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美术之色彩审美特征研究

2017-01-25南开大学文学院

流行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五色观念民间

南开大学文学院

谢朝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特指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①其作品种类繁多,数量浩繁,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民间年画、剪纸、玩具、民居、民间用具、民族服饰等。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基础语言,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和稳定,其内容、形式、风格与审美标准均饱含着民间的精神符号。在历史意义上,它是一切民族色彩传统的万川之源;在造型艺术意义上,它与原始色彩观念直线相连,其内涵和寓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色彩审美功能,显现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一、民间美术色彩的观念性美学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的产生、消费和传播,以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依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民众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不是生活世象的简单再现,更不是纯粹的艺术构想,而是最大程度地体现民众心理的深层需求。民间信仰是民间美术存在的核心,民间习俗是民间美术发展的载体,而信仰与民俗,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残存,更是一个民族感情心理和文化思想的反映。②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在运用表现出观念性的审美特点。

这些观念上的意义,在百姓的心目中则被朴素地阐释为吉庆纳福、驱邪避灾等世俗的功利目的,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整体色彩风格的红火吉庆、热烈火爆。在设色上则偏重于浓烈艳丽、明快响亮气氛与效果的营造。例如,在年节、婚礼等喜庆场合,作为居室装饰主要内容的剪纸,其基本色彩是红色,具有喜庆、吉利的意义。有时配以粉、绿、蓝等色,以显得轻快活跃③。

这种蕴含了祈福观念的色彩在具体应用时,因地域、宗教信仰和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云南昆明晋宁县的彝族风俗,则是通过嫁衣——“喜鹊衣”——上的黑白两色与喜鹊的羽毛色彩相对应仿佛,期许新娘具有与喜鹊相同的吉祥意义。

二、民间美术色彩的符号化美学特征

以《周易》、阴阳五行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深刻影响了民间美术的造型形式。《尚书·洪范》的五行理沦,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物质材料慨念;在春秋战国时代该理论逐步发展完备,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可纳入五行的理论系统,音乐五声、农事的五谷、中医的五脏、五官等等,当然还有色彩的源起——青、赤、黄、白、黑——五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门、黑,据五方也。”五方即东、南、西、北和中央。《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包彩被纳入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系,有了五方正色、五方间色的高下之分,使民间色彩的使用不再是人的本性对颜色的快感诉求,而更多地蕴含了划分社会等级的符号性意味。

由此,色彩成为具有某种观念的符号,成为隐喻的象征。色彩被嵌入社会的道德体系,成为哲学、道德、伦理观念的依托之一。颜色的这一等级符号特征,在服饰色彩应用上表现极为突出,如在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和历代“舆服制”中,对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服色有着严格的规定。人们通过色彩便可将自然形态上相同、但社会地位等级不同的人,加以直观而清晰地区别。

色彩的等级贵贱,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如河南淮阳的民间玩具“泥泥狗”,其造型形式丰富多样,蕴含了深厚的原始生命主题。“尚黑”是“泥泥狗”的主要色彩特点:黄土为胎、黑色染底,再勾以青、白、赤、黄彩线纹样。民间艺人们说:“从来黑色玩具是主贵的”。这与淮阳(古称陈洲)的地缘因素和遗留的远古图腾文化相关,也反映出在泥泥狗艺术中,黑色是主贵、主正的吉色。④作为“五色”色彩观念的延伸,民众在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中则为某些特定色彩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有相应的严格的使用禁忌。如,黄色具有尊贵、神圣及神秘的意义,黄色的剪纸专用于神佛性质的、含有宗教意义的对象和环境;青、蓝、白色具哀悼和伤感的意义,这类颜色的剪纸多用于丧葬活动等。再如,民间社火的脸谱色调,也显现出明确的概念化符号特点:红为患、白为奸、黑为正、绿为草莽、蓝为妖邪、金银为神仙佛道等,它们构建出一个夫人品性格的色彩符号系统。⑤

以阴阳五行为生成基础的中国传统色彩观,不仅使“色”的概念由单纯的物化颜色,上升至理性的符号高度,同时也造成民众对色彩的数目——“五”——的崇尚,使“五色”具有辟邪趋吉的观念性符号意味。例如,春节的五色(红、绿、黄、粉红、蓝紫)门笺;端午节的吉祥物茹“五色香包”、“五色丝’’;新房上梁的“五色土”等。

三、民间美术色彩的程式化审美标准

民间美术作为民间信仰和习俗的表征,具有极强的观念性.色彩作为民间美术造型形式的基础的灵魂,成为表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主要载体。这些观念,是在中华文化形成、发展、演化和繁衍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并积淀于中华民族心理深层的

经历时代变迁,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观念”,在历史的冲刷洗礼中逐渐褪去神性,凝聚成理性化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审美标准与尺度。这色彩审美尺度生成于民众,又反过来约束着民众的用色规范。浸润予民间文化中的艺人们,熟知民间色彩的特性与使用法则,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总结出某一类作品的完整的赋色诀窍。并代代相传。这使得民间美术色彩的内容与形式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显现出非常强烈的程式化、类型化的审美倾向。

几乎每种民间美术品类都有自己的赋色法则,它们多以口诀、歌诀的形式相传授、沿袭。如无锡惠山泥人的着彩口诀:“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民间年画的配色口诀:“软靠硬,色不楞”、“粉青绿,人品细”、“红靠黄,亮晃晃”云锦的妆花配色歌诀(也称“色谱”):两晕(玉白、蓝;深浅红;葵黄、绿等)、三晕(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等)等。

四、民间美术色彩的装饰性审美形式

民间美术在审美层次上,不仅追求视觉的愉悦,更注重精神和情感的传达。作为非艺术行为的艺术,民间美术的施色用彩是民间艺人的心之所致、意到而发。他们从不机械复制、再现世象原型的色彩,而是用色彩语言直抒心意,颜色单纯而明快,显现出“浓厚的平面装饰趣味。⑥如阳泉面花的着色:“艺人们大胆地用纯度极高的大红、大绿,不分浓淡深浅,随意而自然地涂出爽朗。欢快,明亮的色彩,色彩搭配巧妙,用笔泼辣,毫不犹豫,形成鲜丽而淳朴,热烈而谐和的艺术效果。

此外,民间美术作品多是采用低廉朴素、信手可得的自然物质,如土、木、草、纸、泥等。民间作者在创作加工时往往也不刻意矫饰,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显露材质本身的色彩美和肌理美,形成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粗犷的装饰性审美特色。“这种率真、随意的创作观念是与民众的艺术思维、表现方式审美情趣等相关的,而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的稚拙、奇异……”⑧如陶制玩具的泥土色、草编玩具的草木光泽等。这样的例子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民间精神的物化产物,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中,稳固地保留着自己的形态并得以凝聚发展成民族特征浓郁的、蕴含着民族观念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更是饱含着中华民族的古老观念、寓意和内涵。在长这数千年的传承中,民间美术积淀形成了完整的色彩观念系统和应用程式法则,显露出个性鲜明的色彩审美特征。学习、探究中国民间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符号含义、程式化法则和装饰性审美意趣,是现代艺术工作者了解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理解民族心理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艺术创作中深入体现民族色彩精神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张道一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中国民间吉祥艺术》,李振球 乔晓光编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文中插图),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④《中国民闻吉祥艺术》,李振球 乔晓光编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⑤《造型原本(看卷)》,吕胜中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 62页。

⑥《中国民族服饰的色彩装饰艺术特征》,蒋红英,装饰,2004年,第一期。

⑦《中国民间艺术论》,王毅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⑧《民艺学论纲》,潘鲁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I998年版,第286页。

猜你喜欢

五色观念民间
维生素的新观念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健康观念治疗
五色人小组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