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述评

2017-01-25郭英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界市民马克思

郭英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近年来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述评

郭英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学界掀起了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总体看,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仅占一小部分。因此,有必要总结概括获得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观点,探寻不足,找准着力点,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马克思;国家理论;国家职能;市民社会

国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是作为“底本”而存在的,后世的学者大多是结合变化了的实际,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某些部分进行突出、强调。例如,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意识形态国家理论、阿尔都塞的文化霸权理论、米利本德的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等。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看,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仅占一小部分。因此,有必要总结概括获得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观点,查找不足,从而为学界的后续研究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一、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尚没有全面而系统地呈现马克思国家理论全貌的研究成果。有关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散见于三类文章中,一是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某个学者的国家思想进行比较,从而部分地呈现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二是就马克思国家理论中某一思想的现实适用性进行探讨(例如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国家双重职能思想)。三是借用某些“中介”(例如方法论、具体的文本)探讨渗透于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价值底蕴。这使当今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呈现出部分深刻性有余而整体系统性不足,现实针对性较强而理论系统性欠缺的状况。

(一)国家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

以郁建兴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虽然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并不集中存在于系统的文本中,而是广泛散布在马克思与其他学者的论辩性文章、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性文章以及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形式进行论述的描述性文章中,但是,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仍然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1]这既是因为从马克思本人的意愿看,他曾列出自己包括“国家”在内的研究计划,但遗憾的是,未能按计划进行。[2]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偏颇。

至今,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研究始终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倾向,“国家理论始终笼罩在政治经济学(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社会学(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工具主义国家观)的阴影之下。”[3]因此,马克思国家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既有助于获得马克思对国家研究的具体成果,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马克思其他方面的思想。当前对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研究,既要做到“回到马克思”,即全面、系统地回归马克思的著作,最大限度地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原貌,又要坚持“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一现实指向,用变化了的现实丰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同时用丰富了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指导中国现实。

(二)马克思研究国家问题的直接原因

关于马克思为何会关注国家问题,以马国泉为代表的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为了廓清自己的思想、认识国家的原貌,马克思开始从思想上质疑黑格尔法哲学的现实解释力并根据自己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观察,以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为中介,逐步确定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实现了思想上的重要转折。[4]

张端从马克思的价值关怀出发来论述这一问题。他认为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指出的,政治解放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将会导致人的异化,因此,人类的最终目标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以对市民社会中劳动异化的克服为中介,由政治解放进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探讨国家的本质,并对可能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进行描绘,就成为马克思进行学术研究的必然逻辑思路。[5]

综合学者的观点,马克思研究国家的原因,既是源自他解决自己思想中原有的理论认识与观察到的客观现实之间矛盾的自觉,也是由于马克思一直以来坚持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对于为何马克思没有能够系统地论述他的国家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在认识到市民社会的基础性地位后,深入研究市民社会的需要,促使马克思逐渐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学研究上。“既然法的国家关系根源于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那么对作为市民社会科学的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就成为唯一需要加以批判的东西。”[6]而经济学本身的庞杂和个人精力的有限,致使马克思在进行经济学研究后没有多余的精力阐述他的国家思想。

(三)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是深入理解马克思具体的国家思想的前提。当前学界对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的探讨存在着两种模式。

1.把马克思的思想渊源追溯到公认的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顺着西方文明的演变进程,把在西方国家演进中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学者的国家思想一概归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其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思想家们的思想本就是继承性大于创新性的,即使在当今西方学者的思想中,仍然可以找到古希腊学者们思想的影子。因此,泛泛地将马克思的国家思想渊源追溯到古希腊思想,无助于对马克思国家理论认识的深化。第二,与自然科学用“数据”支撑而形成的“严谨性”不同,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对于同样一句话,由于切入点、所运用的思维方法不同,也许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这是一种技巧性大于实用性的研究模式。

2.把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马克思之前的国家思想进行类比。由于马克思曾写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学界主流认为“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马克思研究国家学说的‘中介’,马克思在该著作中,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国家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为开创自己的国家学说奠定了基础。”[7]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批判,得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正确认识,因此,考虑到国家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继承不仅是马克思的政治思想,而且是他的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8]近年来,部分学者将马克思国家理论与卢梭的国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卢梭底色”。[9]

(四)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重点由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转为国家与市民关系的理论以及国家双重职能中的社会管理职能理论。

1.关于马克思的国家起源思想。刘军认为,马克思的国家起源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马克思所获得的经验认识材料的不断增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10]孟亚明和杨思基认为,在唯物主义视野下,马克思将国家起源归结为“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的逻辑链条,即分工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使部分人的财富增多,从而逐渐形成了私有制,这部分持有较多财产的人具有共同的保护自身财产的需要,进而联合起来形成了阶级,财产持有阶级建立军队等暴力机关,从而逐渐形成了国家。[11]国家起源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石,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国家的本质和职能,而且也指明了国家消亡的道路。

2.关于马克思的国家职能理论。冯新舟与何自力通过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同样也认识到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并且在马克思那里,两者的关系是“政治统治职能是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12]马克思也一再强调,随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将逐渐缩小并最终被社会管理职能所完全取代。

3.关于国家的消亡。马克思将国家看作历史现象,他在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性分析和对巴黎公社的描述性论述中构建了他的国家消亡理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国家消亡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从国家到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但是,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有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存在。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王同新以“公共性”与“阶级性”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的国家观进行了新颖的解读。[13]他认为马克思除了强调国家性质的“阶级性”,也同样强调国家本质的“公共性”,因此,相应地,国家除了具有政治统治的职能,也具有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而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应打破对于国家本质和政府职能的僵化认识,突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虽然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邵发军在关注马克思的“虚幻共同体”思想时认识到:马克思对这个概念的表述,其实就是在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强大功能,即资产阶级总是倾向于将本阶级的特殊利益等同于社会的共同利益。[14]郁建兴在其著作《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中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段瑞蓉等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而阶级分析法则是根本方法。[15]应该说,这里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国家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也正是在对国家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逐渐成熟。

(五)当前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热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概念的提出,以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相对自主性”为主题的研究在学界逐渐兴盛起来。这是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流是合理引导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政府探索逐步让渡出部分权力给社会的方式。而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思想”和“国家相对自主性思想”在理论本质上讨论的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这两个主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其中,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早在21世纪初,郁建兴就提出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的内涵是存在变化的。《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来使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但是,随着马克思认识的深化,他开始从“交往形式”的意义上来使用市民社会,即这里的市民社会开始具有生产关系的意味。[16]郭涛则分别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领域内,探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所具有的不同内涵。[17]同时,应该认识到,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他是在黑格尔将国家与市民社会分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颠倒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从而找到国家与市民社会正确的关系的。学者们对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思想进行研究,最后的落脚点往往在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资源。例如,乔煜,侯天霞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从而实现社会和国家的良性互动。[18]

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相对自主性思想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回归文本,以马克思的著作为依据,分析马克思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内容。[19]二是以马克思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内容为分析对象,借用后世的思想成果,探讨马克思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本质。[20]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最后落脚于第三点,即探讨马克思的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对当前中国的启示。[21]

马克思的国家相对自主性思想在内涵上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相对自主性、官僚阶级对于国家意志的相对自主性和国家对于统治阶级的相对自主性这三个方面。他在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论述中,集中论述了他的国家相对自主性思想。同时,马克思并不认为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国家的固有特征。他认为,国家的自主性是国家在某个特殊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因而具有“相对”性。应该明确的一点是,马克思并没有明确使用“国家相对自主性”这一概念用以指出他的上述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后来的学者借用回归国家学派的“国家自主性”概念而总结出来的。当前,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相对自主性的研究的着力点在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如何克服原有的制度惯性,破除当前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进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六)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评价

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评价是沿着两条逻辑链条进行的:第一,认为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的国家理论相比,马克思国家理论表面上看起来最大的特点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猛烈批判,但是,实际上,他是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为工具,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郁建兴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视为马克思全部政治思想的主题,将政治哲学作为考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切入点。[22]第二,马克思国家理论是一个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更加侧重建设性的理论,具有浓厚的现实指向性。[23]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找到了实现无国家社会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力量,明确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道路;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资产阶级学者的国家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看到了国家的本质,认识到了生活在国家这一政治形式下是对人的本性的压抑,是人的异化,因此:出路并不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的恶,而是彻底消灭国家这一政治形式。

二、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特点、不足及今后的着力点

从整体看,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但是,研究中仍然存在着系统性研究不够,研究主题单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今后研究的着力点。

(一)学界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特点

当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从数量上来看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反映出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主题的浓厚兴趣。学术研究往往反映和指导着现实,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产生的理论需要,必然推动着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继续走向深化。

1.以对马克思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无论是对马克思国家理论与其他思想家国家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还是探讨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往往都是以对马克思具体文本进行分析为切入点。这一特点突出反映在学位论文中,通常是以时间为脉络,逐一梳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所写著作中的国家思想。以马克思的具体文本为切入点分析其国家思想,无疑是增强论证说服力的必然选择。

2.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虽然从常识上来看,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具体内容自产生之日起是没有变化的。但是,通过学者们研究所呈现出的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内容却给人不断更新的印象。例如,改革开放之前,学界强调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和政治统治思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突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特征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其实,马克思国家理论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视角的转换。与对马克思思想进行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在政治学领域内研究马克思思想表现出了明显的现实指向性,这也推动了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时代化。

从总体上来说,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成果,既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资源,又有效实现了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二)学界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中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晰。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马克思在早期和晚期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并且对于不同时期马克思语境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学者之间也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学界的普遍现象是将“市民社会”当作马克思的诸如“生产力”“资本”之类的在内涵上已取得共识的概念那样使用,并没有在论述展开之前,对于自己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说明,从而即使作者本人不能很好地呈现自己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另外,“马克思国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内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但遗憾的是,很多学者却在不同程度上混合使用这两个概念,这造成了很多学者所得出的结论值得进一步推敲。概念是建造“学术大厦”的“砖石”,如果“概念”存在问题,“学术大厦”的兴建也就无从谈起。

2.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第一,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以马克思国家理论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多是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学术专著很少。虽然学术论文与学术专著相比,在学术上毫不逊色,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学术论文对于某些主题的论述在深度与广度上必定有所欠缺,或者选取较小的研究主题,这就造成了学界的研究较为分散。从某种意义上看,系统性是研究深入推进的前提,只有在全面了解研究主题概况的基础上,才能既确保所选主题的合理性,又避免因视野狭窄而造成的理解歪曲。第二,研究以文本而不是以主题为切入点,致使研究的系统性欠缺。这种研究的严谨性无需赘言,但由于侧重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从而使论述显得分散,主题不够鲜明。

3.研究的继承性有余而创新性不足。马克思国家理论散布于马克思的很多著作中,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国家理论欠缺系统性。但是,众多的学者却不约而同地将研究主题集中在马克思的国家职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国家消亡理论上,重复性地引用相同的马克思话语。应该说,正是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散见于其政治辩论性文章、政治哲学文章、政治经济学文章,才为学者们提炼、分析其国家思想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为研究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4.过于注重现实性而忽视严谨性。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具有自然科学的严谨性,但这也正是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巧舌如簧,将任何需要的概念都强加在马克思国家理论中。任何理论都有其理论限度,而不是可以容纳任何概念的“麻袋”。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运用,特别是在阐发其现实指导意义时,存在生拉硬套的现象。马克思国家理论应该时代化与中国化,这既是理论保持其生命力的需要,也是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应用的领域与适用的界限值得仔细考量。

学界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存在的以上种种不足,应持有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种种问题。正是在对问题的解决中,推动了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当前存在的不足恰恰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因此,明确不足,找到今后研究的着力点,才应是最终的目的。

(三)今后研究的着力点

1.由文本分析转为主题研究,提升研究的系统性。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文本分析是惯用的研究方法,它能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但是,文本分析在本质上是方法,它提供的是制作珍珠项链的“珍珠”。“珍珠”本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珍珠”若想实现价值,需要主题的串连作用。主题作为将“珍珠”串起来的“线”,在研究中是隐含的,因而常常被忽视,但它不仅决定了具体论述的展开,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论述的意义。因此,今后对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应努力处理好文本分析与主题研究的关系,以文本分析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在主题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这是提升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系统性的应有之路。

2.处理好严谨性与现实性的关系。这里的严谨性不是指研究中的“无中生有”,而是侧重于研究中的“牵强附会”,即结论的得出虽是基于具体的材料,但是,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根据结论寻找材料支撑。学术研究的现实指向性是其价值和落脚点所在,是学术研究得以存在的前提。但应明确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其中,严谨性是原则,现实性是目的。“目的”决定了研究是否可能,“原则”则决定了研究的可信度。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更应注重研究的原则性。具体到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领域,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推动学者们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理论指导和思想资源,这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现实性”,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主题的前提。然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坚守“严谨性”的原则,确保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基于材料。只有处理好了严谨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才能保证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1][8][22]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4、49、71.

[2]张国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国家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8.

[3]陈周旺.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演进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01).

[4]马国泉.略伦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形成[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03).

[5]张端.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03).

[6]徐娜.马克思法哲学批判视域中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5.

[7]唐爱军.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的考察[J].甘肃理论学刊,2016(01).

[9]张盾,袁立国.对社会的再发现:从卢梭到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3).

[10]刘军.国家起源新论: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及当代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

[11]孟亚明,杨思基.规范、经验与历史反思—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方法论嬗变与当代复兴[J].东南学术,2014(05).

[12]冯新舟,何自力.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9).

[13]王同新.公共性与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透视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5(06).

[14]邵发军.马克思早期政治共同体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5(03).

[15]殷瑞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再认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10).

[16]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

[17]郭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多维审视及其当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18]乔煜,侯天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治理新常态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5(12).

[19]郭建明.国家自主性的涵义辨析、概念界定与结构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20]王宝磊.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01).

[21]高卫民.国家自主性: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范式”[J].马克思主义·现实,2014(03).

[23]彭文刚.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现实批判本性[J].理论探讨,2014(06).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11

A

1671-2994(2017)03-0015-05

2016-07-13

郭 英(1990-),女,河南南阳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学界市民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学界亮点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意义”的问题所在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