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2017-01-25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协调性时代发展

孙 晶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两个全面”体现了对发展的新理解、新要求,更加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正确地认识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科学地把握这一矛盾转化的具体内容与主要依据,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凸显人们对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推进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重大意义

(一)有机整体性社会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2]。而这种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首先有机体的各个要素从属于这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所缺少的要素与环节必须从社会中寻找出来;其次,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与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最后,要素与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推动有机整体向前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有机运动系统。因此,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源自社会的有机性。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根本属性与内在要求。有着自身结构的人群共同体是有机社会系统的主体,人类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类社会有机体具有生成性、协调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视为一个从区域性存在到世界性存在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几个阶段,他探索了社会有机体的发育机制,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为我们探索社会发展的原理与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并未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未来的社会发展,依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但“发展问题”是元问题,发展不等于单纯的“增进效率”的技术问题,而必须注意到发展是包含价值观的活动,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发展。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问题必须纳入“发展”的内容之中。所以,新发展理念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现实出发谈发展,既要注重对实然性经验总结与现实批判,又要注意应然性超越既得利益与发展桎梏。批判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范式,主要体现在它所表征的“整体论”“协调论”的价值立场。协调发展助推社会内部发展的整体性,整体性发展有利于社会各要素的协调融合。协调性发展与整体性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三)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趋势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离不开人的现实与体会,离不开人的需要,当现实触发人向“真”“善”“美”而生的意识时,历史的绵延效应触发了新时代的绽出。时代的变迁,需求的丰富与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不同领域的社会需要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诉求。“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一个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人通过扬弃自然的自在性与社会历史的自发性,使自然的发展与历史的演进对人类自身具有一种“善”的价值。“需要”的这一内在规定性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的性质以及趋势形成了顺应历史,表征民意的“变”与“不变”。一方面,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自我需要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复杂化。人民的需要以一种以事实为基础又超越现实的实现价值与达成目的的理性设计方式出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现实规律与规范,而又拓展了美好生活中物质文化的外延,同时,也提升它的内涵和质量。

(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性阶段,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拜金主义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物欲的满足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人在物质的遮蔽下逐渐走入精神迷失的樊篱。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正处于以物的依赖为主的阶段,其突出表现就是我国社会正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大众消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消费型社会是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社会模式,物的依赖与人的相对独立阶段以及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交织。一是全面性不够,二是惠及性不够。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以及强大的行政力控制下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羁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我国现阶段着重提出“美好生活”,足以体现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远见与魄力,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本然趋势,我国的发展正向基本实现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二、新时代推进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基本准则

(一)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

“和”注重发展的整体性,“谐”强调发展的协调性。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让渡部分私人利益,以利于资源社会共享,才可实现自由与平等共存的社会发展。必须贯彻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原则,协调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好市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社会生产、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所谓“人和”就是完成一切事情、战胜一切困难、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因此,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活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它的核心与最终目的是求得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一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不但表明我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追求,而且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奋进努力的方向,做到符合现代化强国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整个社会共同体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这表明新时代我党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发展,是有利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发展,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整体、协调、系统的发展。

(三)利益共享的调节机制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个体需要得到进一步承认与尊重;二是人需要上升为矛盾的主导方面,需要结构多元化发展;三是主要矛盾的供需指向发生转移;四是物质性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有所减缓,非物质性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凸显。以上这些特征均是导致发展不均衡与不协调的诱因。只有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决定了利益共享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践所遵循的基本准则。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产生认同感,使推进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利益分配,保证改革成果人人享有,促进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顺应推进社会整体性、协调性发展机制的必然要求,最终形成一个完备的利益共享机制。

(四)社会结构的系统优化

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有机统一结构。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种比较均衡的关联,使整个社会结构和谐有序,每个社会子系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主体之间张弛有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了系统优化的社会结构,而整体性与协调性发展的社会表明了这种张力关系一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表现为主体之间、各要素之间有序性的聚散离合。

要实现社会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就必须要科学地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最终达到社会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不合理造成社会张力扩大,最终把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性、协调性破坏;反之,社会结构合理,各要素距离相当,就会有效地避免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推进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社会结构的优化,就是处理格局、差序与关系的问题,就是优化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与冲突,使之成为大致统一的体系的过程与结果。社会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顺应与守则达成默契,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均衡体系。系统优化的社会结构是社会整体性与协调性发展的前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意义非凡。

三、新时代推进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根本路向

(一)格局:从利益失衡到利益均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分配失衡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由于利益分配失衡所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失衡。据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比率高达3.22,而直到2017年上半年,这一比率仅仅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次是地区之间收入失衡。根据《农村经济绿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还有14个省市区的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15%,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上海、北京、天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但全国尚有近2/3的省(区、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30%。中国已经被纳入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最后是社会全体之间收入失衡。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我国基尼系数从0.2~0.3,升高到0.4~0.5,这个数字已经早已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式是通过利益协调将利益从抽象的群众利益扩展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绝对统一到多元整合,并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因此,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扭转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失衡,逐步实现利益均衡。通过利益动态驱动助推社会各要素融合,从而推进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二)理念:从重“量”发展到重“质”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从提升供给的数量、扩大供给的规模,转变为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水平。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发展从仅仅以经济建设为总体导向转向重视社会软指标的提升,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把握民生发展导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支撑,衡量发展质量的标准有发展的绿色可持续性、社会凝聚力、人才聚集力、社会公平水平以及世界发展贡献率。一是坚持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为人类整体性与协调性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与环境保障,既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打好理论与实践基础,又保证了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必需的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二是协调发展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的有力保障。通过协调发展提升社会体系本身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协调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社会在共享的价值和规范基础上的整体性发展。三是和谐共享的前提是发展成果分配的公正性。科技创新的成就指数不仅仅表现在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表现在技术进步的全民惠及性和推广度。四是开放发展的核心准则是互利共赢,通过构建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市场、科技、信息全球化,为全球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经济环境。

(三)形态:从生活需要到享受、发展需要

我国现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基本需要已经解决,人民的生活需要不再是主流需要,而变为主导需要,享受和发展需要成为主流需要。当前的中国,各种形态的消费已代替生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消费生产出了劳动者的能力素质,反映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状态,确证人的本质。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与更多的闲暇时间。马克思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有了足够的自由时间,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驱动力。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渴求休闲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拓展,盼望美好的生活。人们的需要以一种以事实为基础又超越现实的实现价值与达成目的的理性设计的方式出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现实规律与规范,拓展了美好生活中物质文化的外延的同时,也提升它的内涵和质量。人们不仅需要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需要有尊严、体面的生活、需要绿色的生活、需要享受生活。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休闲生活、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手段: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意味着存在,创新意味着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目标。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1]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用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高投入的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着力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学的制度与体制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31

创造性是人的本性,而发展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创造能力的发展证明人的智力和个性的生成与发展,彰显着人的主体性。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重视结果的思维与发展方式,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用奋斗历程证明自身的存在和实现人生意义,并逐渐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整体性、协调性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小康”,难度在“全面”, 协调性发展强调的正是“全面”与“整体”,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整体性、协调性发展是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因此,新时代我们要把握好发展的新格局、新理念、新形态、新手段,推进我国发展朝着整体性与协调性方向大踏步迈进。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协调性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HANDS OFF THE WHEEL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