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2017-01-25孙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孙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孙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

面对新时期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发展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旨在促进我国社会进行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它着眼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实际,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幸福为发展目标,力求解决我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标志着党对小康社会的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重要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政治保障,也是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问题更加关注,建设小康社会便成为衡量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不断加深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新目标,也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连续性。

(一)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发展过程

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小康”原意是富足的生活,其提法最早源于《诗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任务,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用“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从此,小康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联系,小康社会成为衡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代名词。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把实现小康社会界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为实现小康社会实行“三步走”的发展规划,细化了党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

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指出现在建成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规划,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规划了清晰的蓝图。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化与发展,体现了党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阶段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表明党中央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解决中国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以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

1.要有全面的发展目标。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均衡发展,政治民主和政府治理能力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缩小,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等。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均衡发展的社会,其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2.一定要兼顾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行政策扶贫与自主脱贫相结合,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全面的小康。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当今,我国不同阶层的收入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着力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实现各阶层人民的安居乐业。

3.要统筹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国必须化解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同时,也对小康社会的发展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必须要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越。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走集约型、高产能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政治文明与文化繁荣同步进行,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第三,必须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小康,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平衡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推动力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国改革问题的提出和深化历程

我国的改革首先起源于经济领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经营管理方法”[1]进行改革的方案,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就经济上迅速发展生产力,政治上发扬民主集中制,组织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进行了规划。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深化经济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党的建设的发展方略。[2]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规划。1985年,党中央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3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5月),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的改革。1986年6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作了《改革政治体制,增强法制观念》的讲话,对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党政分开、端正党风的问题。1986年,邓小平作了《政治体制改革要有一个蓝图》的讲话,强调了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3]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改革”[4]的基本路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改革进一步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略,推动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进程。[5]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向,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6]同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深化了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7]

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文化体制与社会发展改革,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继续强调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8]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指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9]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改革新指向,坚持行政体制、户籍制度、民生领域、生态领域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了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改革发展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我国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二)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改革中发展与问题相伴而生。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改革中的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问题不断出现。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部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坚定了改革的步伐。

1.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其改革目标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推进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的发展现状,了解我国的发展实际,客观地分析西方的经验教训,不能照搬照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坚持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在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推进我国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与平稳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实现改革的有效性与社会发展的平稳性之间的结合,保证改革的稳定性。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处理好政府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有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合理化,有助于加强党的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进行。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法制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不断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备。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法治化建设不断推进的结果,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的法治化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着手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法律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新宪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了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统一。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我国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依法治国,推进了我国的法治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法治化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深化了法治理念,推进了我国立法、执法与守法工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指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民主政治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立法、执法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和任务,全面规划和部署了我国的法治化建设。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促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和民主政治建设,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第二,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正义,有助于解决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有助于我国社会建设的规范化进行,排除人治因素带来的弊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法律支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法律规范。

(三)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与社会现代化同步进行。第二,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平等、公正的法治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法治支撑,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法治规范。第三,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德育的教化作用与法律的约束作用相统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文化氛围和德育感化环境。第四,要按照中国的现实情况推进法治化,不能照搬西方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的法治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与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方略,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程

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建党初期,党就把加强组织性与纪律性建设放在重要位置。1922年7月,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党的运动必须深入群众,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训练。1925年1月、1925年10月、1926年7月,党相继制定了组织问题、宣传问题决议案,指导党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建设,促进了党自身力量的壮大。

随着党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更加重视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要求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积极性和纪律性,开展严格的自我批评,团结、教育、领导群众。1932年2月12日,《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组织报告》,提出了加强党员的政治水平,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认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党的政治修养对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党的组织建设与党深入进行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延安时期,党更加重视自身的思想建设。陕甘宁根据地先后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延安大学等院校,切实加强对党的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延安时期进行的思想建设运动,改进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了广大党员的马列主义水平。

建国以来,党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1956年,党的八大着重讨论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充分认识到党的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进入新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员以及党员干部要与党组织保持思想上、组织上的一致性,党员以及党员干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提出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10]四大整党任务,贯彻执行全面整党的方案。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从严治党”的要求,对党员腐败问题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对广大党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整治党内腐败问题,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性,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治党方针,并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对党的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指出了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要严肃党的纪律,对党员干部实行严格管理、严格监督。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基层的党建工作。2007年,党的十七大通过了中纪委做的《坚持惩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性。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坚持从严治党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内民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把从严治党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全面从严治党是促进党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方针,有助于整治党内腐败问题,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二)全面从严治党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党要管党,强化党风建设,增强从严治党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第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建设,加强党性教育,强化党员的党性修养。同时,要规范党建制度,增强党员的制度性约束机制,加强制度建党。第二,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定期举行党内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的政治修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党内政治原则,加强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第三,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与组织纪律性。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措施。新时期党员干部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党建工作成为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

1.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实现执政为民,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我国改革进程的稳步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促进依法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全体党员干部都必须增强危机感与责任感,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强化治党责任。

2.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组织、纪律和思想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有助于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立法与执法工作,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整体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关联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我国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证,也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有助于把我国的社会建设规范到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第四,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力量,促进我国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实现。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方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贯通的整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实现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第一,要从整体上把握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的小康社会。第二,要把握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三,要在坚持认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立法与执法工作,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第四,要深刻认识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党的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的,直面我国的发展问题,着力突破我国的发展瓶颈,从小康社会建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战略部署。我们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以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法治带动政治文明建设,以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

[2][3][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52、83、335.

[4][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4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8、24.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7、24、26.

[8][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2、3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24.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7)01-0010-05

2016-06-18

孙 帅(1986-),女,山东淄博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13XKS02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支持计划《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为例》(18910013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