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力决定胜负

2017-01-24林欣浩

特别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计谋赵括国力

林欣浩

春秋战国的主题是战争,天下格局的变化主要由战争导致。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决定天下大势的是那些驰骋在战场上的武将和在幕后出主意的谋士。

这个想法是错的。

战争最容易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其中的各种计谋。因为战争这件事是人类破坏级别最高的行为,除了物理规则外,它不用遵守任何规则,任何手段都可以尝试。所以战争中人类使用过的计谋千奇百怪,花样迭出。有很多平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人们都在战争中尝试过。

但是计谋其实不是最重要的。

决定战争胜负的,绝大多数时候不是军师的计谋、主帅的能力、武将的英勇,而是国力。

个人的谋略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比如一个超级厉害的军师,可以靠一条计谋用几百人打败几千个敌人,取得一次辉煌的胜利。但是,这并非战争常态。一条计谋成功一次之后,第二次使用未必还会成功。国力强大的一方就算局部吃亏,还能靠源源不断的补给“淹没”对手。你用计谋多消灭我几百人,我就多补充几千人、几万人,只要大战略上不出问题,胜利的一定是国力强的一方。

靠一条计谋、一个谋士决定胜负的战争,有,但是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少了。正因为这些战例数量少、戏剧性强,所以它们才会被当成传奇,被人们翻来覆去地提起。所以我们刚接触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书里的大部分战争都是某一方靠计谋以少胜多、扭转乾坤的神奇故事。这其实是书本刻意选择造成的错觉。

关于这一点,最简单的例子还是三国。诸葛亮那么厉害,几乎跟谁打仗都能赢,那蜀汉为什么最后还是灭亡了?答案很简单,因为蜀汉的人口少、耕地少、财富少,和曹魏的国力根本不能相比,所以无论多么厉害的人带兵,最终的失败都是必然的。

再说说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讲的是勾践如何卧薪尝胆、如何反败为胜。

但是,只要“卧薪尝胆”就一定能成功吗?

“只要吃苦就能成功”,这显然是错的——假如真是如此,那整日劳作的农民、工人,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应该高于其他社会阶层。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古往今来,意志坚定、吃苦耐劳但是没“混出来”的人多了去了。勾践能打败夫差,靠的可不仅仅是忍。

当年夫差决定把勾践放回国,夫差手下有个大臣表示万万不可,他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他的意思是,勾践回到越国,如果用十年时间积攒实力,十年时间训练军民,那二十年后就会把吴国消灭了。

果然,勾践回国十年后,越国变得非常强大,最终把吴国打败了。勾践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假如勾践回国后没有发展经济而是急于决战,假如越国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供勾践发展,假如夫差没有给勾践那么多时间,放了他两年后又把他给灭了,勾践都不可能复仇成功,他的隐忍也就都白费了。

真正让勾践复仇的,是越国强大的国力。

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更是如此。

赵括是长平之战赵国一方的指挥官。关于长平之战,我们一开始最容易关注的是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好像长平之战打败了,全是由于赵括是个蠢货。其实,赵括本人并非毫无经验的指挥官,赵括那个时代,也根本没有纸。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犯了指挥的错误,但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不够强盛。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生死决战,打到最后,两个国家都拼出了全部的家底。赵国倾全国之力,派出了所有能动用的军队,秦国则在情急之下把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前线。最后,是赵国国力支撑不上了,才输掉了整场战争。

秦国的胜利不是偶然的。秦国不是单单打败了赵国,而是打败了全天下的诸侯。偶然不会让秦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获胜。正是因为秦国的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才最终统一了天下。

编者注:此文原标题为《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摘自《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1》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子依)

猜你喜欢

计谋赵括国力
赵括很忙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自认为善
语言与国力
赵括兵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