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
2017-05-12王琳琳
王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探究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
王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对于我国新生代电影来说,受历史、文化、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新生代电影本身拥有着一种“世界电影”的特征,而也正是这种特征使得我国新生代电影的体量变得极为广大。在我国新生代电影的发展中,其本身受到了西方电影文化的极大影响,而表现边缘人生的黑色电影风格、反思与批判社会人生突显人性之复杂、倡导纪实的美学表达方式等属于对我国新生代电影影响最深的几个方面,而从贾樟柯的《小武》、娄烨的《苏州河》、李杨的《盲山》等著名新生代电影作品中,我们就能够很明显发现这些影响的影子,为此本文就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有助于更为深入了解我国新生代电影。
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西方渊源
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对于各类文化产品的多样性需求不断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生代电影的发展,而结合我国新生代电影,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其中流露出的新好莱坞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的影子,而这些“影子”的共同基础正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这种风格也正是我国新生代电影有别于中国传统电影的最突出特征,而为了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一特征,正是本文就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展开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纪实美学在西方电影中的流变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对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来说,纪实美学的形成属于其成熟的标志,而随着纪实美学的成熟,主张人物形象与生活保持零距离的真实,以此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思想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传开来。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纪实美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认为电影艺术需要进行生活真实面貌的表达,“还我普通人”的口号也在喊出后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场影响深远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也由此拉开序幕[1]。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的解体和堕落等四个方面是这一运动的核心,而在这四方面人类生存基本问题所表现的斗争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开始与传统主流电影划分出了泾渭分明的界限,反映战争前夜法西斯残余势力对进步抵抗人士迫害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反映城市工人失业问题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表现真实职业的电影《擦鞋童》等都属于这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代表作[2]。
(三)纪实美学电影
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中,导演罗西里尼便通过将新闻片与新闻片效果镜头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真实自然的电影拍摄,而这一过程中平淡无奇的现实主义照明与真实的罗马大街应用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该电影则通过事件完整性的保留,使得电影本身与传统电影呈现了本质差别;在电影《擦鞋童》与《游击队》中,两部电影都采用了临时物色群众演员的拍摄方式,其中《擦鞋童》选择了大街上的普通孩子,而《游击队》的女主角则选择了车站上物色到的文盲,这些非职业演员的应用,使得电影本身的真实力量实现了更好流露[3]。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
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影响下优秀电影作品的不断出现,纪实美学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了自身的影响力扩大,很多世界范围内的很多电影名家开始关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而这也标志着电影艺术进入了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对立的新阶段。在这新阶段中,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电影流派不断出现,而从法国新浪潮电影《精疲力竭》、新好莱坞电影《穷街陋巷》《教父》《午夜牛郎》中,我们能够很轻松发现纪实性美学原则在其中的贯彻[4]。
二、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形成
(一)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基础
对于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来说,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电影流派都对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最早便表现于“新纪录片运动”的掀起。在新纪录片运动中,很多我国纪录片导演将摄影机扛上了大街,通过不饰美、不隐恶,直录芸芸众生生存环境与饮食起居的方式开展电影创作,时间的纪录片作品《天安门》、杜海滨的纪录片作品《铁路沿线》、吴文光的纪录片作品《江湖》与《流浪北京》都是其中的代表[5]。
在纪录片作品中,我国纪录片突破了“格里尔逊”式的直接解说模式,几十年来中国式纪录电影观念也由此遭受了致命冲击,这种首重内容的纪录片创作观念,奠定了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美学基础,而这一认知从新生代导演大多有过纪录片拍摄经历便能够得到较好体现,如张元的纪录片作品《钉子户》、贾樟柯的纪录片作品《公共场所》、李玉的纪录片作品《姐姐》等,而这些纪录片作品在社会中引发的巨大影响,也是反对虚假纪实美学风格在我国的初次体现[6]。
不同于20世纪50-80年代充满社会主义制度乌托邦式激情的电影作品,20世纪末的新生代电影与单纯赞歌式的电影形式存在着本质冲突,告别国家大事、英模人物、好人好事选题,将更多目光投放在亚文化及边缘人物领域,正是这一冲突的最直观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发展来说,DV设备的出现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设备所具备的较浓厚私人化、个体化色彩,使得纪录片的制作变得相对单纯,纪录片本身也由此较好实现了细节、过程、即时性、强调主客体间互动的注重,纪录片的作者电影化由此展开[7]。
(二)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发展
由于纪实性美学风格影响下的纪录片在国际领域频频获奖,这就使得纪录片的拍摄在当时成为了我国青年涉足电影领域的“捷径”,而这一认知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纪录片的相关发展,第六代电影新高峰《苏州河》的摄制,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纪录片发展的影响。娄烨曾提到过,《苏州河》便是由纪录片开始的一部电影,而这种从纪录风格实现的优秀电影创造,本身就属于纪实性美学风格的最好体现。
1.新生代电影《小武》
在著名新生代电影《小武》中,影片的非职业演员选择、真实的声音录入、影片的真实拍摄环境都是该电影作品的亮点所在,而这些纪实性美学的展现与电影《小武》的成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表1对《小武》中的纪实性美学展现进行直观展示。结合该表我们不难发现,《小武》中的纪实性美学展现看似与电影的主题联系不大,但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所谓“闲笔”,却使得《小武》这一电影脱离了摄影机与演员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而频繁的时代特征、真实性的地方背景使得《小武》营造出来一个当代的中国人都熟悉的真实环境,这正是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最好展现[8]。
表1 《小武》纪实性美学展现
2.新生代电影《苏州河》
对于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展现来说,娄烨的电影《苏州河》拥有着不输于贾樟柯电影《小武》的纪实性美学风格,而由于《苏州河》在很大程度上将电影内容控制在了导演自身经验范围内,这就使得个体平淡无奇尴尬无助的日常生活通过电影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苏州河》中,娄烨通过真实的镜头展现了苏州河两岸废弃的楼房、燃烧的破旧轮胎、冷漠的行人、面孔粗陋的水运和打鱼为业者,乃至河面上漂浮的垃圾,而伴随电影内容的画外音“所有的记忆都堆积在那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的响起,人们心中对苏州河的唯美主义想象也由此宣告破灭。《苏州河》的导演娄烨生于上海、长于上海,而《苏州河》记录了娄烨真实的个体生命经验,这也是《苏州河》能够具备浓厚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原因[9]。
娄烨在接受的访谈中提到:“我的摄影机从不撒谎”,而《苏州河》所表现的和各种女人鬼混的酒吧老板、图财害命的萧红和老B、在街上游走的中学生牡丹、整夜看盗版光碟的送货员马达所表现的传统的信仰和价值失落后的痛苦,也使得娄烨的这番话更具震撼力。
3.新生代电影《扁担·姑娘》
相较于《小武》与《苏州河》,《扁担·姑娘》这一同样属于新生代电影代表的作品则通过暗灰色和青黑的镜头更好展现了自身的正式性主题。在电影中,简陋寒伧的临时住所、幽暗偏僻如地下迷宫的地下歌厅、灰蒙蒙的天空、冷漠低沉的画外音,无一不衬托着人物的残酷命运,而这种将影片风格与影片内容紧密相连的创作手段,同样属于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表现[10]。
(三)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由来
之所以我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具备着较为浓厚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笔者认为除了新好莱坞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的影响外,新生代电影导演的成长经历对其艺术态度带来了较为直接的影响。新生代电影导演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浩劫,心中也大多不具备民族与历史的忧患意识,而在整个国家、民族茫然无措的近20年政治、经济、文化转型期的成长历程中,第六代导演出现无所适从、倍感压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而这从新生代电影导演初期的电影作品中就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纵观新生代电影导演的初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个人内敛而自省的浅吟低唱、怪异和孤独、残酷现实的直观展示等构成了新生代电影导演初期作品。这一时期,新生代电影导演运用着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隐藏着自身内心的好恶,拍摄中不加修饰的环境与人物,尽量不进行艺术加工,而这些力求原生态的行为也是新生代电影能够真正贯彻纪实性美学风格精髓,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关键。《苏州河》中其貌不扬的苏武、愣乎乎的东子、不怎么漂亮的阮红、普通的房东、嗓门嘹亮却很普通的黑帮老大,就是新生代电影导演初期特点的最好表现;而在李杨的电影《盲山》中,其揭示了远胜于传统电影、乃至新生代电影的社会残酷,一座挡在眼前却习以为常的大山,使得电影《盲山》在一定程度上媲美着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从电影《盲山》中所衍生出的我们价值观和道德观中的“盲山”,更使得我们不寒而栗。
三、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认知总结
纵观新生代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纪实性在其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体现,而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国外获奖无数,这与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以及西方知识界通过新生代电影了解中国当下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新生代电影被西方学者视作中国当代文化的代表,这与新生代电影本身具备的较强介入我国当下生活的能力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不同于传统电影注重电影功能和社会效应,新生代电影“等于生活”的特点使得其具备着浓浓的纪实性美学风格,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源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在我国新生代电影中实现了一定传承与发扬,而这也正是纪实美学原则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四、结论
在本文就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纪实美学在西方电影中的流变、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形成、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认知总结等内容,而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受到较为深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的中国新生代电影来说,其本身具备着较为浓厚的纪实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本身与新生代电影导演将自身富于独特价值的人文思考切入到中国社会当下现实中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被称作“都市的一代”,这也是其作品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化性质具有极为重要价值的原因所在,而中国新生代电影本身的内容展现,则可以视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影响在现代的延伸。
[1]顾瑜.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美学成因探究[J].名作欣赏,2013(11):91-92,165.
[2]余源伟.潜行的规则——中国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手法的比较[J].电影评介,2006(14):31-32.
[3]顾瑜.中国新生代电影多样化的纪实风格[J].郑州师范教育,2014(1):93-96.
[4]周爱华.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9.
[5]蒋尧尧.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5.
[6]朱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
[7]杨晓林.叛逆与困惑[D].苏州大学,2005.
[8]王莉.侯孝贤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9]杨昆.从“地下”到“地上”[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巫佳熙.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J909.8
A
王琳琳(1992-),女,山东青岛,硕士,在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纪实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