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失调及应对策略
——以云南省昆明市C社区为例
2017-01-25伍亚萍
袁 娥 伍亚萍
(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失调及应对策略
——以云南省昆明市C社区为例
袁 娥 伍亚萍
(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近年来,人口流动由过去分散的“个体流动”逐渐转变为“家庭迁移”。父母虽然和孩子一起生活在城市,然而,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母亲角色失调问题,角色距离、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是面临的三大难题。为此,一是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提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二是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援助,提升父母科学育儿的能力。
流动人口;婴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失调
一、问题的提出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1]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优越条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奠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2]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婴幼儿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绝大部分来自家庭,家庭是婴幼儿的天然学校,是婴幼儿社会化最主要的场所,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C社区地处昆明市西南城郊接合部,面积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27人,出租房2556幢,外来人口约8万余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近l:17,C社区目前是昆明市流动人口最集中最大的“城中村”。笔者在C社区调查发现,流动家庭中男女角色分工十分明显,“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普遍存在,父亲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母亲则是家庭主妇,相夫教子。父亲扮演物质提供者的角色,疏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母亲则承担了家庭事务的重任,教育子女,照顾家庭。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分配不均,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引发了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失调。
二、流动人口家庭母亲角色失调的表现
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必须具备有三个条件: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3]当社会成员在扮演某种角色时,如果没有完全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他的角色行为就会与社会期待产生矛盾,甚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主要包括:角色距离、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超荷、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等。
每一个生活于社会的个体,无论处于何种场合,总是扮演着一种或多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标志。但是,人们在角色扮演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遭遇种种角色危机。流动人口家庭中的母亲,她们在对婴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同样会遭遇角色失调。
(一)角色距离: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异较大
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作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个体扮演的实际角色和理想角色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衡量一个人在角色扮演中是否存在角色距离的问题,要看他在角色实践时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扮演好这一角色,角色能力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位母亲来说,要扮演好家庭教育者的角色,首先自身得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流动家庭中的母亲,由于自身的水平、能力和精力有限,无法兑现来自外界对其的高期望值,也就难以达到理想角色的水平。例如,许多母亲认为,自己受教育水平有限,没有学习过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自身的再学习能力差,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能力不佳,因此,自己难以教育好孩子,从而否定自己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对自己产生极低的效能感。
笔者在C社区家访的过程中,许多母亲对自身的能力很怀疑,虽然部分家长意识到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又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在接受调查的流动家庭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81%的母亲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未上过学的占10%,高中或中专文化的占15%,大专文化的仅有2人,本科及以上的为0。
访谈者A说:“我很想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多教教他,多训练他,多锻炼他,促进他的大脑发育,希望他以后会读书,非常聪明。我和他爸爸都没读多少书,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现在能多开发他的智力,以后学习好一点。不要再像我们一样没什么出息。但是我很困惑,我不知道怎么教才对孩子好一点,一教又怕教坏,所以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敢乱教孩子。”
访谈者B说:“其实平日里,我也不知道怎么教育他,你们说的那些什么精细动作、大动作、社交能力的发展,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怎么去锻炼他。我自己本身文化程度就不高,也没学习过早教这方面的知识,真的不知道用什么科学的方法去教他,更别说有意识地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想教都不能教,我好着急的。”
许多流动家庭母亲纷纷表示自己很“困惑”,很“着急”,不知道怎样去教孩子,怎样改变孩子的一些坏毛病,怎样去做一个称职的母亲。理想中的母亲,在家庭中是完美的,锻炼和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实际上,在流动家庭中,母亲还在为自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而焦虑,有些甚至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担当起家庭教育者的职责,实际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二)角色紧张:父亲角色缺失,母亲角色负担过重
每个人在社会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多种地位之中,每一种地位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角色,每个人都是多种角色的统一体。但是,任何的角色扮演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角色承担过多,必然顾此失彼,出现时间和精力上的分配紧张。
在家庭中,母亲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照顾者。有些流动家庭,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家,家庭中缺少了父亲角色。作为一个母亲,则要担负起本应由父亲和母亲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教育者的职能,这无疑超越了母亲的角色范围。此外,流动家庭夫妻生育的孩子较多,一些母亲独自要肩负照顾多个孩子的重任,往往出现难以应付的情况,过重的职能要求引发了母亲角色紧张。
例如,W,女,1977年生,39岁,中专文化,全职妈妈。其丈夫H,1979年生,37岁,小学文化,建筑工人。夫妻共育有四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是一名早产儿,2014年6月出生。W在家照顾四个孩子,H在县城工作,夫妻两人分居两地,H很少有时间在家。H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W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从W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操持家庭,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一个两岁多幼儿的喂养、教育,这对孤身一人的W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家庭重任。W既要扮演母亲,同时还要弥补父亲在家庭中缺失的角色。过重的家庭职责,导致W在家庭中的角色紧张,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分配不足,体力上的忙忙碌碌以及心理上的劳累不堪。
“你看我们家4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人照顾,想想都头大了,他爸爸在外地工作,又没有时间回家,我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伺候这些孩子吃喝拉撒睡,还要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最小的孩子还不会走路,成天要抱着、背着,平常做事也不方便。大的闹,小的哭,家里一团糟。要是孩子生病了,更不得了。他爸爸还以为我一个人在家很轻松,每个月只管给钱给我们花,不管孩子,我一个人照顾4个孩子哪有什么轻松可言,有时候忙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好多次我都一个人偷偷地躲着哭,生活就是这么艰辛,没办法,劳苦命。”
从W的自我陈述中,可以看出W的确感觉到十分辛苦劳累,没有人可以分担家庭事务,没有人可以细细倾诉。W每天都十分忙碌,从早上6:30起床开始,家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排得满满的,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写作业等等。她一个人照顾四个孩子,围绕着孩子转,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做。因为小儿子是个早产儿,身体免疫力差,经常生病,更加重了她的负担。
在C社区的流动家庭中,像W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父亲长期不在家,家庭职责多是母亲一个人承担。母亲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扮演着母亲与父亲的双重角色。除了父亲长期不在家这种情况迫使母亲不得不身兼“父亲”的角色,父亲自身不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与孩子的亲子互动,也使得母亲要承担和弥补部分缺失的父亲角色。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为养家糊口在外奔波操劳,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完回到家之后,既无心也无精力再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所以,就算父亲每天都在家,然而,他们却像透明人一样,只是存在,并未参与。
访谈者Y说:“她爸爸每天下班回来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睡觉、都不逗孩子玩。有时候孩子走到他身边主动要找他玩,他都无动于衷,不理孩子,只顾自己看电视,对孩子不理不睬,有时候还会叫孩子到一边去玩,不要打扰他。我也不敢说他,可能是因为工作一天累了,没有精力再逗孩子玩。”
访谈者A说:“孩子爸爸除了上班,其余的时间都在打游戏。回到家守着电脑就不会动了。不上班的话,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不管谁叫他都叫不动的。他就算在家,也从来不会帮我带一下孩子,好像孩子是我一个人的一样。”
访谈者S说:“我老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工作也很辛苦,回到家累得不行了,哪还管孩子,我一定要在他下班回来前把饭做好,不然还会被他骂:一天在家,饭都不做好。反正他回到家,就什么都不管了,家里什么事都与他无关。”
从以上三位妈妈的描述可以看出:她们孩子的父亲在家庭中的表现,“不逗孩子玩”、“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家里的事与自己无关”,忽视了孩子,也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父亲在家庭中的参与度低,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少,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影响母亲职能角色的发挥。事实上,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在家庭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父亲对家庭教育不操心、不管事,反过来就会加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负担。母亲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承担过多的职能角色,必然引发角色紧张,造成母亲体力上的透支和心理上的劳累。
(三)角色冲突:工作家庭难兼顾,新旧角色转换不适
角色冲突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的产物。众所周知,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许多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角色时,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往往会发生矛盾、对立、抵触和冲突。这是任何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在流动人口婴幼儿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间冲突。二是角色外冲突,即新旧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发生在同一个角色扮演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它主要体现在母亲既要扮演自己的本职角色——养儿育女,同时,为了家庭生计,补充家庭的经济来源,也要外出工作。家庭和工作之间要取舍和平衡,对母亲来说,是一种角色冲突。新旧角色冲突,它是指在新旧两种角色转换时期的心理冲突及行为矛盾。这主要表现在新升级的妈妈对新旧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和对母亲角色行为的无所适从。C社区流动人口集中,许多家长生儿育女的时间较早,有许多18岁左右的低龄妈妈。对于这些新升级的年轻妈妈来说,要从“旧”女儿角色转换到“新”母亲角色,必定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
1.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角色矛盾。众所周知,传统价值观念只看重女性的家庭角色价值,轻视甚至否定其社会价值,它为女性限定了固定的行为模式,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在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十分明显,男性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应是赚钱养家者,女性普遍被认为应是家务劳动者。然而,在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尽人意,多数父亲从事的体力劳动工作并不能获得丰厚的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大,母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窘迫的状况,在承担繁重的家务劳作的同时,也身兼一份工作,为家庭做出经济贡献。与父亲相比,母亲为家庭经济所做的贡献,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其所付出的辛劳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母亲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庭职责的情况下,再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工作,更会加重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冲突。0—3岁的婴幼儿,生活尚不能自理,还处于完全需要母亲照顾的阶段,所以,母亲要撇下孩子出去工作更是困难。但是,穿梭在C社区的小巷里,随处可见母亲背着孩子做小贩生意的身影,她们没办法撇下年幼的孩子不管,只能背着孩子一起卖水果、蔬菜、小吃等等,赚点钱补贴家用。
例如,L,女,1988年生,28岁,未上过学,其丈夫Z是一名装修工人。L主要是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大的儿子9岁,上小学三年级,小的女儿20个月,还处于需要L全身心照顾的阶段。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L为了能赚钱补贴家用,平时在空闲时间会做点粑粑卖。周一至周五,L背着女儿踩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卖粑粑,周末儿子不用上学,就把女儿放在家里由儿子照看,自己一个人出去卖粑粑。
在C社区,像L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母亲忙完家里,再忙工作赚钱,忙得自己筋疲力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角色难以均衡,繁重的家庭职责和工作之间的角色冲突由此引发。
2.低龄母亲新旧角色转换不适。所谓角色转换,是指一个人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和更替。人的一生是扮演不同角色的一生,也是角色转换的一生,但是,角色转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新、旧两种角色会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心理变化。诚然,新的角色心理最终会成熟起来,逐渐代替旧的角色心理,但是,在旧的角色心理尚未消退、新的角色心理尚未成熟之际,无疑会给角色转换带来一定的阻碍。
母亲在抚育、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与母亲接触的时间最多,最需要的也是来自母亲的关怀和爱。对于母亲来说,要做一名合格的妈妈不是易事,尤其对于一些新升级的年轻妈妈来说,角色的突然转换,必然会有极大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流动人口由于过早的涉足社会,成家立业相对较早,生育时间也大多较早,不到20岁已育有小孩的母亲比比皆是。伴随生育低龄化这一问题而来的是低龄母亲的角色转换。20出头的年纪,刚刚从父母保护伞下的女儿转变为“母亲”,心理上的不成熟以及育儿经验的匮乏、育儿知识的缺失,使得低龄母亲在教养孩子上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年轻妈妈对育儿无从下手,也有一些妈妈谈及自己对养育孩子一无所知。
例如,R,女,1996年生,20岁,2014年11月生育了一个儿子。R刚生育的时候,只有18岁。初为人母的时候,R并不懂得照顾孩子,给孩子洗澡、穿衣、换尿片……这些照顾孩子日常最基本的事情,都是R的婆婆做。R在心态上也未转换为一位母亲,她依旧关注的是自己,想出去玩,想把孩子交给婆婆带。
R的婆婆说:“我那媳妇儿现在还像个小孩子一样,成天想着出去玩,孩子都要我帮着带,之前有一次她说要出去玩,我没同意,结果她一天都不高兴,哎,孩子给她,她不想带,也带不好。”
在C社区,与R存在相同情况的家庭也很多,新升级的年轻妈妈并不知道该如何扮演好母亲角色,常常把自己的职责转移到长辈身上。低龄妈妈面对突如其来的“母亲角色”,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她们还停留在“母亲角色”之前的身份,需要自由,更加关注自己,要玩好、要打扮漂亮,要时髦,而没有转换到一个母亲角色应有的行为状态。面对教养孩子,都想把职责推给长辈,极大地表现出对新旧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三、流动人口家庭母亲角色失调的应对策略
(一)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提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
人类历史上最有效的抚育模式是双系抚育,该模式强调父母双方在抚育子女过程中的分工合作。[4]然而,现实情况却与此大不相同。男性和女性被分割成两种不同的价值存在,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被设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分工不同,承担的职能也大不相同。父亲多扮演功利性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赚钱养家;母亲则扮演表意性角色,以家庭为重,为孩子着想。流动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使得母亲几乎包揽了家里的一切重任;父亲在为子女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则成了家庭教育的局外人,缺失了在家庭教育中应有的角色,影响了整个家庭双系抚育的有效发挥。
家庭,对于婴幼儿来说就是全部天地。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式、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等等,在婴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导、期待对婴幼儿本身而言,就是他们行为的最佳参照体系。但若是在家庭中缺少了来自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是不健全的。在家庭教育兴起的阶段,人们往往强调的都是母亲的职能,普遍认为母亲是孩子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父亲职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略,致使家庭教育等同于母亲职能的教育,父亲则逐渐游离在家庭教育之外。[5]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如果父亲的角色缺失,必然会给孩子的全面协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1.观念上的转变。观念是转变的先导。要解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首先得改变父亲在家庭中“主外不主内”的观念,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致力家庭外部和内部的协调发展。笔者在C社区调查发现,C社区流动人口对“男主外,女主内”这一观点,持赞同意见的占59%,包括非常同意的占20%,同意的占39%;持不同意的占28%,包括不太同意的占19%,很不同意的占9%;13%的人表示没有看法。即是说,大多数流动人口比较赞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流动家庭中父母角色分工的事实。所以,要改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缺失的现状,就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社会观念的改变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倡导和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给予资金支持等,加大对早期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父母亲,尤其是父亲意识到参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帮助父亲树立正确的早期家庭教育观。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1987年,美国政府就特别强调了父教的重要性,并建议改变那些不利于使父亲对孩子负责任的政策。[6]
2.增强亲子互动。调查发现,父亲每天与孩子一起互动的时间非常少,集中在1小时内和1至2小时之间,分别占了总人数的36%和31%;有13%的父亲在一天内甚至没有时间与孩子互动;和孩子互动时间在2—4小时的占12%;只有8%的父亲与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达到4小时以上。总的来看,大多数父亲和孩子一起互动的时间是较少的。笔者在家访过程中也曾深深体会过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不足。在家访中会涉及亲子游戏,但往往参与进来与孩子互动的只有母亲。笔者印象很深的是在一次家访中,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抛球游戏,当时,孩子主动把球抛给了父亲,父亲仍然无动于衷,而是坐在一旁玩手机。
很明显,父亲在家庭中与孩子的互动不足,必然会影响亲子关系,甚至会造成孩子心灵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交往的发展。提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便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父亲应增加与孩子相处互动的时间。尽管现实情况是男性要养家糊口,大部分时间被工作所占据,但作为一名父亲,不管工作多累多辛苦,也应尽可能多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互动、游戏。第二,社区、社工机构等可定期开展大型亲子互动活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提供一个互动的机会、平台,为父母、孩子搭建爱的桥梁,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享受亲子游戏,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纽带。
(二)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援助,提升父母科学育儿的能力
家庭环境作为儿童生活的微观系统,对儿童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与幼儿朝夕相处的父母的抚养、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7]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承担者在扮演某一角色时必须具备扮演好这一角色的技巧、能力、智慧、经验等。流动家庭的父母要对婴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力,了解和掌握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及技能。然而,流动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像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一样自主自助科学教养自己的孩子。因此,除政府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外,迫切需要社会大众、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
1.定期开展科学育儿讲座和家庭教育培训。倡导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社工机构等爱心组织在流动人口聚集社区定期开展科学育儿讲座和家庭教育培训,聘请早期教育专家学者对早教知识进行讲解传播,邀请幼儿家长参与讲座和培训,把科学育儿知识分享给社会大众。
2.入户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公益组织可通过项目的形式,组织志愿者定期入户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如笔者所参与的民政部中央财政项目——“贫困、流动家庭婴幼儿早期教育家访项目(昆明)”。此项目旨在为贫困、流动家庭中的父母,提供有关怎样与孩子沟通、玩耍以及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帮助父母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为0—3岁的孩子做好学前准备,为培养孩子端正的行为和健康的心灵打下基础。政府部门及公益组织可通过类似此项目的形式,帮助处于劣势的流动人口群体,提高他们的育儿和家庭教育能力。
[1]高雪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3(20).
[2]孙现红.流动幼儿家庭教养状况研究——以山东省J市为例[D].西南大学,201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8.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7.
[5]许颖.父亲参与早期教养:父亲角色态度的影响[J].儿童发展研究,2015(06).
[6]李思齐.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103).
[7]刘玉娟.婴幼儿早期教育参与情况及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
责任编辑:刘建文
C 916.1
A
1671-2994(2017)01-0137-05
2016-09-11
袁 娥(1976-),女,云南文山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社会性别,传媒社会学。
伍亚萍(1991-),女,湖南新宁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流动人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