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

2017-01-25胡菊华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性政治生态

胡菊华,许 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25)

当今世界,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体产生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今中西的多元文化在相互作用和矛盾冲突中演化生成的文化生态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场域。确切地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生态整体构成中的一种现实文化形态。因此,可以从两个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界定:在宏观层面即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状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生态建构为一种主客关系;在微观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视为一个文化系统,对其进行生态考察和培育,这是以本体论来立论的。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既有文化生态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性,积极发挥其文化选择和导向功能,主导生成积极健康、和谐共生的社会文化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特性分析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等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构成既要顺应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也要彰显自身的特性的关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包括政治性和文化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生态性和人本性等。

(一) 政治性与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实践形式。就其根本意义而言,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母体,思想政治教育生发于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系统之中,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区别于其他文化实践活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符合本阶级利益和统治需要的政治取向来选取文化资源、规导育人规格的,这也体现出了其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属性规定。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文化性和政治性,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走向和实际成效。如若过分高扬政治性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文化的涵养和支撑,蜕变为枯燥、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难以令人认同并接受,“文化化人”沦为空谈。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真实而生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淡化甚至否定政治性的偏向,试图以人文性取代政治性,强调 “技术化”“价值中立化”或“价值无涉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导向功能的削弱和社会成员对政治的疏离,从而为普世价值、无政府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契机。因此,关于政治性和文化性关系的理性反思与时代重构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逻辑起点。

1.文化性涵养并彰显政治性。“从广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属文化教育范畴,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教育,而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表明文化性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文化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为根基、理性的文化自觉和对自身文化生态势位的准确研判,既不能脱离文化母体,也不能凌驾于文化,这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理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指其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2]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内蕴于文化性之中得以涵养,但又超越于文化性。事实证明,脱离文化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陷入生态危机之中,其政治性也无从展现。

2.政治性引导并规约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文化性受其引导和规约。如果说对文化性的发掘和确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属性的理性回归,那么对其政治性的自觉坚守则是保证正确方向和独立地位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性,“中性化”“边缘化”“市场化”“迎合化”等错误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弱化;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确政治导向的难度。无论是文化资源的选取,还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都要以政治性来规约,要体现鲜明的政治化人意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育人的良好文化生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政治性和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特性,两者的地位并不等同,但彼此作用、辩证统一:只有坚持政治性,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才能提升,政治性才能有效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从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低效的现实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的人受工具理性思维支配,一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物化价值,而忽略其对人成长发展的精神意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受到种种主客观限制,也没有将其内在的价值理性彰显出来。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加以辩证分析。价值理性突出强调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以纯正的动机和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意愿。但工具理性则强调行动者要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发挥功利的动机对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作用,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人们只需借助理性达到预期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即可。从理论的应然层面分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和范围,不能互相取代,同时又互为存在的基础与条件。然而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常常处于疏离、割裂甚至对立的状态,对工具理性的片面强调和追求,导致价值理性日益被边缘化,失去价值意义的引领,“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严重失衡,人的发展走向单面乃至畸形。

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动员和鼓舞作用,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作用被强化放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积极、主动转型,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的理性反思。一方面在理论宣传和教育中,过于理想化的教育因脱离社会现实而难以令社会公众认同,其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另一方面,在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成为民众观念和行为的精神主宰,价值理性被贬低甚至被等同为“有用”“好处”等现世利益,摒弃理想、拒绝崇高成为信条。思想政治教育因不能给人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被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教化工具。对政治和经济的绝对推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割裂开来,使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尴尬境地。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的思考,首先需要人们转变思维,回归教育母体本身来探求它的真正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也就存在于它本身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但并不是要将其驯化成为活生生的工具,而是要强调其人的精神世界指向,尊重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发掘并提升人的内在价值,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如此才能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最真实的体现。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偏向的批判和纠正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工具理性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限抬高和扩大价值理性,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去政治化”“无意识形态化”,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教育,这势必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国际背景下,这无疑会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大好契机”。认真审视历史和现实,重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三)生态性与人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何以成立?这需要以生态学的思维来解读。首先,从广义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及整个自然界的,其生成与发展均是人类的自主精神活动,与社会、自然密不可分,人类社会的变迁、大自然的演化都会影响并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是思想、情感、信息等的传递和交流,彼此相互作用、相互生成,是以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的动态调适来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发展变化的。其生态性具体表现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系统的诸多要素与外系统的诸多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平衡、共生和可调控。因此,生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蕴特性。从生态学意义上,将其表达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更能彰显其生态性。

人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智、育人情操的事业。”[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的最高价值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努力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期待,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并以此来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二,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构成的主体要素。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现实承载者,彼此建构的是一种文化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共生,受教育者从教育者那里获取的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应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展现。而受教育者也是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积累来回应的,彼此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其三,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实践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以人为本”落在实处,实现由传统的“政治型”向“人本型”的转变, 实现由书本、文本向人本的回归。要在实践中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优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真正融入其中,使人能够从中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人文关怀和激励,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此,才能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生命基点,也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

总之,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构成的主体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生态场域中要展现其现实的生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要以整体关联、动态平衡、互动共生的生态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生态性和人本性的共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策略

基于当今世界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客观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既要树立世界眼光,更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握中国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既要秉持系统、开放的理念,也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策略。

(一)主流文化一元主导

所谓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身的主流文化,如在我国封建社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一直到清朝末年,历代帝王都极力推崇儒学,儒家文化由一种伦理文化演化成为主流的政治文化,为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主流文化应当是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能够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在社会文化生态的优化中能够发挥整合和引领作用的文化形态。

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中由“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客观演变与主观构造的现实统一。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植根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广泛吸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形态。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反映,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政治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布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实践层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是至关重要的。

1.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完成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先进的文化意识。毛泽东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4]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次积极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认清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呈现出多形态、多层次、多样化的新特点。“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指导,才能把这种多样化的文化格局统一到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上来,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特色。”[5]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几代领导人都旗帜鲜明地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6]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生命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时代使命。

2.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其思想文化修养,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主体。张岱年强调:“从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意义上,文化是文,还不是文化。只有考虑到这些成果同时还意味着对人自身的改造,才是文化。”[7]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归根结底要由具有良好思想文化素质的人来实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自我主体意识,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风行,价值混乱、信仰迷失、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等诸多现实问题也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道德生态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具备良好思想文化素质的人是主流文化的践行者和建设者,能够积极推进社会文化生态的优化。所以,要找准人的问题,分析其成因,通过教育引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润物无声地影响人、改变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重在为文化建设提供正确导向,重在引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文化结构单一固化。改革开放近40年来,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持续、广泛而剧烈的变迁,从一元文化逐步形成多样、多元的文化格局,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一段时期内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社会思潮的传播在思想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主流文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自身的社会文化选择、融合、渗透和创新的能力,保障我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演变和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多元文化互动共生

从人类文化的传播交往史看,不同文化形态间相互一致的方面是实现彼此融合的天然基础,有其重要意义。而彼此间不同方面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则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复调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要增强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凝聚力和认同度,要协调处理好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态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等的多重复杂的关系,培育健康有序、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滋养,需要大力倡导“和而不同”的原则。

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加,和能产生新的事物;“同”指相同性质的事物相加,同则产生不了新的事物 。这启示我们,世间万物只有“以他平他”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才能生成和谐统一的平衡生态,也才会繁荣,而“以同裨同”、单一雷同必然造成秕稗的疯长和万物的凋敝,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孔子将其引申到道德领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的要义在于要承认“有同”,在“不同”的基础上“融合”,并最终达成“和谐”,这样事物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如果一味追求“同”,则会走向衰败。马克思认为,精神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它不应只有一种存在形式。“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9]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历史环境的差异,人类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共时态上的多样性。对此,我国学者汤一介先生主张要在“和而不同原则”下展开不同文化的对话,提倡在相互的沟通、理解和对话中,既能尊重各自的独特价值,又能彼此包容融合,探寻到不同文化的“交汇点”,以达成共识,实现共生共荣,即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正在不断推进。“我们的地球,在当代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和媒介手段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各个文化的共同体。”[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也迎来了文化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机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走向活跃的现实表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不同文化既有基于同质的相互融合,也有在矛盾和冲突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呈现出主流的与非主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先进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高雅的与低俗的多元文化形态相互交织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要顺应这种文化发展态势,在引导人们增强对主流文化认同的同时,必须站在求同存异立场上,看到不同文化各自特有、互补相成的一面,包容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在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扩大价值共识,促进彼此互动、交融共生,多元融于一体,一体包含多样,如此才能保持文化生态的生机与活力。“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对其他文化系统持基本的宽容和欣赏态度,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11]以尽可能多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来涵养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3.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5] 刘景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OL].(2010-05-27).http://www.qstheory.cn/wh/whtzggyfz/201005/t20100527_31291.htm.

[6]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159.

[7]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10]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

[11] 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1).

猜你喜欢

政治性政治生态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