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017-01-25

知与行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发展

孙 祥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7。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需求,而是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的层面。中国总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路径和方法。

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0。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后,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会逐渐显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平衡不充分是构成社会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社会就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充分—不充分—新的充分的动态发展中达到一种平衡和发展。适度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社会发展的增强剂,但是,如果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是不符合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的。

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所以,当前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不能再被称为“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项也不能缺”“一步也不能迟”。我们只有理性对待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适应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曾经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的呐喊,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赶走列强,就在于它始终把人民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真正地关心占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的利益,“打土豪、分田地”,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福祉、真正的希望、真正的实惠。诚如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更是要立足于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2015年9月3日,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振臂高呼:“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响彻寰宇,震撼心灵。我们的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必胜的信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多少困难,我们的党始终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三)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的不平衡主要包括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指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群体间收入的不平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低,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橄榄型社会架构。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一头连着人们的“钱袋子”“好日子”,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大局与和谐稳定。只有缩小贫富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们共享美好生活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二、新时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

表面上看,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结构层面上,而不充分则主要表现在数量层面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结构是可以量化的,它属于一种特殊的量,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平衡与不充分又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事实上,在社会的实际发生过程中,不平衡与不充分通常都是交织交融在一起的,不平衡就是一种不充分,不充分在当代背景下就蕴涵着不平衡,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

一般来说,不平衡与不充分应该是一个相比较的结果,只有和一个参照对象相比较,才能体现出平衡不平衡,充分不充分。因此,通常情况下,不平衡与不充分是以相对状态呈现出来,反映在计量关系上,它应该是一种相对指标。这就为我们研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类关系提供了统计分析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的关系。

(一)比例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

比例关系是反映总体中各部分之间数量联系和协调关系的相对指标。是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对比的结果。如农业总产值中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比例,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等。比例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可以表现为:产业结构中,由于一产、二产比重过大,三产比重过低而产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由于农业粗加工多,精加工少而产生的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由于过分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而产生的能源结构不合理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造成的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等。

(二)比较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

比较关系是将两个同类指标值静态对比得出的相对指标,它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为不同空间范围内)的数量对比关系。如不同国家、地区、部门之间某一指标的对比等,它既可以是绝对数量关系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量关系的比较。如不同国家研发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的比较;不同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不同地区之间人均GDP的比较等。比较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可以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东部与中西部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上的不协调问题;财富分配不合理问题,如基尼系数过大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

(三)位序相关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

客观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可分为确定性关系和不确定性关系两大类。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有些相关关系的确定性是得到人们公认的。所谓位序相关是针对顺序数据而言的,它指的是同一对象不同指标的位序之间具有确定性和相关性。如果某一个体的两个应该具有强烈相关性的指标,在现实表现中违背了这种相关性,那就会造成一种位序关系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位序相关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可以表现为:如人才流失问题。虽然人才流失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有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方面的原因,因为人才的工作业绩与声望之间应该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科技实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也是位序相关层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表现。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不充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推广工作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四)应然实然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

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会有出入,会表现出不协调,这也是当今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原因。其实在统计分析中也有一种测试方法与此类似,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所谓计划完成程度是指某一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的对比。这种对比类似于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实然与应然的对比。相比上述三类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形态,应然实然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应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一种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应然实然层面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有多种表现形态: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际供给之间的不协调,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扭转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提供更加有效的供给。还比如人们对房价的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向往与环境问题突显等方面的问题。

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思路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有利发展的机遇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路径。

(一)创新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驱动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实质是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例外,走的都是一条创新强国、科技强国之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走人才强国之路。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要不断引进外脑,建立智库,为我所用,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加大人才锻造力度,加大省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招牌,创新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只有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引导经济向知识型、技术型加速转变,从注重量的积累到注重质的提高,为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开拓更广阔空间。

(二)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效能保证

从客观上来说,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协调、动态的发展过程。协调发展是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的不协调不平衡提出来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深水区。面临的矛盾更复杂,问题更棘手,我们需要走好发展的“平衡木”,唯有坚持这一点,我们的经济才能朝着更好的、更健康的、更符合人民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去发展。要切实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在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中,就需要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空间,让城市规划更加合理。统筹考虑区位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功能分区,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构建科学有效的空间布局体系;促进社会利益分配更加公平,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弱势群体得到关注;注重文化建设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继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这是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方法,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发展整体性的效能保证。

(三)绿色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客观要求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它具有持续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从工业社会到低碳社会的转型,充满艰辛和曲折。地球好比一艘大船,每个国家就是其中的一个船舱。全球变暖、生态恶化,是全球化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全世界只有共同面对这一问题,才能让地球这艘大船免于灾祸,更安全平稳地航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保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最终权利。

2011年9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形成新的(包括能源结构转型、就地收集和储存能源、能源互联网、电动运输工具等)经济系统。尝试通过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化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和能源压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表现为由集中式生产向分布式泛在生产模式转变;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由削减式制造模式向叠加式制造模式转变。其核心是“制造业数位化”。所谓“制造业数位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位化”的典型代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最终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将不仅仅是一场超前的技术革命,它所倡导的简约、朴素、合作、互助,也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使得人类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和迈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客观要求我们要积极勇敢地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解决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四)开放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系统指向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系统指向。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政治耐心,摒弃以往战略中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利用一切发展机遇,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交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才能保证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扩大开放的力度,以世界的眼光谋求中国的发展之路,以创新为导向,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洗礼,始终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促进对外开放,我们需要营造公平正义、开放文明、服务高效的发展环境。政府要充分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平等交流机会,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诚信、务实的市场环境,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讲信用意识。强化重大决策失误的终身追责制,净化招投标市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不断扩大开放,提高经济质量,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安全,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赢得比较优势,减少经济风险,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五)共享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价值选择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18中国民生的现状表现为:国强、人老、未富。国强指的是中国已开始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已经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人老,指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爆炸的硝烟尚未散去,银发浪潮已经滚滚而来。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这意味着,通过制度变革改善民生的大好时光已经为时不多,我们要加倍珍惜这一机会;未富,指我们的人民还不富裕,实现富裕还需假以时日。抓住制度红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过创新引领发展,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为:安全、健康、快乐。安全是指有安全感,无后顾之忧。健康是指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理性健康的心态。快乐就是对生存状态的一种满意态度,能够享受生命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公平,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分好。我们在民生领域还存在很多短板,比如,贫富差距、城乡二元体制,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等,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任由矛盾发展,则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不稳定性。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聚焦薄弱环节。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也是百姓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共享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价值选择,我们要把真正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

新时代,我们要找好新目标,踏上新节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打赢现代化发展的攻坚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努力奋斗。

[1]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31.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