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

2017-01-24王春雅陶雷吴孙德李展尧吴志兰

价值工程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大学生

王春雅 陶雷 吴孙德 李展尧 吴志兰

摘要: 此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取2006-2016年间CNKI上所发表的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将其分成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推进和扶持机制、满意度和有效性研究等4个主题,分别开展研究述评,并提出创业教育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With literature metrology, published paper in CNKI(2006-2016) are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under four topics,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content, promote and support mechanism, satisf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Then,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se field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moted in the end.

关键词: 创业教育;知识计量;大学生;创业能力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easurement of knowledge;college student;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236-03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态的浪潮,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能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带来产业结构方面的革新。大学生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无疑应是创新创业最具潜力的群体。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西方的创业教育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高校已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并形成了集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学位授予、创业学术期刊和创业研究中心于一体的完善教育体系。而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期萌芽后经历了由创业竞赛至创业教育,由师资培训至学生培养,由课堂教学向多种模式转变,由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等四个发展阶段[1]。目前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虽然数量多,热点丰富,但在整体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例如,各高校在实践方面还未形成有效统一的培养体系,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本研究在进行大量阅读文献后,通过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文献进行分整理分析,同时对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进行述评,以及发现有关创业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并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和挖掘研究空间。

1 研究进展

1.1 研究总述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平台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文献作为计量数据来源,分离出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通过检索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及“创业+高校”,得到文献检索结果共计12000余篇。根据知识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数据的统计计量分析,以时间为变量探索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在CiteSpace4.0.R5.SE中,选择“Key word”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2006年至2016年的关键词词频分布。分析得知,在过去10年的研究中,有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政策、培养模式等论文研究出现频次较高。(表1)

纵观所有研究主题及词频分布数,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①培养目标: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能力与素质、关键影响因素等是合理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

②培养内容:借鉴和总结各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路径等是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③推进和扶持机制:讨论和研究外部环境如创业政策、优惠政策是创业教育课程合理设置的必要配套;

④满意度和有效性:形成闭环,评价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清楚,培养内容和推进机制设置是否恰当。

以下选取代表性文献,分别展开述评。

1.2 培养目标

关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关键成功因素,以及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的分析和探讨。从表1可知,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多,如创业能力的304篇,创业意识的126篇,影响因素的135篇,涉及创业意愿和创业意向的篇数也较多。

在创业能力方面,唐婧等(2008)在Man[2]的基础上,构建了二阶六维度的创业能力概念模型,并从维度和概念层面检验证实了创业能力概念是一个多维度指标。张玉利等(2011)[3]从创业学习的视角探索了创业者的经验向创业能力转化的内在机理,得出当创业者的信息获取/转化方式与他的先前经验类型相匹配时,这一类型的经验才能更好的转化为创业能力的结论。王辉等(2012)基于12个样本案例,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创业学习力、资源整合力等七个维度构成。李晓峰等(2013)将构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分为两类:大学生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技能,又分别设计了11个二级指标,提出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的多维可拓物元模型和可拓评价方法。高桂娟等(2014)[4]通过专家调查和问卷取样,解构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13个构成要素。

在创业素质方面,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不多,且实证性研究较少。苏益南等(2010)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和11个二级指标,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刘沁玲(2013)基于文献调查和案例研究,甄别出创新型创业能力所表征的关键性创新活动,设计了包含10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毛霞(2014)[5]基于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发现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3个主要成分依次是: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在创业意愿方面,向辉等(2014)[6]建立了广义创业态度、个人背景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三元ISO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方差分析,发现了创业教育既能直接影响创业意向,也能以广义创业态度为中间机制发挥影响,且效果显著。谭力文等(2015)从高校创业教育的视角,研究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态度对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影响。根据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肯定了发展创业教育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业知识水平、创业能力和创业态度,同时创业教育本身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意愿的形成。

述评:从以上文献可知,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评价方法,虽提出了诸如灰色、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等,但缺少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概念界定和构成要素的深入研究,在评价创业能力的标准和内涵上存在模糊性与差异性,对何谓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尚未形成共识。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若该目标解构不清楚、定位不统一,则不能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廓清创业教育的要求,进而无法讨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现机制。

1.3 高校及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由表1可知,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关键词的论文最多。在模式选择方面,葛建良(2010)借鉴Tim-mons的创业企业成长4阶段模型,提出针对初创期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顾莹樱(2010)以创业机会开发为视角,解构出创业者能力体系。王本贤(201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黄兆信(2013)[7]试图理清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钱美玲(2013)侧重讨论了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性德育模式,张克兢(2014)则重点探讨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知识获取的途径。宋超(2013)归纳出我国创业教育3种基本模式:管理为主模式、商业运作模式以及科技促进创业模式。徐琼(2013)从目标、理念、程序、条件、评价等5个维度比较分析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之间的异同。李慧清(2015)[8]从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基于企业与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与全球创业观察(GEM),尝试构建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陈彦丽(2009)从学科、活动、实践、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李倩西(2012)对比了9所试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杜运周(2011)、韩琪瑄(2013)和周朝正(2013)分别深入剖析了台湾中山大学,美国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以及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米银俊(2016)通过比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范式的结果进行了对国内大学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及路径思考。

在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刘文杰(2013)分析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优势、机会、威胁和劣势;孙畅(2014)提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应以能力为导向、以层次培养为主线。

述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宏观问题讨论较多,具体措施探讨较少;解决问题大多借助对比和归纳,缺乏实证研究,可操作性不强;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对措施的探讨缺乏系统性;缺乏分类和典型研究,如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对策建议相似度高,同时缺乏针对性。

1.4 高校创业教育推进和扶持机制

对于推进和扶持机制,目前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和研究外部环境如创业政策、优惠政策等内容。翁默斯(2012)总结和分析3所典型地方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经验和做法。陈芳(2009)、聂怡婷(2012)、郭龙(2014)分别对浙江、上海和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或保障体系进行了评价。其中,汤耀平(2011)[9]基于宏观数据和问卷调查,认为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存在扶持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机制、政策宣传、社会创业意识、创业社会资源等5个方面的问题。陈洪源(2014)调查了广州6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

述评:通过多篇文献整理得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当前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模式单一,配套机制不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理论探讨、实践践行和动态调整。

1.5 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和有效性研究

满意度和有效性的分析主要是评价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清楚,培养内容和推进机制设置是否恰当。陈浩凯(2007)等根据创业教育理论提出了包括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背景、教师科研能力、创业教育软硬环境、学生背景、学生个性等在内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陈虎(2009)等借鉴国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分为直接评价指标和间接质量指标两类,并增加了学生满意度这一指标。舒福灵(2012)等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创业氛围、基础平台建设和培养效果等3个指标,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使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适用于实际的定量测度,陶丹等(2010)结合专家意见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定了包括课程体系环节、课程教学环节、非课程教育环节等3个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总体状况、创业课程理论教学、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背景等二级指标在内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崔彬等(2014)[10]基于问卷调查法,对已修完全部创业教育课程的扬州大学2010级885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层抽样,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关注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生对课程种类丰富性、教师教学方法、相关学术报告、创业者与学生的经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咨询等的评价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总体满意度。

2 评述与展望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的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下5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2.1 创业教育在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的设定

教育水平的不均等性,导致我国各所高校的创业教育差异性比较大。本研究认为高校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需考虑到高校教育水平以及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决定了中国高等院校的资源分配处于一个并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很可能导致了在其中的大学生在就读的过程中出现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同一个创业教育体系在不同高等院校得到的结果。所以在研究中,应着眼于细节,因材施教,注意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应提出适应每一个学校特点的、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创业教育体系方向。

2.2 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范围窄,目前国内能成为有效样本的创业教育的实例较少,所以缺乏对创业教育成果的跟踪调查,最终缺乏对某个创业教育体系的成果收集及分析。因此,目前在创业教育方面得出的结论基本停留在理论阶段,大多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借鉴于创业教育成熟的国家,导致设计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本土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中,并没有科学地进行进一步细化分析,也没有提出具体应开设哪几门课程、应怎么进行授课的方案,无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根据。

2.3 创业能力和素质的理论结构

目前的研究更多侧重于探讨诸如灰色、模糊、可拓等评价方法,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评价标准和内涵上存在模糊性与差异性。

2.4 创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

创业教育质量涉及学生主体、师资、方法、环境、政策等多个影响因素,各个因素的细微干扰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创业教育成果。目前大部分研究仅局限在创业教育的范围内,未能深入探讨诸如师资能力、决策逻辑和其他外部环境因素等控制变量的干扰。同时研究时只针对创业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判断性和科学性,所得结论难以代表中国大学生发展情况,也不能得出一个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结构理论。

2.5 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选择了电子商务的相关领域进行创业。互联网提供了创业的虚拟平台,加快了社会资本的建立和流动。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平台红利,在创业活动中取得先机。但同时,互联网环境存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如何创造创业机会、如何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如何把握和有效利用风险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研究正在逐步展开,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 结语

本研究经过在CNKI数据库的检索,以不同研究主题为对象,阅读多篇经典核心文献,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推进和扶持机制、满意度等四个主题进行述评,并提出5个未来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大学生创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通过完善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培养一代具有“创业遗传代码”的高水平人才,为国家的转型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江苏高教,2013(06):42-51.

[2]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se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 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3]张玉利,王晓文.先前经验、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6):1-12.

[4]高桂娟,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24-30.

[5]毛霞.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3):135-138.

[6]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2):120-124.

[7]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8]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83-87.

[9]汤耀平.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评价与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1.

[10]崔彬,张亚维.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高教研究版),2014,18(1):67-71.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