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拟在萨满舞蹈中的语汇构成
2017-01-25张雅洁
张雅洁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动物模拟在萨满舞蹈中的语汇构成
张雅洁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萨满舞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原始舞蹈。在萨满舞的表演中动物模仿的舞蹈语汇主要体现在降神阶段,即神灵附体于萨满巫师,其后萨满师将模拟神灵的态势开始进入到了非常态的“纯痉挛”或“半痉挛”的舞蹈。
动物模拟;萨满舞
关于艺术发生学,众说纷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巫术说的最早提出者,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到,“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关于巫术说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到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再到分布于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众多岩画,都可以印证巫术在艺术起源中的重要因素。
在诸多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岩画中,其主题多为动物形象、原始人类舞蹈场面以及原始宗教仪式。由此,我们不难从中探寻到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与岩画上动物形象的内在关系,以及萨满舞中有关动物模拟的舞蹈语汇。
一、萨满舞概述
萨满教与萨满巫术活动是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宗教文化之一。在中国北方包括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各民族中广泛存在,如蒙古族、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仍有萨满教的文化遗存。萨满,即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巫师,出自通古斯语“狂妄者”,也释为“兴奋不安的狂舞者。”
萨满舞,即萨满巫师在宗教仪式、祭祀天地、祈福请神、治病救人等活动中的舞蹈片段。萨满舞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原始舞蹈。萨满舞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通过萨满巫师身穿带有兽皮、兽骨、兽牙的服饰,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萨满师手持抓鼓作为法器,同时也是作法过程中说唱与舞蹈的伴奏乐器,舞蹈段落主要在“神附体”时跳,伴随着时急时缓的鼓乐“兴奋狂舞”。
二、萨满舞中有关动物模拟的舞蹈语汇
美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则将原始宗教巫术特征的舞蹈称之为“与人体活动不协调的舞蹈”,并且将其分为了“半痉挛状态”的舞蹈、“纯痉挛状态”的舞蹈,来描述这一类违反人类常态下,即非自然状态下的肢体动作,所形成的这种带有抽搐状态的舞蹈。
而这种纯痉挛或半痉挛抽搐状态下的舞蹈恰与萨满舞是十分相似的。在萨满舞的表演中主要分为祷咒、请神、降神、送神等部分。其动物模仿的舞蹈语汇主要体现在降神阶段,即神灵附体于萨满巫师,其后萨满师将模拟神灵的态势开始进入到了非常态的“纯痉挛”或“半痉挛”的舞蹈。如果附于萨满体内的是家神,萨满就会模拟人物的不同神态进而施法。如果附于萨满体内的是野神,萨满则会以模拟不同的动物形象进而施法,如鸟、熊、虎、鹰等动物形象。在此,我们引用元代诗人吴莱的一首《北方巫者降神歌》诗作,详细探究萨满神灵附体而舞的场面。
“天深洞房月漆黑,巫女击鼓唱歌发。
高粱铁镫悬半空,塞向瑾户迹不通。
酒肉滂沱静几席,筝琶朋稍凄霜风。
暗中铿然那可触,塞外袄神唤来速。
陇坻水草肥马群,门巷光辉耀狼纛。
举家侧耳听语言,出无入有凌昆仑。
妖狐声音共叫啸,健鹘影势同飞翻。
瓯脱故王大猎处,燕支废碛黄沙树。
休屠收像接秦宫,于阗请騧开汉路。
古今世事一渺茫,楚禨越女几灾祥。
是邪非邪降灵场?麒麟被发跨大荒。”
——《北方巫者降神歌》吴莱 元代
元代诗人吴莱的这首诗中,描述了一位女萨满设坛请神的全部过程和表演情形。准确而精彩地再现了在那神秘、狭窄、黑暗的空间里,神灵附体于女萨满之后有声有色、且歌且舞的场面。萨满表演中运用了口技、歌曲、舞蹈等形式,营造了孤寂的北方草原上,沙尘漫天、苍树呜鸣,还有黄马、苍狼、狐狸、秃鹰置身其中。尤其诗中“妖狐声音共叫啸,健鹘影势同飞翻”一句,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共叫啸”的蒙古族多声部的潮尔音乐,“同飞翻”似乎可以看到今天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中模仿鸿雁、雄鹰上下翻飞的舞蹈语汇。而这样的一种场景再现,恰恰与内蒙古地区的岩画中所描绘的主题内容是非常吻合的。
除了以上诗句中出现的马、鹰、狼等动物,在萨满舞中还会出现的诸如虎、熊、鹿、牛、羊、蛇,乃至蝴蝶、蜜蜂等动物模拟性质的舞蹈语汇,由此构成了萨满舞融合了艺术性、宗教性的舞蹈表达方式。萨满舞蹈的头部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有似骏马般的昂首、有似羊儿吃草的俯首,有似鸟儿啄食般的快速点动或者抖动水珠般的摇头,还有似惊吓的公牛撼动着头颅横冲直撞。我们可以断定萨满舞中这样的舞蹈语汇只有从模拟动物的动作而来,而无其他来源。
再如萨满舞蹈中萨满巫师的腰部动作也是极其丰富而变化繁多的,如收腹、弯腰、拧腰等。当然我们不排除腰部作为人体中段的链接与协调的作用,从而显得腰部动作极为丰富。然后在萨满巫师那些时而“虎背熊腰”般威武雄壮,时而又“斗折蛇行”般活灵活现的舞蹈语汇,正是来自于对动物的模拟,也正是这种模拟构成了萨满巫师丰富多彩的腰部动作。
再说萨满舞蹈的手与手臂动作,我们最直接地可以联想到的是蒙古族舞蹈中的“鸿雁高飞”“雄鹰展翅”,如果萨满模拟鸟类作舞时,从手指、指关节、手掌、手腕、小臂、肘部、大臂、肩膀都会用到,这就与今天蒙古族舞蹈丰富的手臂语汇完全相近了。
腿部动作,也是萨满舞者运用较为广泛的舞蹈语汇。在神灵附体的高潮部分,伴随着激烈的“抽搐”性动律,萨满会有大量的跳跃动作。无论是原地的单腿跳跃、双腿跳跃还是行进中的复合跳跃动作,我们可以寻找到类似马、鹿奔跑、跳跃的舞蹈语汇。今天蒙古族舞蹈中大量的“马步”、鄂温克舞蹈“鹿舞”、哈萨克舞蹈“黑走马”中都有大量的模拟动物的跳跃动作,足以见得萨满舞中模拟动物的舞蹈语汇对今天民族舞蹈的影响。
总之,萨满舞蹈段落中有很多舞蹈语汇是通过模拟动物而构成的。萨满巫师将头、手、臂、腰、跨、腿、脚充分配合在一起,完成那些痉挛、半痉挛状态下模拟人神或兽神肢体动作,这正是北方狩猎民族、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信仰,将天、地、人和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融合在一起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
三、萨满舞中动物模拟舞的文化遗存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提到“现存”于内蒙古科尔沁萨满中模拟动物的舞蹈种类有少布精灵舞(鸟神舞)、珠贵精灵舞(蜜蜂舞)、巴日精灵舞(虎神舞)、乌胡那精灵舞(羊神舞)等。但是该著作出版于1994年,距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至于这些模拟动物的萨满舞是否还在民间流传,我们暂时无法获悉。但是可喜的是萨满舞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至今,萨满教以及萨满舞为代表的萨满文化在中国的蒙古族、满族、锡伯族、鄂伦春、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仍有遗存。
萨满舞作为原始宗教文化遗存,对于当今北方各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如蒙古族的《安代舞》、锡伯族的《鼓舞》、满族的《单鼓舞》《腰铃舞》,都是根据萨满舞元素改编而来。
四、结论
诸如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以及巫术在艺术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并不能说明原始舞蹈都来源于巫术。同样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还有很多动物模拟的舞蹈段落,他们的舞蹈语汇也是从动物日常形态中提炼而来,但是并不能说都属于萨满舞中“神附体”的野神舞蹈。
萨满舞蹈中动物模拟的舞蹈语汇,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原始信仰的积累与传承。我们希望在今后的舞蹈创作中可以加强对这一特殊舞蹈语汇的再利用、再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舞继承并发展。
[1] 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 程金城.中国西部艺术[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2.
[3] 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 [M]. 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 1994.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