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1+1如何大于4
—— 制度供给视角下 “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战略思辨

2017-01-25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赵陕雄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一站式供给基础

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赵陕雄

1+1+1+1如何大于4
—— 制度供给视角下 “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战略思辨

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赵陕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新使命。从供给链条看,前段是要素供给,终段是产品供给,制度供给贯穿始终。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制度属性,既是一种制度供给,同时,深刻影响着产品供给,是提升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的重要供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如何提升质量效率、创新制度供给,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四大支柱如何更好发挥整体合力,实现1+1+1+1>4的效果,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2016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开展了“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这是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从调研情况看, 大多数地方的探索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梳理“一站式”概念的历史渊源和“一站式”质量技术基础的基本模式,有助于廓清迷雾,深化认识,为创新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供给提供镜鉴。

一、“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理念和模式

在公共服务领域实施“一站式”是世界大趋势。20世纪7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率先将“一站式服务”导入政府的改革后,“一站式”的理念迅速扩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两轮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第一轮借鉴企业一站式购物,政府兴起构建以“联合审批、集中办公”为重点的大厅服务模式,被称为“实体式一站式政府”服务模式。第二轮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再造,构建以“足不出户、全天候办公”为重点的在线服务模式,被称为“网络一站式政府”。一般而言,国外“一站式”政府服务机构的建立,分为“制定战略及明确法律地位”“开展大规模调研以明确任务方向”“建立机构提供服务”“广泛宣传”“不断收集反馈改进服务”5个阶段,服务渠道也分为5种:传统的办公室渠道、互联网渠道、资助服务渠道、电话服务中心渠道、移动一站式服务渠道。

近年来,以“一站式”服务为特征的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模式和平台,也成为质量技术基础机构创新服务的重要探索。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国“一站式”质量技术基础探索大体分为4种模式:一是“一站式理念+一站式实体”。这种模式紧扣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这一“一站式”服务的核心理念,以 “一站式”质量技术基础设施为依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一站式理念+一站式窗口”。这种模式通过政务大厅开设的窗口,统一收集、转办企业关于质量技术基础的需求。三是“一站式理念+分站式服务”。这种模式下,各机构虽然不在一处,但在每个机构内部深化“一站式理念”,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四是“一站式标签+分站式服务”。这种模式更像是“新瓶装旧酒”,往往提出了“一站式”口号,但实际工作看不出有什么改变。

从现实需求看,企业对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验测4种服务的需求不具同时性、即时性,因此,“一站式”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应该紧扣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这一“一站式”服务的核心理念,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采取多种类型多种手段科学建设,不断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的功效和满意率,不搞政绩工程。从国外“一站式”的实践经验看, 国内“一站式”质量技术基础的建设过程,应该借鉴先进流程,加强顶层设计,争取高层支持,促进数据共享,保障“一站式”服务的顺利推进。

二、“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必要性和规律性

对质量问题的科学认知,是制定各类质量提升方案的逻辑出发点。纵观世界各国目前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具有非常复杂的成因。质量问题的复杂性、累积性、隐藏性,迫切需要打好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的组合拳,实施综合性治理,防止部门间互相推诿、搭便车和不合作,导致部门内耗、政策冲突和质量问题边缘化。面对复杂的质量问题,一个集中统一的“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管理体系和一个协调一致的质量技术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分散的设置可能导致公共资源不足和设施浪费并存的双重困境。

多个国际组织近年来持续强化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概念,打开了一面新窗户,有助于厘清其区别于技术属性、生产属性、贸易属性这三大传统属性之外的新属性,遵循质量技术基础的发展规律,推演新时期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发展的战略逻辑。

从层次看,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区别于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既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又支撑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融入国家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开启了我国现代工业化之先河,助推“中国制造”迈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推动了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在政治领域服务于内政外交、军事国防,对实现善治、减贫、男女平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生态领域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进生态文明。深刻认识质量技术基础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站在更高的层面研究思考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未来布局和技术发展路线,加快提升质量供给、建设质量强国的步伐。

从特性看,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区别于一般性科学技术,既有技术属性,又有制度属性,是中国特色质检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质量发展、保证质量安全的制度性集成,是我国质检事业的根基和血脉。从远古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到当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用技术建立秩序,用数据表达话语权,如今已融入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国家秩序乃至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技术性、制度性工具。深刻认识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制度属性,有助于从全新的视角(比如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建设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制度供给,为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一个基于质量技术基础解决方案的科学路径。

从功能看,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区别于普通的专业技术,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一体性,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四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是建构社会经济活动最佳秩序的基础工程,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平台,是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手段。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离开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这一新概念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对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4只“手”之间,以及每只“手”与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之间,作为一个有机体具有的不可分割、不可替代性的有力阐释和证明。深刻认识质量技术基础的专业性和一体性,有助于理解质量技术基础的内在属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质量技术基础的整体合力。

三、制度供给视角下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战略逻辑和发展策略

加速四大支柱融合发展,让“1+1+1+1”大于“4” 。越来越多的国家由一个政府部门或者机构组织来协调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工作。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将质量技术基础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以及由国家领导人担任相关组织负责人等方式,明确了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战略发展路径。我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中国制造2025》就“夯实质量发展基础”都进行了专门部署。《中国特色质检技术体系建设纲要》 提出“专业化融合”的改革发展思路。从实践层面看,各地要切实按照这一要求,加快技术融合、流程融合、人员融合、资源融合的力度,有效发挥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集成优势。从理论层面看,要加强融合研究,探讨新逻辑、新方法、新思路。

推进国内外互认,让 “1”更具含金量。企业真正需要的“一站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并不是同一个时间点一次性完成多种服务,而是“一次认证,全球认可”“一次检测,全国通行”,是不必进行无效果、无意义检定。因此,要加强检测认证的国内外互认,减少重复检测和重复认证。《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推行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信息的共享和互认,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信息要共享、互认,任何地方和部门或者机构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业、同一规格型号的产品6个月内不能重复进行抽查。这是推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互认、全国通行”的最新举措。下一步,建议在标准领域继续清理标准“打架”和“落后”现象,在计量领域深入清理无效检定和“僵尸”计量现象,在检测认证领域推动“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通行”体系建设,推进检测能力国际互认,不断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的有效性和含金量。

促进新业态发展,创新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创新战略驱动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如何适应新变化,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比如,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买卖双方现场验货的传统交易方式,第三方合格评定如何有效控制买方风险、监控卖方信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机构要不断强化和拓展新功能,勇立时代潮头,无愧历史担当。同时,要尽快补齐能力短板,研发现代化的在线测量与监控技术,有效解决“检不准、检不快、检不了”的问题,同时继续重拳治理虚假认证、买卖证书现象,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补齐短板,促进发展。

猜你喜欢

一站式供给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