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的主体建构论析
2017-01-25张秋珍
张秋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进修部,太原 030006)
健康中国建设的主体建构论析
张秋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进修部,太原 030006)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利于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鉴于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失灵等诸多问题,应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私营组织公益意识、加强第三部门制度建设、提升公民健康素养等方面加以改进,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国家治理;健康中国建设;多元主体;全民健康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将全民健身打造成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因此,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分析健康中国建设的多元主体建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一、大健康理念下的健康中国建设
我国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应在“大健康”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完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一)健康中国建设应在国家治理框架内推进
“治理”和“善治”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倡导政府部门、第三部门、私营部门、公民个人等参与者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但是,西方治理理论的语境决定了其主张管理机制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而非政府的权威,强调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只要其他组织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的权力中心。显然,该论述与我国国情不符,即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不能直接运用在我国的具体事务中。因此,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行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治理。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要求多元主体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健康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通过健康扶贫兜底,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健康素养,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助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二)健康中国建设应在“大健康”理念的引导下推进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首次提出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凸显了大健康理念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从学术研究范畴出发,在大健康理念的引导下,围绕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体系,应用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公民个人的生存、健康和长寿问题,取得相关科研成果以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角度出发,在大健康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发展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等助推健康中国建设。与此同时,健康中国建设应围绕全球健康战略目标,加强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在科研成果、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人才建设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确保健康中国建设的宝贵经验惠及全球,为进一步完善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二、健康中国建设中多元主体建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政府职能部门、第三部门、私营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部门:政府失灵
政府自身行为的局限性导致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即市场做不好的事情,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区隔和制度壁垒等因素阻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间、部门间以及政府和部门之间存在着明确分工的行政界限,严格地遵循条块分割制度,导致行政壁垒和信息孤岛成为常态。表现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上,就是在政策制定和具体规划中责任主体以卫生部门为主,未明确生态保护、法律约束、资金投入等其他多部门的分工及相互间的合作规范,不利于公共政策的落实到位。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阻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医学专家认为,公民的膳食营养不均衡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由于我国食品营养均衡标准和营养法制建设的缺失,加大了防控慢性疾病的难度,不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同时,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了许多慢性病、肿瘤病率及出生畸形率增长的问题,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还不到位。
(二)私营组织:市场失灵
私营组织以盈利为目的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决定了其活跃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健康产业。具体来说,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私营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固有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和“去公共化”趋势的发生。如私营组织在“经济人冲动”的驱使下,经济行为主要发生在医疗产品、营养食品、体育用品等领域,对纯公益性的健康事业参与较少。二是私营组织的盈利属性,致使部分私营组织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2014年山东鲁抗医药污染问题、2016年中新药业药品交叉污染问题等案例暴露了药企淡薄的环保意识。事实上,类似因私营组织环保意识淡薄而导致生态环境被污染,进而危及公民身心健康的案例已经不是少数。三是部分私营组织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私营组织为获取利润最大化,置法律法规和行业道德于不顾,大肆生产销售假药、有毒食品等,严重挫伤了公民对我国健康产业的信心,阻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
(三)第三部门:志愿失灵
第三部门是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需要而产生的非营利性组织。当前,我国第三部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面临的“志愿失灵”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较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三部门主要分布在卫生、环保等领域,如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制度机制建设滞后。由于第三部门不存在利润目标,导致组织内部权责不明、管理松散、监督缺失,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如2013年“郭美美事件”直接引发了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三是资金不足。第三部门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支持、民间捐赠,这决定了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亲政”和“亲商”倾向,削弱了公民对第三部门的信心。四是人才匮乏。第三部门的性质要求成员必须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目前第三部门的成员大多来自政府的分流人员或精简人员,较难满足专业人才需求。
(四)公民个人:健康素养和维权意识双低
公民个人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推动者、受益者,其自身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全民健康能否顺利实现。当前,我国公民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如2014年8-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100个15~69岁的公民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不足10人,其中,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更加不容乐观。也就是说,我国公民在基本健康与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健康素养漏洞,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障碍性因素。二是我国公民维权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公民维权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环境维权意识不足和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等方面,研究发现,经济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相关制度供给不足等因素是造成公民维权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由于公民维权意识不足,客观上纵容了生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的发生,严重危害了公民个人的身心健康。
三、加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体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因此,国家治理体系下的多元主体应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提升公民健康素养,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一)政府职能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应转变政府职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一是加强和完善政府间关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如打破行政区隔和制度壁垒,整合国家体育局、教育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资源,共享信息、集中发力,大格局、全方位、多领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另一方面,应尽快出台包括膳食结构、营养标准等在内的营养法规,引导公民选择合理平衡的膳食和营养均衡的食品。此外,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落实到位。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健康扶贫等举措进行宣传,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同时可借助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私营组织:提升公益意识,创新健康产业
私营组织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针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一是提升公益意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私营组织应通过善款赞助、实物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健康扶贫等健康公益事业中去,进而在提升其社会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赢得在健康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二是大力开发健康产品,不断丰富公民健康生活。健康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之一,被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5波”,私营组织应抓住机遇、创新产品,整合产业间的跨界协作,不断满足公民对健康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三是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强化遵纪守法意识。私营组织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生产销售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产品的私营组织更应做到严格自律。
(三)第三部门:完善制度机制,发挥公益职能
第三部门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制度性力量,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一是利用政策机遇,培育发展第三部门。为化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产生的社会矛盾,应积极培育发展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环保、扶贫开发等公益性健康事业领域的第三部门,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立法,完善组织制度结构。应加快建立健全第三部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组织自律机制,如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等,防止因“志愿失灵”出现腐败问题。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三部门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应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高校等招募具备相关专业或职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职业化专业化的第三部门队伍,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四)公民个人:提升健康素养,践行维权行动
针对公民个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存在的健康素养和维权意识较低等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一是全面提高公民个人的健康素养。健康学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同时还应保持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公民应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地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即从合理引导膳食、加强身体锻炼、克服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全面提升公民自身的健康素养。二是提高维权意识。鉴于部分不良商家违规违法生产销售有毒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社会乱象及因企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公民个人应勇于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行业协会、司法机关等机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止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或环境污染问题等潜在威胁危及个人身心健康。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08-20).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zt/2016JK20/.
〔2〕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12):3-10.
责任编辑 白慧玲
D630
A
1009-1203(2017)05-0113-03
2017-08-10
张秋珍(1966-),女,山西太原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进修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