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笔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及意义

2017-01-25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方位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乔 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九大报告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决胜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近100年,是中国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艰难探索的100年。中国共产党在近10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将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梳理

“小康社会”是一个有着历史内涵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其中提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指比较安定的生活。这一中国古代提出的社会理想,在新中国的改革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邓小平就此还提出小康社会的标准和建立的时间表,即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人均800美元,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即以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到1990年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1 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是在21世纪再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4 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顺利推进,不仅在1990年实现了温饱,而且在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在小康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第三步”战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三步”战略的实现提出了一个过渡性的目标。经过五年的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7.2%,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0万亿元, 6 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年均在1 300万左右,为实现十八大制定的“两个翻番”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在剩余的三年时间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方位,并赋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意义。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期,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时期?如何在这最后时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需要认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是指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起点上进一步要完善的目标,也就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方位。自2000年开始,中国开启了第三步战略,即在总体小康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在一系列战略机遇下,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1—2010年的1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4%,最高速度为11.4%,最低速度为7.5%,没有出现增长大起大落的现象。因此,进入21世纪后的前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好的一个时期。建立在这一良好增长的基础上,第三步战略启动阶段推进得比较顺利。

2002年,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全面建设”和“全面建成”虽一字之差,但表明的信心不同,“建设”着重于去做,“建成”不仅要去做,而且要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单单是要实现两个翻番,更重要的是“全面”,而且十八大对“全面”作了新的概括,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经济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政治上,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在文化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生态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目前,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3年时间,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特殊阶段,因此,也可以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方位。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特殊阶段或历史方位,具有一些新特征,也需要完成一些新任务。从特征来看,首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处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方面继承了自近代以来无数先烈前赴后继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遗志;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党性,确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奋斗,已到了最为接近成功的阶段,也就是要做最后的攻坚。其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也意味着我们将集中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特征决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一个特殊的阶段,具有历史方位的属性。从要完成的任务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也必须要解决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如果到2020年只是在总量和平均水平上完成了任务指标,而在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是实实在在的,是有水分的;还必须要获得人民的认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人民的标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民真正满意。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年,但决不能只从时间维度去理解,而应该从历史维度去理解,一定要从历史发展和历史逻辑中寻找其意义。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到历史的维度上进行考察,从中可以看到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完成的一个重要夙愿。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扛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人民幸福的新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独立自主的目标实现了,但人民幸福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还十分薄弱。尽管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但由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因此,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改革开放后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步地推向前进,不仅实现了温饱,还达到了小康,现在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其历史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便也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这样的信心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然而,在一个原本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尽管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挫折,但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品质就是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善于修正自己的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成功。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其党性和品质,不仅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也可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新证明。社会主义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一个全新制度,应该较资本主义有更大的活力。然而,社会主义建立的先天不足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甚至失败。为此,对社会主义这一全新制度具有的信心在不断下降。特别是1991年东欧巨变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急剧减弱,只有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并在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这种坚持和探索中,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成功,也获得了社会发展的进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可以就此宣布、只要能够结合自己的国情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是有生命力的。

猜你喜欢

方位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认方位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