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减灾 积极防灾 全力避灾
——丽水市“三网齐下”牢筑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2017-01-25丽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丽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周 华
主动减灾 积极防灾 全力避灾
——丽水市“三网齐下”牢筑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 丽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周 华
今年以来,丽水市按照全省“除险安居”三年行动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行动,按照“主动减灾、积极防灾、全力避灾”的工作思路,有力推进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预报、避让搬迁等各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防护、应急、保障“三张网”,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撑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伞”。目前,全市完成避让搬迁项目340个,解危群众6365户、20492人;交工验收工程治理项目85人,解危群众856户、2934人;完成安置地选址99个,推进安置地建设67个,搬迁安置3460户、11763人,除险率达275.6%,安居率达138.39%,汛期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起,避免人员伤亡34人。
一、积极防灾,织密地质灾害防治“防护网”
1.排查+巡查
汛前,对全市纳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440个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并将范围扩大至所有隐患点,通过排查,全市纳入监测隐患点691处,威胁人数38410人,其中Ⅰ类点286个、Ⅱ类点237个、Ⅲ类点168个,涉及147个乡镇555个行政村。汛期,出动700组次3500人次深入学校、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在建工程、交通沿线、重要基础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全方位开展隐患巡查,确保不留死角。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并列入隐患点管理范围,落实防治责任和防范措施,做到即查即治。
2.群测+机测
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提高群策群防员劳务补贴和基层群众隐患上报奖励,青田县对无隐患点巡查员给予每人每年1000 元的补助,对有隐患点巡查员给予每人每年2000 元的补助,对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时上报,核实确认后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奖励。同时,加强隐患点专业监测设备投入,按照“机人结合、机测为主、群测群防”的要求,引进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实时监测传输等设备,提高监测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无人机航拍,采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高清影像30个,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精准度。目前,全市建成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11处,计划到年末将建成专业监测点45个。
3.撤离+搬迁
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全部实行汛前撤离,截至5月3日主汛期前夕,通过一系列强有力举措,全市691个隐患点34810名群众全面完成汛期撤离,撤离率达100%。按照“以搬为主、应搬必搬”的工作要求,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群众实施避让搬迁,截至8月25日,全市完成协议签订6932户、22100人、房屋腾空6841户、22012人、房屋拆除6365户、20492人,避让搬迁除险率达241.08%。同时,强化搬迁点避险防范工作,通过设立警示标志,对房屋统一上锁,钥匙交由村集体管理,有效防止撤离群众回住,并落实强制组织撤离措施,确保撤离群众生命安全。
二、主动减灾,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网”
1.科学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落实各县(市、区)及时修订完善本辖区和各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准备、预警信号、转移路线等,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一点一档”要求,建立涵盖各隐患点基本情况、应急预案、巡查记录等内容的基础档案,规范隐患点档案管理,做到各隐患点情况明、底数清。修订完善预案操作手册,全市组织开展县级大型、集中应急预案演练4次,涉及群众1098人,切实提高群众应急防范能力。
2.有效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险情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建成县级(部门)应急抢险队伍91支、1183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抢险队伍1888支、18095人,形成统一高效、上下联动、协调一致、保障有力的抢险救援体系。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人员、车辆和装备24小时待命,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今年梅汛期间,全市共出动应急小分队46组次,复核调查灾险情点58个,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起,避免人员伤亡34人。
3.有力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
加快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建设,全市已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5个,配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应急防灾、救灾设备。加强临时避灾安置场所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全市已建成避灾安置场所210个,同时,配备生活、医疗、娱乐相关设备,保障避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与省第七地质大队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单位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强化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支撑。
三、全力避灾,夯实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网”
1.一线指挥,组织保障“靠前”
在市级层面,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出台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年度防治任务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各县(市、区)建立健全配套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防治方案,落实相应工作责任。梅汛期间,市、县主要领导通过部署会、现场会、视频会等形式,多次分析会商防汛形势,研究部署防汛重点,并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亲自带队赶赴地质灾害隐患点,督查指导防灾工作落实。
2.四级联动,责任保障“靠实”
健全完善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层层签订防治工作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乡镇(街道)属地管理职责,通过实施分片包干、重心下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协作,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合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提高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00次,发送各类预警短信26276余条。
3.强化执行,制度保障“靠全”
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要求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部门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信息通讯联络畅通;严格执行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出现灾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组织人员进行抗灾救灾,并及时将灾情情况报送上级部门。同时,有效落实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台账,做到巡查有记录,工作有台账,切实保障制度执行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