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中的女医探究
2017-01-25韩向国
韩向国
(鲁东大 学,山东 烟台 264025)
唐代宫廷中的女医探究
韩向国
(鲁东大 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文章论述了唐代宫廷中的女医群体,探究女医选取和教育的情况,对女医成长的道路加以探索,更好地了解唐代宫廷中女医的活动。
唐代;官方;女医;教育;选拔
要在中国的古代史籍中寻找女性的身影,通常是收获甚微,而在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女医的资料记载也只是只言片语。但尽管如此,女性医者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唐代的医疗制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女性医者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天一阁藏书《天圣令》之《医疾令》中“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医愽(博)士以教以安胎产虽及疮肿、伤折、针炙之法,皆按文口授。每季女医之内业成者试之,年终医监、正试。限五年成。”一条记载可知,女医的选取已有定制,其学习内容、方式、考试、年限等也都有规定。女性医者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愈加突显。
一、女医之选取
由上述“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可知,女性医者取50人,据《旧唐书》卷四四关于太医署的记载,太医署学员有“医生四十人、针生二十人、按摩生十五人、咒禁生十人”,②总数85人,对比之下可知当时对女医者的需求,其数量相比太医署医学生的规模也较为可观了。
女性医者是如何选取的呢?女性医者进入宫廷大约有两种途径:一为上述《医疾令》中所载之“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二为由民间精通方脉的女性医者,或直接受召入宫,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试进入宫廷。
第一种选取方式显而易见,即取官户婢中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性,其中官户婢应为官户和官奴婢中所有女性的简称。至于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据《医疾令》载“京都各置药园一所,择良田三顷,置师,取庶人年十六以上二十以下充生,教读本草,辨识诸药并采种之法。”③可以推断太医署取生应大致相同,女医选取年龄相对偏大,推断其原因应该是要学习生产生育等知识,对女性生理上的成熟程度有一定要求,对女性的生理特征有一定了解,故其取生年龄偏大。同时要求女性医者无夫及无男女,鉴于这些女性医者学成后的服务对象为后宫嫔妃等女性成员,其一生都交付皇室,供后宫驱使,所以无家室是最好的选择。
由民间直接征召的女性医者则大为不同,这种民间精通医术的女医多为名声在外,得到皇室赏识,直召入宫,为上层女性统治者服务。《汉书》中载“义纵有姊义姁,以医幸太后”。④明代亦有徐孟荣之妻陆氏由“内侍至扬(无杨)召之入宫”。⑤虽不见有唐代召民间女医入宫之记载,但以上述记载可以推断唐代也有同样的情况。又唐皇帝有多次召孙思邈入宫主持医政的记载,对于女性医者也应有同样的征召。但她们不同于专职服务后宫、经官方教育成医者,其多为经皇家册封或经过一定的考试而记录在册,只在需要时应召入宫,一般都是有家室的女性,故不必长期居于宫中。
二、女医之成才
女性医者的成才之路大约与男性相同,有官方的教育和民间家传、自学等方式。鉴于上述两种女性医者的选取方式,我们可以将女医的成才之路分两种。
《医疾令》中女医条“医愽(博)士以教以安胎产难及疮肿、伤折、针炙之法,皆按文口授”,⑥规定了对女性医者的教授方式为“按文口授”。这种官方的女性医学教育与太医署不同,由上述“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可知,女医学生与太医署学生不在一处,而是别所安置,“别所”为何处,日本《养老令》中有关于女医“內药司侧,造别院安置也”的记载,内药司相当于唐朝之尚药局,以此推断可知,唐代女医学生安置在尚药局附近,并有“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看守森严。女医的教育由太医署各科博士等兼任,但是鉴于古代女性尤其是官户婢这样的低等阶层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很少,所以这些女医学生大都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只能“按文口授”。她们主要学习安胎产难,兼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学制为五年,“每季女医之内业成者试之,年终医监、正试。限五年成。”⑦每个季度都有考试,由学有所成的女医主持考试,每年终还要由医监、医正主持的年终试。五年内应有所成。
由民间直接应召的女医是如何学有所成的呢?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就算富有之家对女性的教育也大都停留在知书达理的程度。女性要想精通医术,就得研究医典、医理,而且需要广泛地与各式各样的患者打交道,这对于闺阁女子来说不太可能。所以,民间女子从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大多数女医的成长都有家庭渊源,她们或是一代或数代行医的医护人家,或是有丰富医学知识的书香门第,还有依附道家、悬医济世的女道人,蔡寻真系唐侍郎蔡某女,李腾空为唐宰相李林甫女,⑧此二人于贞元中(785-805)同入庐山,蔡居泳真洞天,李居九叠屏北、凌云峰下,并以丹药符篆,救人疾苦。据《真仙通鉴》记载,“南唐元宗闻之,诏赴阔,引入禁中”,后以荣耀赐归。
三、女医之成就
官本位的封建王朝,读书人寒窗苦读无非是为了学有所成,一朝为官,医学生也不例外,“太医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乐童二十四人。医监四人,从八品下。医正八人,从九品下。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掌固四人。”⑦太医署医学生的归属是太医署的各级官位,那女医学生呢?封建王朝是男权社会,为官者几乎都为男性,但是唐代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其女官之多甚于其他朝代,尤其是出现了一位女皇帝,女性地位骤然提升。唐代后宫女官众多,后妃之下有宫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不同于唐职官之六尚局: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六尚中有“尚食掌供膳羞品齐之数,惣司膳、司酝、司药、司馆四司之官属。凡进食,先尝之。”其中“司膳掌割烹煎和之事。司药掌医方药物之事。”掌管医药职责的司膳、司药就是女医学成后的归属,虽说后宫有后妃掌管,但她们并不直接管事,真正办事的是六尚各级女官,所以,对于官户婢出身的女医学生来说,成为尚食局的女官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这些女医地位似宫女,但自身安危却不及普通宫女。如果在为后宫妃嫔诊疗中出错,就会有丧命的危险,《旧唐书》中载“会同昌公主薨,懿宗怒,杀医官,其家属宗枝下狱者三百人。”只是因为没有医治好公主,就将医官赐死,且将其族属尽皆下狱。太医尚且如此,地位、官职更为低下的女医此种情况只怕更多了。但是,当后宫妃嫔顽疾有幸被这些女医治愈,其赏赐恩宠也相当可观,轻则赏赐金银等物,丰厚者则进阶女官职位,地位骤然而升,后唐就有“司药孟氏封咸阳郡夫人”。同时,她们时常侍奉皇帝、后妃、太子等统治阶级的核心人物,有优势、有机会接近这些权利的中心,因而在其侍奉皇帝等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机遇或者才干而受到皇帝后妃的看重,或被宠幸而荣登妃嫔之列,或不次提选,授以要职,步步荣迁,从而富贵。
当宫中后妃或公主等身患顽疾,宫内御医束手无策时,这些皇族不得已就会向民间征召名医。民间医术虽大都不被视为正宗,但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民间女医往往有自己独特行医方式,对一些疾病有深入的探索,因此,很多时候较之宫廷御医更占据优势。一旦治愈后妃等人疾病,就会得到很丰厚的赏赐,而且记录在册,封有官职以备后用。但是这些民间的女医不必长期留于宫中,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等候召见再入宫中。
中国古代医学博大精深,在男权社会,女性医者在史书上留下的点滴记载给人们留下许多医学故事传说,对女性医者在中国医学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肯定。女性医学史始终传承链接,她们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也必将历万世而不朽其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男女平等,社会开明,医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世人共享,女性医者有更好的学医条件和行医的环境,希望她们传承古代女医的精神和医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医德,以仁心仁术,焕发新时代的女医精神。
注释:
①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②《旧唐书》卷四四·志二四,第1876页。
③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5页。
④《汉书·义纵传》卷九十,第3652页。
⑤上海中医文献馆,《中国历代医史》上海: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1958年,第155页。
⑥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⑦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4页。
⑧秦伯未:《女医志》《中医世界》1931(3)。
K242
A
韩向国(1989-),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研究生,鲁东大学,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