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特征

2017-01-25鲁迅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17年11期
关键词:纯色吉祥图案吉祥

鲁迅美术学院

回顾

中国传统色彩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植根于古代,存在于近、现代,既有民间色彩、民族色彩、宫廷色彩、宗教色彩之类别,又有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色彩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时代不同,种类备异,其色彩现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总体而言,中国传统色彩又是统一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形成了以吉利祥瑞为主要内涵的意象特征和以艳丽明快为形式的表现特征,而这两点又互融互为、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民族美学风格。正是这一融合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民族心里、审美爱好、思想观念,经历了千万年历史的积淀和历代文明的洗礼所形成的色彩审美定式,像酝酿千载的中国佳酿,日久弥纯,浓郁芬芳。

一、中国传统色彩的意象特征

中国传统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附丽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即中国古代社会主体审美观念的艺术化表现。那么,存在于中国传统色彩之中的审美观念是什么呢?其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色彩的形式显示或象征一定的宗教、伦理、吉祥等情感一念,色彩的美在于内涵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

纵观中国艺术史,其色彩内涵是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呈现出阶段和时代性的特点。根据时代的不同,中国传统色彩又可分为原始社会的宗教图腾色彩、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色彩和近代的民俗吉祥色彩等。

1.原始色彩的宗教图腾意象特征

斗转星移,日月生辉,自然色彩给予古代先民灵感与启示。“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释名》),从普照万物的太阳到给予人类温暖的火种,以及动物殷红的鲜血,红色,对于原始人类不啻于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得到莫大的崇拜与敬仰,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红色也就自然成为原始人类最早关注的色彩。

考古发现证明,红色是中国人最早制造和使用的色彩,它得益于当时发达的石制造技术,这种以赤铁矿为原料,经砚磨而成的颜料,是原始人类最熟悉和容易找到及制造的。当红色一经被人类所掌握,就被用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中,具有明显的宗教图腾的象征意义。这一点可从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被染成红色的砾石、兽牙、海贝等装饰品,以及撒在山顶洞人遗骨周围的红色粉末得到证明。

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一万五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将要告别野蛮的旧石器时代。古代的欧洲也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在法国拉斯科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等洞窟出现了人类最早的绘画。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画有野牛。野马、驯鹿、野山羊等题材的岩画,同样也主要是以红色描绘的。这些动物岩画在当时显然不是为了好看而画的,而是具有捕捉和增殖动物等巫术意义。此外,红色还被用来作为原始人类的身体装饰和器物装饰,如同我们在仍然保持着原始生活状态的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原始民族中所看到的,例如新西兰的毛利人以红色文面或文身,用以表示生命的勇猛。健壮并烘托原始宗教仪式的热烈。当然,随着原始人类对于色彩认识的加深及制造颜料能力的加强,除了红色之外,还制造和使用了白色、黑色、黄色和蓝色等,这些色彩在当时同样具有图腾、巫术和血缘标记等象征意义。

2.封建色彩的政治伦理意象特征

当古代中国告别了蒙昧与野蛮,进入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色彩又成为奴隶及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赋予了政治伦理的特定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色相,当作尊贵的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服用。《考工记》记述了当时的贵族服饰色彩是:“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此外,还赋予了这五种色彩特定的含义,将其色彩的象征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结合起来,将五色与五行、五方、五帝和五神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帮的图式(图1),并且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还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每个朝代都以其中的一种颜色作为代表性的色彩。

在以血缘为纽带,按宗法族制保持严格等级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化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意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皇帝到诸臣百官的服饰色彩及纹样各有等差。如《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黑)衣、(红)裳,甩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以等用之”,而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尚书大全》)。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晶以服紫,四晶服绯,五品浅绯”。在纹样上则有文以禽、武以兽的规定,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品和王权的象征(详见《清史稿·舆服志》)。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了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色彩的本来意义,被赋予了皇权神授和社会地位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等政治伦理意义。

3.近代色彩的民俗吉祥意象特征

吉利祥瑞观念,是中国人生存、生活的重要精神追求 、求生、趋利、避害的功利意愿,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畏惧与崇拜,视山河为神灵并重视吉凶之兆,到封建社会中期道教教义与儒家经学相互影响,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融合,出现的希求皇权永固、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直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级的活跃,最终形成了以社会下层民众审美意识及情感意念为主体的,融合了封建上层贵族意识、并参透了道教、佛教以及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吉祥意念,诸如福、禄、寿、喜等主题,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吉祥图案。

驱邪避灾、纳福招财、祈予延寿、万事如意等吉祥意念,寄予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而诸多对吉利祥瑞的祈求与夙愿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达,许多具有吉祥含义的图案就被创造出来。中国吉祥图案因物寓意,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及民间谚语,戏剧故事,古代传说等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等寓意和象征表现手法,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例如表现祈子延寿主题的有麒麟送子、并蒂同心等;纳福招财主题有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等;驱邪避灾主题有万事如意、一路平安等。到了明清及近代甚至是“一句吉语一图案”,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竹的程度。

中国的吉祥图案主体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中国吉祥图案的构成是多方面的,除了题材、纹样以及材料和工艺之外,色彩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方面,为了表达吉祥喜庆的主题,浓郁而艳丽的色彩是必不可少的。

“红红绿绿,图个吉祥”,在中国吉祥图案中,很少有沉闷灰黯的色彩,大多红火热闹、艳丽浓烈。如民间剪纸多以红纸为材料,剪成红彤彤的喜字、窗花,而民间木版年画更是以高纯度的红、黄、绿、蓝等色彩进行套印,创造出艳丽浓烈的色彩风格,以烘托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喜庆吉祥的气氛。可以想象,当新春来临之际,阖家团聚之时,

这些红红绿绿的剪纸、对联、福字、门神和年画张挂起来,是何等的喜庆热闹。

中国近代吉祥图案的色彩,注重色彩的象征与寓意,色彩的选择与使用以吉祥图案内涵意义为依据,为了达到喜庆吉祥的视觉效果,色彩讲究艳丽明快,追求火爆热烈,成为中国吉祥图案的重要表现特征。

二 、中国传统色彩的表现特征

出于对吉祥意念的表述与象征,中国传统色彩与特定的吉祥图案、绘画、彩塑等相互配合,呈现出热烈明快的色彩风格,形成了以艳丽为美的审美特征。同时,中国传统色彩既追求强烈明快、喜形于色的对比,又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色彩的整体效果既艳丽明快又赏心悦目。那么,中国传统色彩的这一风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又是通过哪些特定的色彩及其组合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1.以纯色对比为主的表现特征

中国传统色彩以艳丽为美,艳,即鲜艳,纯色也口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的主要特征就是喜欢使用纯色,色彩饱和鲜艳。如果说商周时期由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两个极色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色彩艳丽的基本色调的话,那么汉代之后直至明清和近代,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艺术种类的增加,颜料来源的不断扩大,所使用的颜色到清代已达到数百种之多。色彩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格调,而且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系统化,形成了以纯色对比为主的成熟而完整的色彩表现特征。

中国传统色彩的这一表现特征通过明清之际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美术得到充分地显现。不论是霓衣云裳的云锦,色彩明丽的五彩瓷,珠光宝气的景泰蓝,还是红红绿绿的民间年画、彩塑、刺绣和布玩,无不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而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更是中国传统色彩特征的集中体现,那红墙黄瓦加上汉白玉台阶,形成黄顶、红墙、白基的鲜明色调,在蓝天的映衬下金碧辉煌,格外庄严富丽。

中国传统色彩不但喜欢使用纯色,而且还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如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配色口诀:“红靠黄,亮晃晃;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在民间木版年画中多以红、绿、黄、蓝对比配色,以营造年节的火爆喜庆气氛。而中国建筑中雕梁画栋的彩绘图案,常以石青、石绿作地,以红、黄、紫色为纹,并以沥粉贴金包边,不仅图案本身对比明快,而且还与红墙黄瓦的建筑整体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中国传统色彩追求高纯度,强对比,如果说以巴罗克和罗可可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服饰色彩主要是从调和中寻求美,是一种阴柔之美的话,那么,明清及近代的中国传统色彩则主要是从对比中寻求美,是一种阳刚之美。

2.在对比中求统一的审美特征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色彩以艳丽为美,艳即纯色,而丽则是美丽,和谐统一也。艳与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中围传统色彩中艳是达到丽的条件和基础,但艳不等同于丽,如果纯色搭配得不好,不但不能达到美丽悦目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过分刺激和不和谐的相反色彩效果。而要使纯色的搭配和谐统一,必须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及运用相应的配色方法,这一点在中围传统色彩中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程式。

首先,中国传统色彩在对比中求美,亦是在对比中求得统一,即是将对比的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方法有秩序地组合,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方法之一就是当多种对比的色彩组合配色时,采用色彩面积、形状的大小和聚散的不等值配置,以其中的一种或一组色彩为主,形成整体色调,而将与之对比的色彩小面积使用作为陪衬的点缀色,从而使对比色配色在大调和小对比的组合中达到色彩的调和统一。

可以说利用对比色的不等值配置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配色方法,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艳丽明快又和谐统一的基调,小至工艺品的配色,大到建筑色彩莫不如此。从蓝地彩花的景泰蓝、白地彩花的五彩瓷和彩色地配彩色花的织锦、刺绣,到北京故宫以红墙黄瓦与斗拱梁柱的石青石绿彩画配合的建筑色彩,都是整体统一、局部对比,从而获得富丽堂皇的色彩效果的。

中国传统色彩喜欢应用纯色对比,为了达到色彩的统一,还采取色彩间隔的手法,在对比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色相,以光泽色或无彩色为缓冲色,缓解对比色直接对比的强度,使色彩达到调和。如建筑彩画的沥粉贴金,景泰蓝的掐丝铜线,以及民间刺绣中的锁金等,都是采取金线包边的形式。此外,中国传统色彩还采取以金、银、黑、白、灰色作地,以红、黄、蓝、绿等对比的纯色为花纹的配色方法,构成黑色地(或其它色地)彩色花的色彩图案,虽然花纹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沉稳地色的衬托,使整体色彩归于统一。如苗族等少数民族刺绣多在黑色地上绣重彩,色彩艳丽而明快。

在应用纯色对比配色时,中国传统色彩还采取“退晕”的手法,减弱色彩对比的强度,使色彩调和。如中国建筑彩画中的“五彩遍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等,多以蓝绿或红绿退晕和对晕,在两色当中按比例逐渐加入白色,使对比的颜色经过“晕”的变化,纯度逐级递减,当两色接触时对比已十分缓和,从而取得艳丽而柔和的满意效果。此种方法在明清的粉彩瓷和织锦、刺绣中也经常使用,如“花”织锦有“晕谱”口诀流传至今:“水红、银红配大红,玉白、古月配宝蓝……”同样获得了理想的色彩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色彩既注重色彩的象征表意性,又注重色彩的审美愉悦性,既注重色彩形式美的创造,又注重情感意念的表达。不是唯形式而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含意义,并且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达到圆满的统一。色彩情调喜庆吉祥、积极健康,色彩形式艳丽明快、赏心悦目,中国传统色彩正是通过这一意象特征与表现特征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意象美,展示出明朗壮丽的民族美学风格。

猜你喜欢

纯色吉祥图案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基于雕版印花技术的民间吉祥图案再设计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体现分析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纯色更出彩
纯色空间
吉祥图案在现代包装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