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乡土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

2017-01-25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刘三姐山歌壮族

张 计

(广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我国乡土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各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独特的音乐文化,其中包含古老的音乐、舞蹈及演唱形式。这些民间音乐舞蹈,无不传颂着感天动地的故事,无不凝聚着各民族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

在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音乐传承人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民间音乐与歌舞的魅力,特别是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古老音乐、舞蹈极具感染力,如花朵般绽放在广西这块山美、水美的大花园之中,争妍斗艳。如何将这些瑰丽的民间艺术引入中学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本文尝试着把采风获得的乡土音乐引进了广西当地中学音乐课堂,引进了广西当地的中学校园以改革音乐教育,创新音乐课堂。

一、让采风融入音乐教学

通过与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在向他们学习民间音乐时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民间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走进壮族人民的生活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口在我国是最多的,当地人从小就开始学唱山歌,父亲母亲教儿女们唱山歌,家家户户都有自家的山歌,形成了一种“幼儿学歌,年轻人唱歌,年老者教歌”的代代相传的习俗。当地壮族的山歌最开始是口头传播,后来采用歌会传播,面对面地予以反馈。当地人从孩提时代开始,不论做任何农活都能听到对唱,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后代也都学会了唱山歌,而且唱得很动听,就连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乔迁起屋、婴儿满月等都有形式多样的对歌场面,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把他们喜欢的山歌扩展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交流形式,壮族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以歌代言的显著特点,在任何场合都习惯用歌声来表达,甚至连吵架也是用对唱来替代。“上山砍柴摆歌台,下地种田歌喉开,逢年过节歌满怀,婚丧嫁娶歌成排,青年男女歌兴来,幸福山歌满山寨。”[1]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民歌就像一朵朵艳丽的花朵开在祖国的南疆,独具特色,时时吸引着民众,处处感染着民众,使广大人民感受到了广西民歌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口弦调,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打开嗓喉就能唱,而且朗朗上口。“蛇见硫磺身就软,蜈蚣见鸡脚就僵,想捕乌龟拉大网,想捉虎豹用猎枪。”[2]歌词既总结了当地人民与毒蛇野兽搏斗的经验,也让当地山歌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文字,起到了记录传播的功效。不论在哪里,山歌就是他们习惯了的说话方式,在当地民俗中,山歌扮演着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的角色。壮族的山歌到处都在与风俗相融,与生活相交,为今生而唱,为将来而唱,壮族山歌传承至今,已转化为一种文化遗产,成为一种人人离不开的娱乐文化。 广西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瑰丽多姿,如,广西的瓦鼓音乐就有丰厚的民俗特色,广西桂西北白裤瑶铜鼓舞、侗族著名的歌舞“多嘎多耶”、苗族的鲜花调、桂林渔鼓等民间艺术均有着千年的传承历史,只要走进去就能感受到当地乡土音乐的博大精深、根深叶茂,这是任何流行音乐不可代替的。

广西壮族山歌有其独特的风格,曲调悠长雅致,歌词蕴含着对美好生活、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直白、热烈、率真”,具有很高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壮族人民情感、勤劳、勇敢的美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面对新时代以来外国文化的冲击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与壮族山歌文化的碰撞,青年一代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地中学音乐课堂中提问:“刘三姐”对山歌、壮族三月三对歌节,苗族高腔长调、猴儿舞、接龙舞、狮子灯等民间艺术时,竟然一个同学都答不上。正如谢家幸老师所说:“有多少当代学生会唱能唱喜欢唱自己家乡的民歌?”音乐山歌自古以来都被各民族看作是自己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民歌所包含的感情和精气神,都被看作是本民族的血脉。面对我的学生,他们竟然不了解家乡的音乐,不会唱自己民族的民歌,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愧。音乐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不去传承,没有理由不把这些民族音乐引进音乐课堂。

二、让民间音乐故事融入音乐教学

每个民族的乡土音乐在音调、节奏、旋律、调式、调性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都流传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如何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兴趣是关键,要想把学生引领到乡土音乐的传承之中,把流传下来的音乐故事和音乐旋律融为一体引进课堂是极为必要的,使学生了解乡土音乐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于是尝试把采风获得的民间故事引入到音乐课堂,例如把本地流传的蚂拐节故事与蚂拐山歌融入一体引进音乐课堂时,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蚂拐山歌是广西红水河流域东兰、南丹一带的壮族人民独具特色的铜鼓音乐,与当地的农民期盼丰收的农事民俗息息相关。当地的壮族人民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有铜鼓,男女老少都会唱铜鼓山歌,“唱蚂拐,唱蚂拐,走村又走坡,进村人长寿,进家喜事多”。这是当地每年正月过蚂拐节必须又唱又舞的山歌。

相传远古时,有个名叫东林的孝子,为他母亲守孝时,屋外有群蚂拐鼓噪不止,东林一怒之下,用开水将蚂拐全部烫死,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蚂拐鼓噪,于是连年大旱,农民的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就去问创始祖布洛托。布洛托告诫人们:“蚂拐是天上雷王的儿子,在人间以蛙声为号传降雨水。如今蚂拐已死,得罪了雷王,故受大旱惩罚,要除此灾难,需找出蚂拐尸体,击鼓告丧,殓棺守孝,举行丧葬大礼。”人们依照布洛托之言行事,果然天降大雨,人们得救。从此便有了每年正月过蚂拐节唱蚂拐歌的习俗[3]。家家户户,村村寨寨每年正月击鼓、唱歌、起舞、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丰收吉祥的到来。笔者在音乐课堂中曾播放当地壮族人民过蚂拐节的音乐影视录像,当笔者用壮族语言演唱蚂拐山歌时,大家兴趣盎然地跟着哼唱起来,并要求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最后全班同学站起来放声合唱,同学们表示,自己是壮族的后代,没有理由不唱好家乡的歌。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也情不自禁地升华了。从跟着老师哼唱到全体同学站起来放声合唱,热情极高,通过向同学们介绍广西苗族、侗族、瑶族的乡土音乐文化背景和起源,以及流传至今的故事,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在乡土音乐的陶冶中获得的快乐。

把这些传奇而美丽的音乐故事、古老而优美的旋律引进音乐课堂能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传承意识,能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传承积极性,能活跃音乐课堂、创新音乐教育。正如舒曼所说,要认真细听,很多山歌都是最动听的旋律。山歌可以开阔视野,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音乐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乡土音乐的魅力,深切认识到不懂本土音乐就不懂本民族的母语,以审美触动审美,用体验触动感受。“乡土音乐是一个民族的心声,生活是乡土音乐的源泉,是民族音乐创作的灵魂。”[4]有了这强大的传承精神的支撑,学生们对乡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利用周末、假期到自己家乡,向传承长者学习乡土音乐,收集民间音乐、原生态古曲、民间器乐,利用互联网向全国传递本民族的古老音乐,去展示天籁淳朴的音乐美感。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只要有机会,就应把广西乡土音乐融入教学中,渗透到音乐活动中。

三、让《刘三姐》山歌萦绕校园上空

提起“刘三姐”广西人民无不引以为骄傲,因为她是广西人民心中的歌神、歌仙。1960年歌舞剧《刘三姐》在广西上演,震撼了广西人民,而且连续在北京及全国巡演,在全国观众中造成了轰动效应,拍成电影《刘三姐》后更是风靡了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等,随后的几年中,在全国掀起了“刘三姐”潮,由此《刘三姐》成为了国际文化品牌。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没有理由不把她引进本民族的音乐课堂,没有理由不把她传播到中学校园的上空。如何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传承《刘三姐》山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解读《刘三姐》主题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原本是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歌。原词是:“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红河水,哪怕滩险弯又多。”后来歌舞剧《刘三姐》编导之一江波老师把“红河水”改为“春江水”,这是桂林漓江的原形。笔者在这首主题歌的发源地——桂林漓江采风时,就听到了原汁原味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触摸到了这块甲天下的热土中的原生态山歌的细胞,亲吻到了那富有生命力的山歌源头。广西山歌歌后“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老师曾多次亲临壮族中学,给孩子们演唱电影《刘三姐》的山歌,让学生近距离聆听了原汁原味的《刘三姐》那美妙的山歌旋律,不少学生向黄老师提出了:刘三姐的原形是广西哪里人?《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发源地在广西哪里?怎样把握《刘三姐》山歌的调值、调性等充满好奇的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当地学生对《刘三姐》山歌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刘三姐》山歌

电影《刘三姐》有数十首插曲,是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雷振邦两位前辈创作的,他们长期在广西壮族地区采风考察,观赏山水美景,研究学习当地民间流传的山歌。乔羽整理了在影片中数十首歌词,首首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隽永秀美;雷振邦创作了一首首与歌词、人物、身份、情感十分贴切的富于地方色彩的优美旋律。在老师的赏析引领下,同学们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些优美旋律的“神、韵、气、声、字、姿”的六字精髓,并感悟到了《刘三姐》山歌的“赋”“比”“兴”刚劲深刻、形神兼备和意境深远的魅力。如,《众人天》的歌词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揭露了地主老财莫老爷的剥削本质。这就是“赋”的力量和魅力,又如《想妹一天又一天》的歌词里,词曲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把阿牛深深相恋的心理状态表露得淋漓尽致,这是“比”的魅力。亦如《刀砍杉树不死根》的歌词里渲染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兴”的魅力。总而言之,《刘三姐》山歌很善于用“赋比兴”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赋比兴”三法并用,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兴”在这里是破题,“比”用作理题,“赋”用作点题,具有“兴隐,比显,赋直”之功力,形象及寓意及思想都非常的生动和深刻。对披露万事万物的本质,揭示歌词内涵显得功效非常的奇特。在《刘三姐》的山歌里,夸张浪漫,情感强烈也是一大特色。例如:《你歌哪有我歌多》在这段歌词中,曲作者把“多”字的内涵描写得很具体很形象,抒发了作曲者的天不怕、地不怕壮志与豪情。《刘三姐》中的词作者运用了一种非常的浪漫手法,抓住事物的本质予以夸张,把细节给以扩展,把没有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事物,把万事万物的情态更明确地表现出来,构成了又明晰又深刻的艺术境界,抒发了极为激烈的情感,呈现出了深刻的本质特点。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对《刘三姐》数十首山歌内涵与情感的交织欣赏,同学们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如《藤缠树》“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5]内容上是刘三姐对阿牛哥爱情的表白,旋律上采用的是二拍慢板。既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气氛,又营造了一种抒情的意境,歌词和旋律完美结合。又如《采茶歌》:“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来茶满园。”歌词质朴,朗朗上口,像一幅幅图画展现在眼前,旋律采用四二拍,四三拍,节奏变化多样,完全符合姑娘们采茶轻快而又有序的动作。同学不仅掌握这些经典曲目的演唱技巧,还深深感受到了《刘三姐》 “人美、景美、歌美”三美结合的艺术魅力,回味无穷。

(三)演唱《刘三姐》山歌

笔者以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为载体,把教与学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一是让学生课前收集《刘三姐》山歌的相关资料,二是引领学生进行山歌演唱体验,在视频中模仿,在旋律中聆听,将学生带入幽雅婉转的、如梦似幻的广西漓江、阳朔的山水风光,点燃了学生的民族激情。在校园举办了《刘三姐》山歌对唱比赛、《刘三姐》音乐合唱比赛、《刘三姐》歌舞表演比赛,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高涨了,演唱技能丰厚了。把《刘三姐》山歌引进音乐课堂,不仅创新了中学音乐课堂,也改革了中学音乐教育,《刘三姐》的旋律不仅飘在了中学校园的上空,也印在了同学们心中,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同学们深深爱上了这委婉舒缓而又荡气回肠的乡土音乐。

由此可见,在广西这块山水甲天下的热土上,一首瓦鼓民歌,一个刘三姐,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承载着广西人民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她带给人民的是一份瑰丽、一份温暖、一份追忆。乡土音乐是一个民族的心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才是经典的。”传承乡土音乐,创新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1] 韦桂喜.试论电影《刘三姐》民歌演唱 “六字精髓”[J].作家杂志,2012,(1):195.

[2] 马艳,高卫华.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探析[C]//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301.

[3] 高敏.广西瓦鼓与民俗[J].中国音乐,2008,(3):86.

[4] 覃慧宁.行走歌唱与生活广西宜州歌俗调查[J].广西民族师院学报,2011,(4):124.

[5] 胡佳昕.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J].电影文学,2011,(2):130.

猜你喜欢

刘三姐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山歌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三百山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