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决胜的信心和切实的行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01-25李娟
李 娟
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历史任务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美好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战略安排,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目标是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这个目标,继往开来,努力奋斗。现在,距离2020年只有3年时间,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改革开放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完美收官,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辉煌起步,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的重大历史责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总体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要达到“小康”的发展水平,更要达到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发展的状态。全面小康,要求覆盖全领域、全人口、全区域。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达到的小康。因此,我们必须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
(一)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强化基础体系支撑,发挥人力资本作用,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制造业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区域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二)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也体现了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造成影响。因此首先要增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预防和管控,树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对来自于企业产能方面的风险,重点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对来自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通过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来减少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对来自于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我们要坚决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核心观念和思维。对来自于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的风险,我们要坚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 300多万人,这部分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且大部分是“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和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长的贫困群众。因此实现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应因地制定探索式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新增脱贫资金、新增脱贫项目和新增脱贫举措都应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提供金融支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能够从心里愿意脱贫,从想法上思考脱贫,从行动上实现脱贫。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打造扶贫公益品牌。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实施严格的评估考核,加强督查问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累积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强烈需要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必须要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短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经济发展从要素投入推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推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重新生活在蓝天、碧水、青山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历史任务,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的重大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要举全党全国之力,以决胜的信心和切实的行动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