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特性

2017-01-25马彦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马彦涛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 100091)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特性

马彦涛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战略思维的持续性与创新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与方向盘的作用;二是战略规划的前瞻性,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三是战略布局的全局性,注重全局谋划;四是战略推进的渐进性,其中任何一个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紧密的时间节点与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五是战略执行的可操作性,针对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都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性与创新性;前瞻性;全局性;渐进性;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地位,完成了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诸多领域的战略谋划,既注重了顶层制度的设计,又兼顾了末梢治理的可操作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掌握和领悟习近平新思想的战略特性,这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更好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有声、有效、有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战略思维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战略初为军事术语,强调的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战略思维则是指从思维方式上能立足全局、掌控全局,从思维视角上能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从思维逻辑上能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时代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新的里程碑与方向盘,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最完善、最系统、最科学、最可行的最新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启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征程。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历过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之后,最终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正确选择。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自强,完成了由战乱到和平的转化,开启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经济建设的基础。

在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个时间节点中,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围绕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使改革开放初衷目标得以实现,还使中国逐步实现了由经济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由文化单一到文化多元繁荣的转变,更是为深化改革的继续进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国际基础,为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深水区与藩篱区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设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协调推进,共同发展,嘱托全党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做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从谱写新篇章的主体、目标、理念等角度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发展。从主体看,党政主导、市场支撑、人民主体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面临复杂的局面,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共治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活力释放,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强调形成社会治理主体在党的领导下更加多元、更加主动的多元共治格局。从目标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任务,都会确立具体的历史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新的战略全局的高度上,审视世界形势,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既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果的继承,又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目标确立的创新。从目标看,中国梦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目标的更高层次,是中国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事等全方位的发展。从理念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也有不同的指导理念,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时期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新常态下则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2〕773。从领域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3〕。“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4〕等论述,旨在说明我们正在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二、战略规划的前瞻性

战略思维还必须在战略规划上注重前瞻性,即对事物发展的可能在已有的发展轨迹及现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预判。“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而对规律的把握有事前事中事后,如果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对于事情的把握能够做到前瞻性,则会更有利于推动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5〕,表达了习近平对当今中国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与担忧。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其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威胁不是来自于外力或自然因素,而恰恰是那些最不易察觉、慢慢积累起来的问题的集中爆发。正因为此,防患于未然并深谋远虑才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战略规划的必备素养,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

(一)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

大国领导者决策参考所用的信息量、面对的问题繁多且复杂,接触的群体多样且具有层次性,这需要领导者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熟知各事物间的内在规律。这就不但需要领导者必须具备战略思维,更应注重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思考。中国梦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提出的: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国现实力量的考量而提出的,即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预判。“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6〕38,“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6〕38-39。但这些考验并不能成为障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基于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提出的各种质疑与挑战的回应,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崛起论等论调不绝于耳,甚嚣尘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各种回应,在国际舞台上设置了诸多障碍,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活动中对中国的发展处处设防、时时警惕。基于此,中国梦的实现更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正确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事物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是由事物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发展阶段的正确把握而形成的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中国在21世纪中叶前注定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取得较快较好的发展,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一个能办大事能创大业的大国,更是因为中国有着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后发优势。正是基于此才对2020年我国发展的情况作出了预判,也对2035年、2050年中国发展的情况作出了合理的预期,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思维前瞻性的体现。

三、战略布局的全局性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从全局把握大局,才能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若观火、对大事运筹帷幄,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战略思维就是对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重大问题进行筹划和指导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艺术。在对国际国内大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之时,通盘考虑中国在世界上的历史方位,集中集体智慧、充分酝酿、反复磋商、共同决策、谋划改革,正是对习近平强调战略思维的最好体现,是对“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最好回答。

全局观是决策部署的首要能力。第一,要具有大局观。制定各方面决策部署,首先要有正确的大局观,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在国家发展问题上,习近平立足国家大局的最高点,时时为整体布局思索谋划。党的十八大之后,如何开局破题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以反腐败为切入点,在反腐的力度、速度、程度、深度上都取得了预定的效果,净化了党内生态,赢得了党心民心,为深化改革赢得了宝贵时间。第二,注重全局与局部的结合。全部与局部是相对的,每一局部从一定意义上讲也都是全局。一个村民委员会或居委会,一个乡镇、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在一定的范畴内都可以是全局,但相对于其上一层面来说,又是其全局的局部。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路看,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治理,到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乡村治理、县域治理、大城市治理等方面看都是国家治理的局部,但每一个层面的治理又都是其范畴内的全局。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恰恰体现在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提出其治理的目标、理念、路径、措施与手段上。第三,注重全局谋划,跳出全局看全局。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中国亦不例外。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谋子不谋势和不注重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各方面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集成。习近平立足全国大局,深刻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在多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适时倡导“一带一路”。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在现有的经济集团框架下提出的,又包含打破现有经济格局谋求新的世界经济区域发展的可行之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战略思维全局性的直观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6〕13的时间表,体现了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方面党中央的决心,也是为改善民生所作出的最坚决的表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547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制度层面给改革指明了前进的目标与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57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从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要求、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同时,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整体要求,从党内存在的问题及治党的思路、理念、举措上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要求,指出走群众路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路径。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框架趋于完善和成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民生、体制、法治、政党四个方面构筑了一个全方位的治理框架,将国家治理各领域的方方面面都置于“四个全面”的视野,从而为全面掌握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战略推进的渐进性

对于国家治理,任何政策、决策、重大部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政策、决策、部署形成一个政策群,成为政策“工具箱”中的必用工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任何一个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合理的时间节点与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子,到以反腐败加强执政党治理入手,再到“四个全面”的系统阐发和“一带一路”的推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

(一)渐进性旨在将全局部署目标化

战略推进的渐进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此处以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指导为例来说明渐进性旨在将全局部署目标化的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贫积弱,如影随形。5 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虽历经奋斗却始终没有在整体上摆脱贫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脱贫之路,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然而,基本小康不是全面小康,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还要打一场脱贫攻坚之战。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最先攻克的难关。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部署、落实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经过详细的调研、周密的思考、多次的反馈而逐步形成的。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692013年元旦,习近平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7〕;同年11月,他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2015年,他在云南调研时将扶贫工作视为一场“攻坚战”,提升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他在安徽调研时强调“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7〕等等。习近平扶贫脱贫工作思想的深化是逐步推进的,是针对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开展的实际而提出的,从“小康论”“重点论”“攻坚论”“冲刺论”到“综合论”,体现的是对扶贫脱贫工作开展及逐步推进过程中的问题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对策,是精准扶贫脱贫思想的完善与升华。

(二)渐进性注重战略推进过程中的调整

同样以精准扶贫脱贫为例,中国贫困人口在2013年仍有8 249万,随后几年逐步减少:2014年为 7 017万,2015年为5 575万,2016年为 4 335万。从精准扶贫脱贫思想的提出,到深入打好脱贫战,再到“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往前推进了一步,即从贫困人口地区数量的减少,到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再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扶贫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先进地区,形成了不同层面脱贫致富的模式典范,也有许多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这些都得益于习近平对精准扶贫脱贫战略进行执行层面上的指导,从执行、评估、反馈、修正到政策过程的循环,遵循的是一个不断上升的逻辑体系。随着时间节点的推移,在精准扶贫脱贫的具体工作落实中还会出现多种问题,尤其体现在贫困人口、脱贫帮扶人员、社会机构、政府各级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事务上,都需要从顶层进行详细确切的回答,从而为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完成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渐进推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从关注青年、知识分子到人才战略思想;从关注基层民生到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从关注大国发展到“一带一路”的推进,从关注世界和平发展到共同体思想的阐述,从深化改革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从反腐败斗争到执政党治理的举措,无不是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系统阐发的渐进逻辑。每一个具体领域的思想的提出,都是按照破题→开局→具体推进→完善→整体推行→制度强化的逻辑而进行的,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的体现,不但呈现思想的阐述,更加注重实践的执行。

五、战略执行的可操作性

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8〕一个思想的生命力,不但在于其提出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否付诸实践之中。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并为之证明的思想,才能最终成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真理。政令不畅、令行不止,不仅会使政策束之高阁,在更深层面上还会损害政策推行者的威望与形象,造成更坏更恶劣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战略执行上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种操作性不仅来自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更来自于习近平丰富的脚踏实地的基层工作经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现代化的问题,是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党的建设、社会建设、思政工作到扶贫工作、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领域实施了大量行之有效的举措,提出了新思想,提升了新境界。习近平紧紧抓住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核心,从改善党的作风、加强党的建设、严惩党内腐败等方面,由内而外,由里到表,由个别到一般,使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识与了解又加深了一步,提升了一个层次,也让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更有信心、耐心与决心。继而在国家治理的其他领域,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渠道逐渐地将其国家治理的思路、想法、观点呈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看似正常的调研活动讲话,其实是他在适时地向人民传达党中央在国家治理上的思路与信息,让人们有所期待。5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理论上的“8个明确”和实践上的“14个坚持”的思想体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密不可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是通过一次次具体的讲话、会议、调研而形成的,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可以领会到其根植于百姓的“习氏用语风格”。这便于让人民群众最直接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拉近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虚胖”“大白话”“益智补脑”“ 缺 钙”“ 软 骨 病 ”“玻 璃门 ”“ 弹 簧 门 ”“ 墙 头 草 ”“ 既 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开小灶”“吃偏饭”“鞋脚论”,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娓娓道来,轻松自然、口语化味道很浓,与大众话语体系、与时下人民群众的语言风格很匹配、很对接、很温和,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源于习近平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知青岁月、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岗位的历练,使习近平更了解基层,更懂百姓,更爱人民,也使习近平更了解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了解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与不易。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工作推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针对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都提出了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一座系统的思想宝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领悟,不但要立足于宏观层面的哲学审视,更要立足于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具体执行。从战略高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性,不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在千千万万个基层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千千万万个基层学懂弄通做实。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马彦涛.系统观视域下的五位一体总布局〔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5):56-6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2.

〔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31.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程冠军.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脱贫攻坚〔EB/OL〕.(2017-06-12).http://news.youth.cn/gn/201706/t20170612_10048994_1.htm.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6.

责任编辑 周 荣

D616

A

1009-1203(2017)06-0012-05

2017-10-20

马彦涛(1986-),男,山东单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2015级博士研究生,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理哲学。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