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017-01-25王雪
王 雪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行动指南与奋斗目标,敏锐观察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内容的转变,在宏观层面做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历史性变化的判断,在中观层面做出系列战略性决策部署,在微观层面把控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桎梏,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行动指南的价值追求以及由此生发出的鲜明问题意识与以问题为抓手的精准执政导向。
一、新时代站稳人民立场要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报告全文三万多字,两百字提到“人民”,四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展现了发展为人民的价值旨归。一直以来,“人民”都是党工作的聚焦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满足是党一切工作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内容的变化及其是否得以满足成为判定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
什么是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硬需求”也有“软需求”,“硬需求”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软需求”更多涉及精神层面,包括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尊重的需要,等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硬需求”与“软需求”的逐步满足,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的和谐发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即,需要驱使人必须去劳动、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劳动形式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又决定了人个性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需要层次的提升程度[1]。个人全面自我实现本质上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从这一视角观之,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质上是人民对劳动形式和社会关系丰富性及在此基础上人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渴求,其终极指向还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阻碍因素本质
个体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最终目标,实际上就是通过人民需求的不断满足来作为推动社会、国家发展及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紧紧扭住了推动中国社会、国家、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人民的需求与向往。那么在下一个建设阶段,如何通过调整这一推动力,确保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然发挥出强大动能,怎样准确把握阻碍这一强大动能发挥作用的桎梏,如何消除桎梏,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需关注的核心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核心桎梏之所在,即,现时段社会国家发展程度与人民对劳动形式和社会关系丰富性,及在此基础上人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渴求的不相匹配。同时,在更基础的层面,虽然同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相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如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但同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相较,依然有很大提升调整空间。
(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阻碍因素表现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结构性制约因素,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水平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平衡等,发展不充分体现于发展方式转变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不充分、精神文明提升不充分、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等。中央党校辛鸣教授认为发展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3]。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桎梏。具体而言,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个体对劳动形式和社会关系丰富性的追求,在区域发展差异扩大的状况下,不同群体占有不等物质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丰富性与否直接限制着群体中个人对劳动形式和社会关系丰富性的想象与追求。发展不充分则制约了个体个性和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的类本质彰显不足,人对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体现的寻求尚未得到满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工作开展的方向。
二、站稳人民立场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途径
正确把握处理阻碍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社会矛盾,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这是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意,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奋斗进取的动力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基不能动摇,根本政治立场不能动摇。动摇了立场,脱离了群众,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合理性。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能够适应新形势变化,调整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始终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良性循环运作系统。关键把握以下四点:
(一)坚定为民服务信念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党的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党。对组织而言,理想信念是团结统一的基础,对党员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如果组织缺乏共同的目标认同,就会缺乏凝聚力,在遇到矛盾问题或利益冲突时,容易溃败。如果个体缺乏目标,就会缺乏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遇到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容易腐败。当前更为复杂紧迫的建设形势任务,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更加紧密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共产党党员勇于应对并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精神,需要共产党党员在面对艰难困苦与利益诱惑时的政治定力。只有补足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理想信念的“钙”,才能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才能走得稳行得远。因此,新时期共产党员坚持人民立场价值旨归,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在坚定为民服务理想信念,确保干事创业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做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既有干劲又有心劲。
(二)扎实维护人民利益
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旨规,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细处、小处,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坚持明确问题导向,做到人民的疾苦时刻不忘,人民的冷暖永挂心头,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下大力气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4]对于如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期做出了方法论的指示:“一是要对办实事有辩证的理解,不能把办实事与给钱给物等同起来;二是要讲重点,不能避重就轻;三是要讲究科学;四是要有大局观念。”[5]为人民服务就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过程,就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过程,就是获取中国共产党执政力量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广大党员行扎实为民之举进行了更为凝练生动的表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44使更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善谋长远富民策略
行扎实为民之举,既要有当下的实效性又要有长远规划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员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体现,也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足够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过去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显示出在处理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时,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现决策短视、盲目决策、随意决策等问题,轻则导致政策失误,重则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跟群众在一起,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就是做好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最基本就是要做好决策,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做好决策,意味着决策一定要能够反映并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因此,确保正确决策,就是要确保能够准确接收民声,就是要确保党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渠道始终畅通,就是要确保人民能参与到事关己身的决策制定过程中来。
早在1945年革命时期,黄炎培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岩洞进行的关于执政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延安对)已经揭示出,若想避免执政历史周期魔咒,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延安对”这一关于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一直为习近平总书记所重视。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特别提到这一段经典对话,认为这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与警示。所谓人人负责,人人参与,从制度建设层面而言就是政策制定的协商民主机制,协商民主作为跳出政权建设历史周期律的有效方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必须始终予以坚持,才能始终确保党能准确接收民声,确保人民参与决策,接受人民监督,进而才能确保党决策的正确性、执行的彻底性。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实现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四)积极引导人民观念
站稳群众立场既要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同时还要教育群众。不能有效引导人民,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改革共识,产生行动力量。不能有效教育群众,就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群众,就不能获取群众智慧,产生正确行动。引导教育群众,要善于同人民群众交流,善于将引导教育融于日常工作中,这就对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党员领导干部没有自觉厘清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简单粗暴地将党同人民关系等同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势必出现党群、干群矛盾;如果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没有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并不断创新引导教育群众方法,势必引起人民群众反感排斥。能否引导好教育好人民群众,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同一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决定着党与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引导教育群众核心在形成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源自共同利益获取,共同利益获取源自共同奋斗事业,共同奋斗事业奠基于共同奋斗目标。因此,“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的展现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引导教育群众的着力点,就在于进一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凝聚共识,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上来,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关键又在于让全体人民参与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以民心为全面从严治党力量源泉,不断明确中国共产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人民立场价值旨归,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体作用与力量,通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拓迈向理想境界的前进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总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初衷就是为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乃至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发展的历程就是实事求是、一步步实现目标的历程。当前,在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近的历史时期,在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情况下,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更要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历史方位下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方法,才能获取惊涛骇浪中的“压舱石”,在世界历史浩浩汤汤的发展潮流中,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更稳更快目标更明确的前进。
[1] 侯秋月,李建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人学解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1.
[2]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EB/OL].(2017-10-30).http://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769279.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133.
[5] 许维勤.“四下基层”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