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西方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及防范策略
2017-01-25陈轻轻
陈轻轻 张 振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新媒体时代西方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及防范策略
陈轻轻 张 振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高校学生在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西方国家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契机,利用技术优势,成立大量的渗透媒体,培植亲西方代理人以及借助文化娱乐产业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对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发挥媒体正面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新媒体的工作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增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新媒体;高校;核心价值体系;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随着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微博、微信、4G网络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高校作为新技术和新科技的聚集地,是受新媒体发展影响最大的场所。从整体看,高校的网络普及化程度、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要远远高于社会的其他群体。新媒体不仅成为高校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日益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他们增强思想交流,便利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又加大了他们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和污染的可能性,威胁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认同和向往。因此,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如何抵制和防范西方对我国高校学生有意图、有蓄谋的意识形态渗透,如何坚定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原因
(一)高校学生以青年为主,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所渗透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年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社会资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青年学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意识形态是高校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多以90后青年为主,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命运,就取决于高校的学生是否认同并遵从当前的意识形态。正是看到了高校学生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相契性及其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竭力拉拢我国高校的学生向着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靠近。
2.高校学生的特点,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利用。第一,由于特定的成长时期,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倾向处于正在定型但尚未稳定的阶段,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西方国家也正是利用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倾向易变性和可塑性的特征,向其鼓吹和贩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内容,以实现对那些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的青年学生“西化”和“同化”的政治图谋。第二,高校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具有强烈政治参与意识,但是,受其自身社会阅历不足的影响,在政治参与中往往比较偏激、幼稚和情绪化。西方国家利用这一特点,恶意炒作我国的社会问题,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蓄谋地描绘成社会制度上的问题,肆意煽动高校学生对国家和政党的不满情绪,攻击和污化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严重干扰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消解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1]第三,相比于社会的其他群体,高校学生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容易滋生对社会现状的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一旦被西方国家所利用,就为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正如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所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压在青年身上,把它变质、发霉、腐烂。”一语道破了西方国家企图以青年为突破口,攻击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险恶用心。
(二)新媒体的特性符合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
1.新媒体的平等性以及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第一,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高校党委手中。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优势地位,自上而下的宣传和传播方式,主导着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拥有更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第二,“新媒体的发展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平民话语的时代,原来虽具有话语权但缺乏表达途径的平民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一载体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政治观点。”[2]也就是说,由于新媒体使用主体的平等性,高校学生获得了和高校党委同等的话语权,削弱和抑制了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第三,有些高校学生认为新媒体是个绝对自由的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上,可以不受约束和管制地发表观点,无论是认同或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都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力,都不应该受到约束和干涉。某些高校学生甚至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故意将一些敏感性的社会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扩散。即是说,新媒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加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难度,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客观上为西方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2.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更具隐蔽性,不易被高校学生察觉和防范。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是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3]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借助于新媒体平台,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预谋、有野心地发表不当言论,丑化我国领导人,贬抑我国的政党制度,扶植“台独”“藏独”等国家分裂分子,制造我国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企图使高校学生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而且,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宣扬和兜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一向注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加工和伪装,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具隐蔽性,增加了高校学生对不同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进行诊断和鉴别的难度。一些判断力不高、辨别能力不强的高校学生,难免会受到加工和粉饰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惑和侵害。当前,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在我国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便是最好的例证。在新媒体造就的隐蔽性的网络环境下,如何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和增强管控力度,防范和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腐蚀,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二、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对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渗透的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使用便捷、信息获取无屏障化等特点,对高校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生活学习的主要平台。因此,西方国家对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首先选择将新媒体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绝对优势。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不同的国家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加剧了不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融合或冲突斗争。从表面上看,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处于平等地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在论争中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掌握着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的绝对优势。“美国主导着全球互联网的管理,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70%设在美国;在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94个在美国境内;互联网上的信息95%是英语信息,其中总信息量的80%由美国提供。”[4]由此,不难得出:“英语文化”在互联网上占据着霸主地位,美国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
2.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绝对优势,攻击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这种因技术和信息因素造成不平等的媒体环境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在新媒体平台上,大肆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自由民主思想。同时,还将各种诋毁、甚至是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信息和言论输送到终端计算机,使得大量的反动性言论和破坏性言论在新媒体平台上甚嚣尘上、沉渣泛起。利用高校学生好奇心强、判别力不高的特点,通过高校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拉拢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就曾得意地说过: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大门。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更加频繁,人们的生存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状态。但是,这种“一体化”的状态,反而不利于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培养。因为在新媒体的发展中,掌控话语权的是英语文化,占据主导和垄断地位的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是由于新媒体发展的不平衡,高校学生中的一些人盲目迷信西方价值观和民主思想,反感甚至排斥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出现模糊和弱化的倾向。
(二)借助新媒体和亲西方代理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1.西方国家借助于具有渗透性质的新媒体平台,引诱和误导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第一,针对高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诱和误导他们在意识形态认同上产生偏差,动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培养”他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好感和认同感,西方国家成立了大量的渗透性质的新媒体平台。其中以BBC新闻、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等最为我们所熟知。“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一家,就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设立了200多个新闻中心,设立了近2000家电视台、广播台、转播台,用60多种语言广播内容庞杂的各种节目。”[5]第二,资助和扶持反对派媒体。西方国家通过在经济上大力援助和支持反对派媒体,对我国发生的一些敏感事件进行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歪曲事实的报道,煽动高校学生信奉西方的民主、平等、人权和新自由主义,推崇西方的政党政治,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据人民网2014年10月3日报道,香港“占中”事件中,“壹传媒”旗下所属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多次造谣生事,不断策划和煽动学生“占中”。而且,在“占中”期间,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多次秘密会见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前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如鬼魅般存在的西方势力,通过对一些反对派媒体的协助和扶植,煽动高校学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妄图达到破坏我国的社会秩序和激化我国社会矛盾的险恶目的。
2.西方国家通过培植亲西方代理人,传播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第一,在高校物色骨干和代理人,有蓄谋地栽培“青年公知”“青年导师”“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西方国家所栽培的意见领袖,一般都具有很深的海外背景或是留学经历,他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比较强烈的好感。借助于这些亲西方的“意见领袖”,协助他们开展各种讲座和培训,向高校学生输送和传播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美国兰德公司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就曾宣称:“这些受过西方生活熏陶的留学生回国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去’。”[6]第二,协助“意见领袖”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上,发出有利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意见领袖”在高校学生中拥有极高的关注度和追随度。“他们对青年学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能够使青年学生从喜欢他们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话,并能够为之盲目地参与到他们所引导的意识形态论争中去。”[7]但是,这些亲西方的“意见领袖”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的评论,经常对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不置一词,反而对一些社会问题,别有用心地放大和夸大,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三)利用文化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1.利用文化娱乐产品。第一,西方国家在新媒体平台上研发和制作的动漫游戏、电影电视、歌曲光碟等文化娱乐产品,在我国高校学生中有着广阔的市场。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据统计,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6.7%,在放映总时间中,更是占到了全球的50%。好莱坞电影利用先进的科技,精彩的电影情节,强烈的视觉特效,吸引了一大批的高校学生,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第二,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文化娱乐产品,其实质上是西方价值观的符号。从表象看,消费这些大众文化,只是高校学生选择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并不涉及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即使高校学生过多地收听和观看西式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也并无大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西方国家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意识形态的内容镶嵌在音乐影视、游戏软件中。这些文化娱乐产业都在竭力地为西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人权、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鸣锣开道。在好莱坞电影中,多以“美式英雄”“美式超人”为主,宣传的主题和价值观始终围绕着: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肩负着世界前进发展的重任;美国人民挺身而出救世界民众于危机紧要关头。高校学生长期观看这类影片,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蛊惑和误导,对西方价值观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亲近感,甚至是完全接受和认同其所宣扬的价值理念。
2.利用文化工业产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将西方的文化工业产品推广倾销到世界上各个国家,而其所承载的“无形资产”文化价值理念也必然会一并输送出去。以麦当劳餐饮为例,据统计,麦当劳总共开设了20000多家快餐店,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接待的顾客量在300万以上,而其中又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在长期消费西方文化工业产品过程中,就会无意识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灌输和熏染,自然而然就会用带有西方文化烙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处理问题。与此同时,就会对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表现出轻视甚至是鄙视的倾向,从而在文化领域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进而导致经济上乃至政治上的依附关系。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通过新媒体平台,输送和传播的文化娱乐产品以及文化工业产品,从实质上看,都是经过包装和粉饰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此,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有过非常直白的表述:“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8]西方国家利用这些已经被加工和改造后的文化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使得高校学生在这些文化产品的迷惑之下,以消费西方的文化产品为潮流,以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时尚,不知不觉间就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污染和侵蚀。
三、高校防范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学生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
1.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实现向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性质。也就是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始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帮助高校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他们深刻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高他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第二,高校办学育人必须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坚固阵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引导高校学生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意识形态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青年学生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对象,第一,高校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不断在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大肆宣扬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鼓吹西方国家所信奉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企图熏染和污化我国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思想上向西方意识形态和敌对势力缴械投降,从而最终达到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目的。第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必须坚持使命意识和阵地意识,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斗争,提高他们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形渗透和不良影响的防范能力,帮助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早日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发挥新媒体正面的舆论导向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智能手机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接收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在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丰富资料,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使高校学生不得不面临着选择和过滤信息的困境。网络信息常常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各种虚假的、有害的、甚至是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在新媒体平台之上。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妄图利用这些错误信息的舆论导向功能,煽动高校学生的不满情绪,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进他们的思想中。为此,高校必须做到以下3点:
1.打造红色网站,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新媒体平台。在这个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红色网站上,要加大对国家大政方针、时事政治以及高校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帮助高校学生充分认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高校要组建一支乐于做意识形态工作、勇于做意识形态工作、善于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领袖队伍。高校在注重运用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时,尤其要着力发挥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高校意见领袖比一般的网民拥有更大的关注度,他们的言论更容易被认可,对高校学生而言,更具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要帮助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积极有效地发出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使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声音没有市场、无人喝彩。
3.要注重发挥媒体正向的引导功能。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以及对西方社会发展中各种弊病的宣讲,引导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更加积极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加大媒体正能量的传播,发挥媒体正面的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防范意识,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努力消除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对高校学生的侵蚀和污染。
(三)要建立健全新媒体的工作和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效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新媒体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要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防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提高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的防御和管控能力,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媒体的工作和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的组织领导制度。互联网是我们当前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最大变量”,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要“着力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有力有序有效的领导体制,强化网上舆论工作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话语能力。”[9]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抑制其消极作用,提升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
2.建立健全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的保障制度。高校要提升和增强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必须要做到“三个保障”,即人才保障、思想保障和物质保障。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在新媒体平台下组建一支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在多元多变的思想条件下,也能做到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建立健全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督管理制度。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学生“人人都是评论员”“个个都是播报员”。为了避免他们发出不当言论或是被错误思想影响,第一,高校必须提高管控网络平台的能力,加强对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做到“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第二,要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规范他们的新媒体参与行为。对于网络平台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发声并加以引导;对有蓄谋地传播西方错误思想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交有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即是说,要打赢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论争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思想战,就必须加强监管,常驻网络空间,实现“早发现、早工作、早解决”。
[1]高桂云,王兆瑞.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维护[J].中共云南省党校学报,2012(03).
[2]杜艳梅,鲍雪松.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探索[J].党政干部学刊,2014(12).
[3]代洪宝.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4(12).
[4]李丹.冷战后美国对华思想渗透的手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5]石国亮.西方国家对青年和青年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7).
[6]刘正斌,赵碧波.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大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05).
[7]李艳艳.如何看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J].红旗文稿,2015(07).
[8]钱海源.帝国主义的战略阴谋:在中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J].当代思潮,2000(02).
[9]吴靖平.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N].人民日报,2013-11-09.
责任编辑:刘建文
G 412
A
1671-2994(2017)01-0142-05
2016-04-05
陈轻轻(1991-),女,安徽阜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 振(1976-),男,安徽临泉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