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业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01-25李文莲
李文莲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城郊农业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文莲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长久居住于城市的当代人,由于厌倦了城市单调乏味的快节奏生活,更加向往田园生活,因此,城郊农业景观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主要对其地域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城郊农业景观;地域特征;可持续发展研究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城郊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要从当地的地域特征出发,考虑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同时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出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还节水节能的农业景观。
一、城郊农业景观的地域特征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这些都是因为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历史背景差异和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造成的[1]。在建设城郊农业景观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域的特征,结合本地城郊农业景观的特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并且使观赏者在欣赏自然农业景观的同时体验到本地的精神文化底蕴。本文以黑龙江地区为例,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经济技术和民族风情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然环境
城郊农业景观的地域特征中,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地貌、植物和能源三个方面。以黑龙江地区为例,其位于中国的东北方向,纬度最高,地域最北,东西方向跨越了十四个经度,南北方向跨越了十个纬度。黑龙江省土地占地面积47.3万公顷左右,是中国土地面积第六大的省份。东北临近俄罗斯,西边和内蒙古自治区临界,南边相接吉林省。
黑龙江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的平均温度在-4℃~5℃之间,四季分明,冬天气温多为严寒,且时间持续比较长,夏天雨水较多,且气温比较凉快,春秋持续时间短,同时白天与夜晚的温度相差比较明显。全年的平均降雨量大概在400-650毫米之间,降雨在6-9月份较为密集。黑龙江地区的地形大体上是西北、北与东南部分地势高,东北、西南部分地势低,地貌特征为五山(大兴安岭山地、小兴安岭山地、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一水、一草和三分田(黑龙江省耕地面积1183.8万公顷)[2]。黑龙江省具有多种多样的植物,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覆盖了大部分地区,而且矿产能源、大阳辐射能和风能资源都极为丰富。
(二)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城郊农业景观也有不同的影响。地域文化可以从建筑文化、民间文化等进行分析。针对黑龙江地区,其特有的湿地文化与冰雪文化对于城郊农业景观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邻,许多的建筑都带有欧式风格,如中华巴洛克风格和折中主义等。特别是在中东铁路建成之后,哈尔滨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城市,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大,例如圣索菲亚教堂和伏尔加庄园,就分别是西方宗教建筑和受俄罗斯风格影响为主而建设而成的庄园。黑龙江地区有大面积的湿地,土地肥沃,经常被称为“黑土地”。独特的湿地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黑龙江还具有特有的冰雪文化,在建设城郊农业景观时,可以在冬季举办冰雪文化节,让游客领略黑龙江的冰雪风情文化。
(三)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属于地域特征中的文化特征,对于黑龙江而言,红色历史文脉正是它的独特标记。如十八站遗址、老汤河遗址等,都是一道一道红色文化风景线,对于传播继承黑龙江地域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之中,重大措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带出的地区精神文化向大众传播弘扬。红色历史文脉不但是当代根基里精神文化自发产生的,并且体现出国际红色历史文化的大家庭经过长时间沉淀而成的自由包容的文化气质。在城郊农业景观中,可以建设一些带有红色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或者装饰,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举办红色文化节,弘扬红色文化。
(四)经济技术
经济发展程度对于城郊农业景观的选址有重要作用。以黑龙江地区为例,哈尔滨作为省会,也是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在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城郊农业景观的发展,因此,哈尔滨的城郊农业景观发展得更为繁荣。并且,2014年末,黑龙江区域积极相应经济发展潮流,将转换方式、调整结构和稳定增长摆在越发关键的地位,密切落实“五大规划”战略,经济发展迅速。
(五)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也是地域特征中的文化特征,黑龙江地区里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如同江赫哲族、富裕满族和鄂伦春族等。在建设城郊农业景观时,可以借鉴民族风情特点,如鄂伦春族喜爱歌舞,满族有举办灯节的习俗,赫哲族擅长凿冰捉鱼,这些都能体现其地域文化特征。
二、城郊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全世界的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如果随意浪费,后代子孙的资源将相当匮乏。同理,在建设城郊农业景观时也要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尊重并且合理地利用城郊农业景观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结合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使城郊农业景观能够持续长远地发展下去[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包含了生态、经济、生产和景观资源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二)可持续景观的设计策略
1.被动式建筑设计
“根据资源能耗,地球上大约六分之一的资源能耗与建筑有密切的联系,而中国的建筑消耗能源总量占总的能源消耗量的百分之二十七点六,占据了耗能第一的位置。”[4]因此,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筑设计十分需要节约能源。被动式建筑设计指的是在设计中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如四季气温、太阳照射时间、阳光辐射强度和空气湿度等要素,恰当地把各种建筑要素联系在一起,让建筑具备较好的气候顺应与气候调节功能,而非完全依靠或者尽量少地依靠外在的设施设备,提供给人们合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按照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候分区的调研显示,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六个大区域,不同的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能耗。这样太阳能建筑设计适合应用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如有机农作和居民住所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可以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顺应可持续发展观。在进行被动式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地域整年不同时间的阳光辐射强度、建筑受到阳光照射的方向位置联系、保持屋内安适度建筑必需的接收或者遮盖的阳光能量、建筑原料的储热能力和透风祛湿性能等等,根据这些来决定是否加大建筑南方向墙体的面积、运用天窗或者对房顶造型与原料进行特别的处理。
2.水系统循环设计
在建设城郊农业景观时,合理的水系统循环设计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例如在建设有机农业景观时需要从整体上考量农业、景观浇灌需水量和日常生活需水量等因素,加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水资源设施的利用,对于中层水、地表水、地底水资源分开设置循环利用系统,合理地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水资源匮乏,空间分布杂乱,同时降雨与降水和农业耕地于时空上差别比较大,导致中国农业耕地上的平均每亩拥有的水资源量少而且地区之间的变化很大”。因此,建设城郊农业景观时,农业、景观浇灌用水大部分来自于自然的降雨、非重复性的径流经水和再生水等,可以适当地运用储水设备储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的,对于栽种农作物与观赏植物的土地范围内,加大泥土湿润度和提高植被覆盖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之间径流的产生与降低泥土水份蒸发量。对于建筑、马路街道等范围内,可以采用房屋收集水和净化水的设备、自然形成的雨水储蓄池或者湿地资源储备水资源。
雨水花园的建设可以更有效地限制雨洪和使用雨水,利用人造的凹地连接雨水排水管蓄积房顶和土地表面的积水,利用植物与沙土的组合过滤雨水,再用这些净化过的雨水来浇灌农作物和景观。还可以合理循环使用再生水(工作废弃水和日常生活污水),降低淡水资源的耗用率,同时,可以依照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和景观花朵植物需要水资源的量制作不同的浇灌方案,选取较高效的节水设施,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城郊农业景观,是大自然和人工共同创造而来的,进行景观设计和建造时要考虑地域特征,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才能设计出合理而又别具一格的特色景观。同时,由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留给后代生存的资源,所以在设计景观时还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节约能源,造福子孙后代。
[1]何军斌.论生态农业景观的构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12):64-66.
[2]吴晓欧.基于地域特征的黑龙江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3]李勇.城郊型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探讨——以重庆市铜梁县黄桷门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为例[D].西南大学,2011.
[4]覃祯.农业休闲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CSA模式下景观设计探讨[D].西四川美术学院,2015.
TU986
A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郊农业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B312)。
李文莲(1982-),女,吉林省长春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