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新闻观

2017-01-25王佳睿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佳睿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 电台新闻部,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元指导作用,是完善并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职责,坚守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阵地,肩负着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任,新闻工作与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意识形态”并不是由马克思原创的,其首先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于1801年前后,在《意识形态原理》中首次提出的。“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在法语(ideologie)中的原意是“观念学”。特拉西把意识形态与西方哲学中的经院哲学区分开来,认为意识形态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观念科学。出现的范畴更多地表达出的是批判态度,这批判中既有对具体意识形态的批判,如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有对意识形态本身的批评。在多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马克思把独立的理论、神学、宗教、道德等都纳入了意识形态的范畴。1845—1846年马克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是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了解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 首先,溯其根源,马克思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分离,因此理论、神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是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其次,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从属于特定的利益阶级,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产生并服务于其所处于的统治阶级。虽然统治阶级总是习惯用普遍性来美化自己的统治思想,但意识形态最终体现的仍然是阶级的利益。再次,从社会功能上看,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意识或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替现状辩护。因此,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不是在中性或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在否定消极意义上使用的。他曾说意识形态是“人们为自己造出的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1]。所以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应该是一种被扬弃的思想观念 ,要想摆脱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歪曲的束缚,就要脱离资产阶级,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事实上,马克思是通过对现实的革命批判来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真正根源。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列宁认为,社会现象是由物质和意识结合而成的,前者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则指的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2]。在这里,列宁为意识形态褪去了否定性色彩,明确地指出意识形态是“非经济的上层建筑”[3]。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由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抑或可以说列宁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个中性的思想体系。而且,列宁在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观点初步形成时期的著作《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理论。他认为,任何阶级都应该有属于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亦然。 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列宁是在暴力革命中确立起的政治领导权,而意大利的理论家葛兰西是在同意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并建立文化领导权理论。在1926年《关于南方问题的笔记》 中,葛兰西首次谈及领导权概念, 他认为一个社会集团建立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治领导权的要件之一。这是他在意识形态理论上最显著的贡献。葛兰西将领导权概念划分到上层建筑领域,颠覆了所有关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从而建构了文化霸权理论。在葛兰西看来,要想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获得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只有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对文化的垄断霸权,社会主义才有机会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同。列宁政治领导权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且都在社会作用上强调了它的阶级属性,但是,对意识形态本身性质的理解却趋向中性化,不再从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分析了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了思想教育工作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彻底看清资本主义本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成为彻底的“自为的阶级”。从1934年党在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到抗日战争期间,党始终强调“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4]。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使用的“生命线”一词,其实最早就是用来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毛泽东提出了很多思想政治原则和基本工作方法,他始终强调以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耐心地说服教育同必要的行政措施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和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发挥舆论宣传的效用,发挥榜样的示范性教育作用的工作方法,做好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即“两手抓”工作,为我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的奠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对于我们党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实践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我党思想教育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中国,农民人口占多数,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的思想没有被各种小资产阶级意识吞噬,依然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5]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抵御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扰的同时取得了最终胜利。在提升党的凝聚力,发挥党的战斗力和深入对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认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早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采取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极为重要的。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中国具有伟大的历史转折性。此次大会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强调要全面地把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并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文明是基础,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保障。“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6]。他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进一步强调:“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可以看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方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大路。从总体上说,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我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要保持高度重视,并指出这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因此,更要加强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党的根本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全面概括。面临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执政党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宗旨,解决自身建设中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以解决党员干部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为目的,集中一段时间深入开展“三讲”教育。“三讲”教育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是关于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深入,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独具中国特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这一时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均GDP已达到3 000~5 000美元,但社会处于危机高发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执政风险考验,全党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了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活动。2011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他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党员的群众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俯首为民,清醒认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其次,加深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认识,以国情定路线、定方针、定政策。最后,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这样才能把握、遵循和运用规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着重对科学党建的新思路进行探索研究,深刻剖析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客观事实,以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为基点,提出了与中国国情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执政实践,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作为理论基础,自2013年4月起,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实践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新的探索与发展,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举措。2016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这是十八大以来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专题教育之后,加强我党自身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是将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基层组织延伸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实践。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体现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是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和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度和决心。

因此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每一个时期的进步与发展都起到了助推和指导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闻观的一元导向作用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7]这明确了关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定位到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上,定位到决定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上,定位到决定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上。在新媒体颠覆传统媒体的媒体格局剧变的新时代,始终紧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根弦不放松是极为重要的。新闻工作就是要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要做到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我们要时刻把握好任何新闻都不能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这个目标,凡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报道,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对社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而凡违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如“假虚空”式的“高大全”,都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甚至会背负“千古骂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闻思想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遵循的根本,要时刻以社会主义的新闻观为工作的准则。首先,新闻应秉持客观、真实的新闻规律不松懈。马克思认为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在于新闻是客观发生过的事实的反映和叙述。客观性、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实事求是,毫不虚假地报道新闻事件的科学理论。在理论层面,就是理论的真实,是指要对客观发生的事实进行新闻报道,以及对新闻事件所做的评论或结论都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掺杂新闻工作者的个人情感。强调坚持新闻真实性,既体现了对新闻规律的尊重,也表现出对受众的责任,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新闻的操作层面,就是要遵从完整的真实,由于消息来自多方面的原因,真相没能通过一次新闻报道完全呈现出来,但是随着深入的挖掘,时间的推移,角度的改变以及方式的变换等,以弄清事实真相为最终目的,从而在整体上还原真相。同时,还要遵循历史的真实性,就是指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观点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以得知真相为最终目的,要将矛盾反复推敲论证,以得到客观真实的结果。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任何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可以说,统治阶级不仅为社会提供物质力量,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自己有利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力量,影响、掌控新闻媒体,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新闻和评论的传播使其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既是政府和政党实现政治统治目的的工具,也是人民表达诉求和情感的手段,是政府和群众的双通道,具有社会化的功能。西方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脱离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新闻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后,走大众化新闻路线,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寓于彼此之中,是相互依存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是长久以来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的,因此,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坚持“三贴近”的工作作风,设身到人民的真实生活中去反映人民的心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于群众,才能发挥出新闻作为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因此总地说来,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就是要改变尝试新思路,改进手段,创新方式,适应对象。虽然,当前的新闻媒体一直在不停地尝试改进中,但毕竟主流意识形态就在领导的活动中,讲话里,找到新闻宣传和人民群众接受的契合点是今后新闻宣传工作探讨的重点。希望可以在不断的探讨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观,不断完善中国的新闻舆论环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化”的路上砥砺前行。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3] 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97.

[4] 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48.

[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4.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67.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7-08-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