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女性文化:构成要素与实现路径

2017-01-25乔蕤琳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化

乔蕤琳

(哈尔滨医科大学 宣传统战部,哈尔滨 150080)

随着女性在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人们对于女性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其身心因素,而是考量其社会性别,即当代女性的文化诉求和价值取向,形成一种新型女性文化。基于这样的理论视野,应着重分析新型女性文化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从批判和建构两个层面考量新型女性文化的实现路径。

一、新型女性文化的内涵

新型女性文化和传统女性主义的相通之处在于它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但平等并不是对平等化的追求,也不应该被误读为在各个领域对男性的全面替代。毋宁说,新型女性文化承认两性在身心、分工、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观点,新型女性文化强调时间选择的自由、职业选择的自由和责任的合理归属等三个层面,这也让新型女性文化区别于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

作为新型女性文化的载体,新型女性与旧式女性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时间上的自我满足,即时间上的自由支配。人的行为在时间之中展开,人的本质也是在时间的绵延中不断地自我生成。对于女性来说,无论是独身状态还是处于婚姻之中,都有自己的现实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缺失性的,也包括成长性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情感需要;成长性需要则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社会本性的集中体现,即使得到满足,新的需要依然源源不断地产生。对于新女性来说,后者的满足更为重要。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女性的成长性需要被凸显出来,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分工,家庭关系与社会分工之间出现了一种紧张关系,女性的时间也渐渐被分割,生活开始碎片化,带来了心理、情感、工作、家庭以及两性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随着上述问题的深入,时间上的自我满足感渐渐消失,带来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因为时间上的自我满足是自由支配自我的一个前提。因此,对于新型女性来说,她们的期待、追求甚至现实困扰都和时间上的自我满足感密切相关。

传统女性主义和新型女性文化都把自由和解放作为主题,但新型女性的诉求更为具体,她们不仅追求时间上的自由支配,也寻求一份自由选择的职业。新型女性承认性别因素对职业分工的影响,但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她们不再仅仅按照身份、性别、职业的薪酬水平等因素去择业,更多的情况是,新型女性会考量工作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成长性需要,工作类型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同时,新型女性并不会把某一种单位共同体或社会组织作为自己的终身寓所,她们往往会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胜任力(competence),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的变化对所从事的职业做出较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调整其职业规划和工作目标。实际上,自由选择职业是获得时间上自由支配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

时间上的自我满足和自由选择的职业观是新型女性文化对权利的界定,但与此同时,新型女性也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内在关联。旧式女性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异化是新型女性文化反思的主要内容。和她们不同,新型女性对于责任有新的界定,而不再以家庭和男性为中心。新精神分析学派专家弗洛姆认为,人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凭文化的浸染;他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能力而且具有特殊结构,当它本身产生适应的时候,是以特殊和确定的方式对外界反应[1]。新型女性追求时间上的自我满足和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支配,与此同时也在更多的领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传统女性相比,她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女儿、妻子、母亲等传统意义上的角色,而且也包括团队管理者、项目开发者、权益倡导者等新的社会角色。这种变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型女性拓展了其活动领域和社会影响,正如密尔所说:“从正当性上说,在仅涉及他自己的那部分行为上,他的独立性是绝对的。对于他自己,对于他的身体和心智,个人是最高主权者”[2]。另一方面,新型女性需要为更多的事情担负责任,承受这些责任所带来的压力和评判。

二、新型女性文化的构成要素

新型女性文化倡导两性之间在分工、责任和权利等方面的实质性平等,这种实质性平等必须考虑女性的独特之处,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分工和均等给付。新型女性文化的构成要素从叙事方式、交往模式、激发制度、心理机制四个方面都包括这种实质平等原则。

(一)中立文化的语言体系

新型女性文化受到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影响,主张通过一种“模式转换”实现女性在权力话语中的平等。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关注女性在历史文献和话语档案中所处的地位。

福柯、拉肯和伊利格瑞等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释了话语对社会实在的建构过程。根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相关理论,女性获得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女性在各类历史档案中寻求自我认知的过程。女性认知自我所依凭的真理标准决定着女性对自身的管理,这样一种自我管理实际上是对男性话语权力的遵从。由此,女性对自身权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时代背景话语体系的影响。拉肯则强调女性的“欲望”与语言相联。语言拥有一种力量,它虽然被使用者所创造,但是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者。拉肯认为,语言的发生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由想象阶段和象征秩序阶段构成。“在第一阶段中,儿童与母体相连,无区别、空缺或意识,只有身份和存在。第二阶段中,儿童与母体分离,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入了父权秩序,从而在下意识中形成对母体欲望的压制和基本的压抑。”[3]124根据拉肯的观点,就两性关系而言,对母体欲望的压抑是行动的动机所在,寻求压抑本能的释放则是两性关系话语的内在机制。露西·伊利格瑞强调女性语言较之男性语言更富有多样性,这是由于女性的认知模式所决定的,因为女性并不是全然理性的动物,更多的时候,她们的认知并不追求逻辑,而是充满了想象,因此她们的叙述总会充满隐喻、象征等因素。“她”从各个方向出发,使“他”无法辨别任何意义的连贯性。在另一方面,如果被迫使用男性的语言,女性总会失去自我,使她的经历变得支离破碎[3]122。

由此,新型的语言体系是新型女性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它应该充分考量两性之间的叙事差异,进而形成一种“中立文化语言体系”。第一,中立的语言体系并不是对一切事物都持价值无涉的态度,在评述或文献的写作过程中,一些基于人类普遍价值和共通情感的原则必须遵守,比如对生命的怜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以及对他人权利的考量,等等。第二,中立的语言体系并不倡导两性运用同一性的普遍语用规则,而是基于尊重的态度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这种平等并不是一种预设,而是在两性交往过程之中形成的。

(二)平等的两性交往模式

若要考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去研究交往的社会情境,而社会则是由家庭所构成的,因此在研究两性交往模式的时候必须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探究。

第一,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爱情是男女两性结合的唯一动因。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论述了爱的哲学,强调两性之间的情感因素而非功利因素才是构成家庭的纽带,由此爱情婚姻的功能不仅仅是继续维系夫妻双方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将一种平等的家庭观念扩展至社会化的过程之中,形成社会性别方面的平等。第二,在社会层次上,两性应成为为完成共同的事业理想而形成的团队伙伴关系。从社会分工来看,两性之间的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伙伴关系,等等,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是这三层关系的基本构成原则。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提出的原则适用于两性之间的平等交往模式。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却也导致了交往的异化,与利相关的交往模式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待和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就人本身的发展而言,合理和平等的交往与理解具有更为重要的人本学价值[4]。哈贝马斯所倡导的平等交往,必须以话语的自由交流为基础,话题的选择、话轮的转换都要保持合理的分派。

(三)激发两性内在潜能的制度

一是教育公平。“激发”,在教育过程中对女性的行为塑造、心理发展以及自我认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激发”是对女性在自身潜力、品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激活,它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个性风格和能力倾向而因材施教。这有利于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和发展,尤其对于今后的就业选择会产生一个合理的构念。二是参政公平。参政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后果,这不仅仅是保证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来看,参政公平是保护女性的升职权,在社会分工过程中被公平对待。三是社会福利偏向。从广义上看,随着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社会福利政策应全面考虑女性的发展问题,包括健康、升学、就业等方面;从狭义上看,无论是就业女性还是非就业女性都应该有效评估她们的需要和困境,从家庭和社区层面提供一套完善的微观支持系统。

(四)生成全面性格的心理机制

1.性人格。弗洛伊德提出,性人格这一概念是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与认同,随着个体的成长,男女两性会逐渐呈现出一种中性化的身心特征。这些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被不断地强化。卢宾认为,男女两性的社会评价与社会认同往往是在分工之中形成的,女性的社会分工往往和“辅助”“家庭”“服从”等相关,因此很多时候都是女性独自承担养育子女的工作,但实际上这是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卢宾强调,如果两性都能够合理地承担抚育子女的工作,那么结果会大大不同。男性价值就不会被过高评价;同性恋就不会被社会排斥,进而建立完善的、平等的性人格[5]。

2.社会性格。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提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它不同于一个社会中不同成员所具有的个体性格。”[6]社会性格形成的作用机制在于社会潜意识,它现实或潜在地存在于文化传统之中,是一种基于承袭的习得,每个社会成员身上都能够体现出这种社会性格,它具有双向度功能——社会秩序的普遍化以及个性的均质化。

三、 实现路径:批判与建构

若要实现新型女性文化的基本主张,我们可以从批判和建构两个层面来考量。从批判的层面来看,新型女性文化的实现需要从文学批评和媒介宣传的“去工具化”两个向度入手;从建构的层面来看,则需要从宏观的制度建立和基层的女性组织培育两个方面实施。

(一)批判的层面

1.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海伦娜·西索、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和露西·依利加瑞等女性主义文学家借助了弗洛伊德、拉肯、德里德等人的理论,着重从下意识、人类语言的使用去概括女性写作的特征。这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里程碑:此前女性主义者将目光集中于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主体性,这依然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反思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从叙事模式、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女性的社会性别是如何通过语言被刻画出来的,跳出了主客二元对立的窠臼。具体来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焦点集中在通过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理性主义的批判去揭示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和实质。

2.媒体宣传中的“去工具化”。现代媒体视野中的女性往往被标签化,以事业型与家庭型女性两种极端的形象出现。对于事业型女性来说,尽管她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分工,但却成为工作的附属品,爱和归属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家庭型女性则全心全意相夫教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满足。这两种异化的女性形象都是女性“工具化”的表现,即女性的价值在于她们的“有用性”和“为他性”,而不是其审美属性和自为性。针对这样一种女性形象的工具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建议是:转变各种有悖于新型女性要素的风俗、理念和制度等沉疴,从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让人们对女性的社会性别有一个新的认识,建立新时代女性自己的文化,属人的文化。

(二)建构的层面

1.制度的建立。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的建立原则应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转变和女性自我认同的获得而不断完善,以保障女性的需要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价值能够获得应用的体现。从女性需要的满足来看,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缺失性需要应该得到社会政策层面的保护和关爱,以消除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特殊性而可能导致的发展障碍。从女性自我实现的需要来看,女性若要真正实现其价值,应该进一步健全升学就业制度,保障女性能够获得公平参与社会分工的机会。此外,执法部门和行政人事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为实现女性非日常生活价值主体性提供法律的保护,具体来说,这就意味着女性文化的基本诉求可以获得有效的发声渠道。

2.女性社会组织的培育。从微观层面来看,女性社会组织的培育有利于新型女性文化的普及。对于女性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建立满足女性基本需要的服务计划,而是发展出一套能够让女性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长效机制,女性社会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这种长效机制的探索,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满足自己需要的真正主体,逐渐形成“助人自助”的理念。女性社会组织不仅应该包括女性权益维护、女性诉求表达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存在能够让女性团体意识到自身在社会分工、经济发展、家庭维系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新型女性文化的研究与倡导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型女性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内涵界定来看,新型女性文化让学界重新思考女性的社会分工、社会角色以及社会价值,新型女性文化的四个构成要素则让学界开始关注两性对话时的话语体系,女性自身的人格建设等重要议题。从现实意义来看,新型女性文化的倡导则在社会层面强调一种合理秩序的建构,这种秩序能够保障社会环境的安全和社会关系的友善,让女性获得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她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实现其价值。

[1] [美]弗洛姆.追求自我[M].苏娜,安定,译.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26.

[2] [英]密尔.论自由[M].李宏图,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

[3] 刘涓.“从边缘走向中心”:美、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M]//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容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07.

[5] 柏棣.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M]//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8.

[6] [美]埃里西·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76.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