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文化旅游业对文物保护的挑战
2017-01-25吕慧琴
吕慧琴
(张家口市博物馆,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如何应对文化旅游业对文物保护的挑战
吕慧琴
(张家口市博物馆,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文化旅游可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是一种新兴的热门旅游项目,对于开阔眼界、增强人民爱国主义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客观上来看文化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文化旅游一方面增加人们对传统历史精华的了解,一方面对于文物的长期留存和保护构成威胁。中笔者立足于文化旅游的角度,通过分析文化旅游的意义、问题,来谈谈合理应对文化旅游业对文物保护挑战的措施方略。
文化旅游业;文物保护;挑战
一、文化旅游的意义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旅游文化项目和形式,它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首先,文化旅游行业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在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增加和变化,原来以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形式的旅游业也需要与时俱进。文化旅游迎合了人们增加传统文化认知的需求。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文化旅游的行列中来,旅游业空前繁荣。
其次文化旅游可以带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旅游带来的门票、住宿、娱乐消费等是拉动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我国不少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凭借文化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比如伏羲故乡——河南淮阳凭借集宗教信仰、民间艺术、文化娱乐等内容于一体的二月二庙会,每年吸引的国内外消费者超过百万。目前文化旅游成为淮阳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再次,人们通过文化旅游,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文化历史遗址、传统民俗等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精华,对于开拓眼界、增强见识、加深爱国主义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旅游的问题
之所以说文化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欣欣向荣的文化旅游在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也给文物生存、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文化旅游的问题主要有盲目开发文化旅游景点、随意改变文物原本形态、忽视文物背景文化传播这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长期的调研资料进行详细阐述。
(一)盲目开发文化旅游景点
不少文化旅游地区为了拓宽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收入,在文化旅游地附近增设很多与文化旅游景点不协调的旅游娱乐项目,这种盲目的开发行为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损毁文物,还给旅游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文化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比如这两年被热议的某红色文化旅游区,为开发旅游项目,竟增加“鬼子进村”之类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旅游消费者穿上当年侵占中国的日本军人的衣服,拿着武器体验鬼子进村、烧杀抢掠的场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和感情伤害,这种“雷人”的娱乐项目从根上就偏离了爱国主义教育底线,严重伤害了群众民族的感情。
另外,也有不少文化古色古香庭园名胜景点,开发商增设了“海盗船”“飞车”等项目。且不说这种娱乐项目和整体的风景气质不匹配,单就搭建这些娱乐设施破砖动土的过程,就是对整体名胜的一种破坏。
(二)随意改变文物原本形态
文化旅游对于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让不少文物遗址单位尝到了甜头,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不少地方的文物遗址单位充分发挥智慧,针对已经破损、旅游价值较低的文化遗址,进行盲目的修复,由于无从考证或者直接忽视文物遗址原貌,这些经过现代化技术修复的文化遗址形象成了“四不像”,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文化旅游单位根据历史记载或传说,主观臆断地重建或虚构文化古迹遗址,结果令人啼笑皆非。西安的假兵马俑景点——秦陵地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雷人文化旅游景点。秦陵地宫是当地人根据真实的秦始皇兵马俑原型,自己动手挖坑,自己动手烧制衣着鲜艳的兵马俑模型,其兵马俑烧制技艺与真实兵马俑相去甚远。这种假到离谱的“兵马俑”曾误导了很多外地游客,此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的旅游形象。
(三)忽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
虽然目前全国各地的文化旅游地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但很多地方的文化旅游单位并没有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大多文化旅游地区还停留在利用大于保护的状态,由于这种片面认识的存在,不少文化古迹遗址在接待行为素质参差不齐的旅游消费者之后,遍体鳞伤,这种现象无疑让人痛心。
历史文化遗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智慧宝藏,一旦损毁将无法重现。因此,文化旅游发展必须以文物古迹的安全为前提,相关部门必须做好防范措施,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应的惩处机制,例如“不文明旅游黑名单”,或直接进行行政处罚。
此外,我国很多文化旅游地区不注重文化古迹背后历史故事的传播,起不到文化旅游应有的宣教作用。每一个文化旅游遗址都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但目前可以将文化遗址现象和背后无声的文化起源故事相结合进行文化宣教的旅游地区少之又少。
三、文化旅游下加强文物保护的措施
文化旅游地区的文物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遗址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厚重而多彩的文化底蕴。由于文物都是经历了上千年岁月时光的考验,所以十分脆弱,而一旦这些文物被破坏或损毁,将是不可复现的遗憾。因此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完善。笔者结合国内外优秀的文物保护经验,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查阅典籍资料,分类整理了针对“应对文化旅游业对文物保护的挑战”的三个主要措施(动员社会力量、重视文物保护;尊重文物风貌、合理开发旅游;增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素养)。
(一)动员社会力量、重视文物保护
文化旅游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是个别人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动员、多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笔者建议可以主要从加强文物巡视、根据客流量灵活调整文物陈列时间、合理修复破损文物等方面来把握文物保护工作。具体如下:结合本地区文物情况,文化旅游地的单位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文化遗址、文物的巡视和检查,及时纠正旅游消费者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发现破损文物;不同的文化旅游地区的旅客承载量都有一定的上限,超过这一限制,势必会对旅游地的文物带来损害,这就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根据旅客量峰值与时间,灵活调整文化旅游地区文物的陈列开放时间和人流量,在确保旅游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旅游地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尊重文物风貌、合理开发旅游
文化旅游地区的旅游价值就在于它们现在的模样和形态如实地反映了历史某时期真实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性。所以,这就要求各地的文化旅游景点管理部门要谨慎对旅游地新增娱乐项目的开发。要尊重文物原本的历史风貌,不要主观臆断地进行随意改变或者增添。对于一些个别特殊情况,比如文化旅游景点的文物历经岁月摧残,出现破损或坍塌在所难免,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充分尊重文物本身的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选用与文物原本材质一样或类似的物质,严格按照文物原貌的数据比例进行复原。
(三)增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素养
文化旅游中的主体是旅游消费者本身,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他们与文物的距离最近,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他们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物保护工作。每年的各大电视台、新闻报纸、网站都会曝出众多文化旅游景区旅客的不文明行为。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景区花草树木,不听劝阻随意接触文物,更有甚者,肆意破坏文物。
例如2017年春节期间,上海迪士尼乐园里唐老鸭雕塑手中所持果盘里的糖果被游客拿走,这一新闻当时被各大媒体播报,一时间关于国民游客素质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其实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能在国内常见,在国外也是屡禁不止,不少国外的文化旅游景点都会用中文打出温馨提示标语,暗示中国游客爱护景点文物,不要乱丢弃垃圾杂物。这种现象不得不说是对国民旅游素质的一种讽刺。
“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载体的文化传播产业,它所产生的舆论影响甚至超越大众传媒本身对文化的关注。介于此,我国文化旅游地区的工作人员应当适当加大对旅游消费者文明行为的宣传,加派人手,采取多种形式来倡导大家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参观。
四、结束语
在当今文化旅游井喷的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阐述文化旅游的意义,归纳整理出了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与文物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盲目开发文化旅游景点、随意改变文物原本形态、忽视文物背景文化传播等,并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经验,查阅典籍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印证,给出了关于文化旅游业对于文物保护的方法策略,以期为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贡献一点推动力量。
[1]孔翔,卓方勇,苗长松.旅游业发展状况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基于对宏村、呈坎、许村居民的调研[J].热带地理,2016(2):216-224.
[2]李玉雪.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法律解读——以文物保护为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9(5):72-79.
[3]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古城洛阳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0-154.
[4]冯万林,贾先亮.关于实现“考古成果的现实功用功能”的有关理论问题[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3:433-448.
F590
A
吕慧琴,张家口市博物馆,本科,馆员,主要从事工作:文物保管、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