塑造基层执政角色必须把握三个现实性维度:以价值维度理性定位,突显基层执政的宗旨初心;以实践维度务实把位,彰显基层执政的现实用心;以法治维度严谨谋位,笃显基层执政的治理信心,以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治理根基。

基层执政;价值维度;实践维度;法治维度;执政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前沿窗口”和“一线阵地”,担负着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任,是承接各项工作和任务的“承重墙”和“承载体”,扮演着联系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1]

一、以价值维度理性定位,突显基层执政的宗旨初心

(一)坚持民生为先的价值取向,展示基层执政的立足点

民生为先、民生优先是基层执政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基层治理的首选目标,也是基层民众的第一要求。

1.把改善民众生活境况定为首要任务。改善民众生活境况是基层党组织义不容辞的不二选择,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改善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步,能快则快,能好则好,不能滞后于发展的步伐;必须与基层执政的价值取向同方向,始终坚持为民立言、立德、立身的基本导向。

2.把实现民众安居乐业视为现实任务。实现民众安居乐业是基层党组织无可推托的现实性选择,这里的看点在于如何实现?实现安居乐业必须与基层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紧密相连,实现基层执政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民众内心的预期目标相互衔接,相互吻合;必须与基层民众的现实境况密切挂钩,实现基层执政的现实性目标与民众就业和收入的实际诉求相互对接,彼此呼应;必须与基层治理的现实性要求深度结合,实现基层执政的价值性目标与基层民众的理想化目标相互融合,追求共赢。

3.把实现民众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民众全面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稳定执政的最终选项,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要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的社会性塑造与客观世界改造同步进行,必须把人的现实性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交织进行,必须把人的能动性发挥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动机融合进行,在社会关系的重组和重构中使人的本质特性得到全面的刷新和再造,实现完整的、不是碎片化的,多维度的、不是单向度的,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全面发展。

(二)秉持人本情怀的价值旨趣,昭示基层执政的着力点

心中有民、执政为民是基层党组织执政的重要价值旨趣,是服务大众的鲜明标签,也是基层民众的内在要求。

1.始终坚持人本性服务,牢记基层执政的根本宗旨。人本性服务,既是基层党组织传承和发扬“民惟邦本,本固邦兴”的传统治国理政思想,也是贯彻和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人本性服务的本质表征,就是不仅要满足总体性需求,还要针对个体性需求进行点对点服务;不仅要实现大众化需求,还要面对小众的、零散的特定需求采取面对面服务。

2.始终不忘人性化关怀,体现基层执政的百姓情结。人性化关怀是基层党组织对民众的温情服务,暖心表达和真心对待,体现基层执政的温度和热度。人性化关怀,就是以基层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圆心,按照需求层次,渐次推进,逐步满足;以基层民众的发展诉求为核心,密切关注发展进程,关照发展愿望,关心发展境况;以民众的利益实现为中心,聚焦公共利益的累积和壮大,激发基层民众的自豪感,增强基层民众的获得感,提高不同群体利益的享受指数,提升基层民众的满足感。

3.积极开展人文性培养,营造基层执政的良好生态。人文性培养是基层党组织彰显执政价值的新视阈和新课题,是提升基层执政境界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抓手,人文性培养为基层执政注入了新内涵,突破旧有的陈式观念和惯性思考,形成具有活力的开拓性思维;为基层执政营造了新氛围,改变以往忽视人文底蕴积淀和轻视人文价值追求的状况,积极构建政治价值与人文价值共生共融的良好生态。

(三)指认权益共享的价值归宿,明示基层执政的落脚点

实现权益共享、成果共享是基层党组织执政的最终价值归宿,是取得执政共识和价值认同的重要选项,是能否取到高分、赢得民心的决定一票。

1.捍卫基层民众的多元利益是价值归宿的基础。社会结构的重组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决定了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呈现多元格局。多向度的利益指向,生成多元价值取向,形成纵横交错的价值轨迹,构成泾渭分明的价值五彩拼图;多维度的利益选项,衍生多元价值抉择,呈现纷繁复杂的价值印迹,形成路径迥异的价值路线图;多角度的利益比对,催生多元的价值关系,显现相互交织的价值烙印,由此显示多元利益最终的价值落脚点和栖息地。

2.维护基层民众的各项权益是价值归宿的保障。维护和实现基层民众的各项权益是基层执政的必备选项,也是执政价值归宿的必然要求,以成熟的制度保证各项权益得到落实,兑现执政承诺,履行执政职责;以稳定的政策保护各项权益不受损害,既对弱势群体兜底、托底,又要对中高端群体引导、激励;以健全的机制保障各项权益得以实现,编织保障权益的安全网,构建获利收益的坐标图,划设确权让利的标志线。

3.实现基层民众的多赢共享是价值归宿的标志。实现利益共赢、成果共享是基层执政价值归宿的显著标志,是众望所归的理想目标。“目前中国社会是社会价值观念最为多元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是使人更为迷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更难以形成。”[3]寻求多赢共享是基层执政价值的最终指向,在社会多元发展和价值方式多样选择的背景下生成最大公约数,形成更多价值共识,谋求理想现实的基层发展局面。

二、以实践维度务实把位,彰显基层执政的现实用心

基层执政的务实性、实干性,通过实践维度展现得淋漓尽致,撸起袖子,加油干,结合实践发展的现实坐标,融合基层发展的时间空间,凸显基层执政的务实把位和现实用心。

(一)明确基层发展的实践主题,确定基层执政的现实目标

必须围绕实践主题,通过调研走访,倾听民意,问需于民;通过论证设计,集思广益,问计于民;面对现实发展,及时调整、修正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基层发展目标。

1.推动基层精准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的首要目标。基层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脱贫,摘掉贫困帽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正确的思路,就是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精准发展计划,尽早脱贫。所谓精准发展,就是做到政策少而精,指标定得准;办法多且细,路子走得准;设计稳又准,目标瞄得准,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也是基层执政的必然选项。

2.推进基层协调发展,实现成果共享的既定目标。能否实现基层协调发展是检验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基层执政现实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重要参照。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各类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开发利用,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其要义在于统筹推进,有序开发,达到速度和效益的平衡发展;其核心在于把握发展节奏,把控发展节点,重点突出,措施得当,获到稳定的健康发展。

3.推行基层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理想目标。持续发展能够实现基层稳定和长期执政,能够增添基层的发展后劲,增强基层民众的发展信心。这就要求发展举措保持稳定,切忌朝令夕改;发展进程连续高效,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井然有序;发展目标明晰务实,不浮夸、不粉饰、不虚无,务求真实平实,最终奔向全面小康。

(二)拓展基层创新的实践场域,展现基层执政的现实动态

开拓创新为基层实践提供强劲动力,扩大了实践领域,拓展了基层执政的实践场景和现实景象。

1.重新整合基层执政资源,探寻切合实际的实践路径。重新整合基层执政资源,意味着基层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实践领域等诸多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形成全新的基层发展路径。资源整合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加以展开:第一,整合基本资源。依靠自然资源禀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先天发展基础;依赖执政资源优势,坚持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宗旨,夯实基层执政基础。第二,整合政治资源。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寻求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核心价值认同,建立共享价值体系。第三,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综合效能,发挥社会政策引导、激励和保障的作用,充分释放政策的福利和红利。

2.努力降低基层执政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执政团队。努力降低基层执政成本是基层党组织始终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基层民众一直盼望解决的问题。第一,降低政策运行成本。虽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在执政进程中,一定要着力减少政策运行环节,减轻基层民众的实际负担,做到精简高效。第二,降低各种执政附加成本。坚决杜绝政出多门,重叠收费,附带征收,力争消除执政附加成本。第三,降低和压缩“三公”经费。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经费预算比例,限制日常办公经费的支出,做到该减则减,能降必降。

3.着力提升基层执政能力,驾驭复杂多变的实践场景。着力提升基层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量,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能够驾驭复杂多变的实践场景,这是能否获得基层民众认可和点赞的重要标志。驾驭复杂多变的实践场景必须具备前瞻维度,预警思维,做好对策预案,掌握实践主动权;必须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冷静应对特殊情况,果断处置突发事件,把握实践控制权;必须具备持续建设能力,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把控实践领导权。

(三)展示基层治理的实践成果,呈现基层执政的现实成效

把实践成果惠及广大民众是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基层执政的最大追求,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基层发展的实际成效。

1.完成既定的执政硬指标,体现基层执政的务实性。各项量化的数字和数值等执政硬指标能够一目了然地审视基层执政的现实状况,清楚地表现基层民众的现实生活状态和享受程度,准确衡量基层执政的实践价值和具体成效,这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各项民众测评得分比较客观地体现基层民众的认同度和获得感,度量出基层执政的得与失、长与短,这是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握的硬茬子;多项基层综合发展数据能够全面勾勒基层发展的总体状况,完整呈现基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掂量出基层执政的实际分量和现实体量,这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的硬实力。

2.增强内在的执政软实力,彰显基层执政的科学性。执政软实力是指基层党组织在执政进程中提升无形价值、积淀内在底蕴、积累基层治理的综合实力,彰显基层执政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第一,增强感召力。基层党组织运用政策、理念引导、说服基层民众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凭借无形的吸引、无声的召唤和内在的驱动,积聚基层执政的现实性力量。第二,增强凝聚力。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以德服人,以心暖人,聚拢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心,积攒基层执政的根本性力量。第三,增强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积蓄基层执政的决定性力量。

3.展现预期的执政新景象,显示基层执政的开拓性。基层治理开拓出基层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景象,与大众预期相吻合,与执政目标相契合,与实践成果相融合。基层执政进程中的开拓,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摆脱旧有思维定式和实践模式的束缚,拓展新空间,开辟新领域,既不能停滞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耽误在“最后一公里”,必须全程启动引擎,开足马力,开启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三、以法治维度严谨谋位,笃显基层执政的治理信心

依法执政是基层治理沿着正确轨道前行的重要保障,是基层实现稳定执政的坚强后盾,是安定民心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一)树立法纪权威理念,证明基层执政的合法性

树立法纪权威理念本质上要求执政主客体双方都要努力遵循政治规矩和法治规范,“党也只有树立起法治性权威,才能掌握更多的合法性资源,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5]

1.自觉形成敬畏法纪的立威之心,佐证依法执政的合法依据。政治规矩和法律制度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不可践踏的底线。守规矩、讲法纪的基本要义,就是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言行纳入纪律的规范,把责任划进法制的护栏,依法执政,谨言慎行,自觉形成对法纪的戒惧之心、敬畏之心和尊崇之心。

2.主动呈现恪守法纪的扬威之意,显示依法执政的合法价值。恪守法纪、严守戒律、坚守信条是维护法纪权威的基本保证,扬法纪之威的目的是普及法律常识,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法治价值,保持法纪的威慑力和震慑力,巩固依法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阐释依法执政的合法性价值,宣示依法执政的合法性意义。

3.积极体现践行法纪的助威之效,展示依法执政的合法效能。践行法纪、履行职责是昭示法纪权威的实践要求,是助力增强法纪权威的现实路径。践行法纪能够培养遵法守纪的自觉行为,增强依法执政的自觉意识,使基层民众自觉接受和维护法纪权威,从中真切体验法治治理的丰硕成果和基层执政的合法效能。

(二)维护公平正义原则,实证基层执政的正当性

维护公平正义是依法执政的底线,是表征基层执政正当性的制度性体现,“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6]

1.凭借公平正义这把尺子,真实检验基层执政的长与短。公平正义是检验基层依法执政长与短的标准尺度,它能够丈量依法执政的现实刻度,测量依法执政的实际高度,估量依法执政的有效程度。把握机会公平,保证权益实现,让基层民众获得基本尊严和基本权益是基层执政的现实优势,是基层治理的擅长项目。

2.高举公平正义这面镜子,如实映照基层执政的虚与实。公平正义是映照基层依法执政虚与实的透视镜,它能够多维度检视依法执政的真实境况,多向度表现依法执政的纵深景象。多面审视,全面观察,让基层民众的多元需求在公平的镜面下平等地得以实现,让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公正的阳光下得到化解和消解,让基层执政的正当性价值在务虚与务实的辨证演绎下获得公正的展示。

3.设置公平正义这个记录台,客观评判基层执政的得与失。公平正义是客观评价基层执政得与失的积分表,它能够记录依法执政的动态流程,记载依法执政的详细进程,记住依法执政的整体过程。让记录台的主人们客观评判基层执政的得与失,综合评价基层执政的高与低,理性评定基层执政的合格与否。

(三)运用法治治理手段,保证基层执政的稳定性

法治治理是维护基层稳定执政的基本手段,是夯实基层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1.首推纠纷调解手段,维持基层执政的常态化稳定。社会矛盾和冲突大多聚集在基层,许多矛盾的源头都可以追踪和追溯到基层,“可以说,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7]纠纷调解必须借助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运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持续发力,化解矛盾,缓解冲突,保持基层执政的常态化稳定。

2.加强关系协调手段,追求基层执政的动态性稳定。基层社会矛盾冲突频繁,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盘根错节。所谓关系协调,就是动用法治综合手段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各群体间彼此的关切,各利益集团间的差异诉求。协调的重点是探寻协商的路径,构建对话的机制,搭建反馈的平台,形成多元利益妥协互补,多个阶层共同协商的和谐局面,最终实现基层执政的动态性稳定。

3.注重权益落实手段,保持基层执政的长久性稳定。如何落实各项权益是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点和聚焦点,实现基层民众各项权益必须“要完善和落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8]必须明确权利属于民、权益归于民的基本导向,真正做到政策落地、权益落袋,建立起保护各项权益不受侵害的法治制度,做到依法维权、合法维稳,保持基层执政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

[1]习近平.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6-04-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3]王俊秀等.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

[4]习近平.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6-10-16

[5]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9.

[6]约翰·罗尔斯.何包钢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69.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9.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4.

责任编辑:许如江

D 267

A

1671-2994(2017)03-0168-04

2017-04-07

郝 华(1966-),男,江苏如皋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哲学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建,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法纪依法民众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浅析法纪理念促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策略探究
加强法纪修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法纪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