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的“吃瓜群众”不做也罢

2017-01-24王兆贵

特别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路人围观瓜子

王兆贵

如今这网络,不仅是水淹七军的戏台,也是妙语迭出的工坊。

前些年,有个流行语叫“打酱油的”,意思是:这事与我无关,我只是一个过路的。如今,又有个新词悄然流行,叫“吃瓜群众”。

什么意思呢?尽管没有权威解释,却有人将其定义为“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前追溯,“吃瓜群众”最初出自社交网站包括论坛、微博及贴吧等,是指那些对话题内涵和事件真相不甚了了,抱着围观凑热闹心态跟帖的人,这些人有时也自嘲为“吃瓜群众”。后来,“吃瓜群众”就与旁观者画上了等号,并被媒体借用。照此解释,“吃瓜群众”的基本意思,与“打酱油的”相类似。

据说,“吃瓜群众”,最早的表达是“吃瓜子的群众”,慢慢地被省略了。我觉得,“吃瓜子的群众”比“吃瓜群众”更本色,也更形象。好事的人在那里争论不休,围观的人在那里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热闹。这样的画面,眼熟得很,在我国坊间已成常态,并延续至今。

这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鲁迅笔下的路人,他们在现场,却不发声不出手,只是围观而已,并期待场面越火爆越好。有篇文章叫《别变成鲁迅笔下只会围观的路人》,认为现在的路人,较之鲁迅年代进化了许多,他们不再是伸长了脖颈看热闹,更想加入进来,彰显自己,刷存在感。作者认为:“相比于文学作品中围观的路人,拥有着微博、微信、互联网的我们显然自由而有意识的多。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体制之外的多元声音,一些看不见的门槛也被独立评论打破,幸运的是我们接收到空前多样的信息,和空前多样的立场。那些曾经揣在心里说不出的话,被文字敏感度极高的人们写出,从而引发我们的共鸣。这种共鸣,或者源于对生活中温暖瞬间的希冀,或源于对生活中不公环境的抨击。”

这当然是好事,令人担忧的是不实传言的杀伤力。不良信息的累积,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叠加效应。正如这篇文章剖析的那样:“匿名言论环境的空前自由,让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此类事件时都有话可说、有泪可落。当心中的痛点被戳中,狠狠地流出血来,那些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怨愤,舆论场域里以讹传讹的不堪,都在一瞬间涌上心口。于是我们一不小心,好像就成了新时代的路人,只不过我们的手里,已经有了文字的武器。这件武器有着不受控制的两枚子弹,一者叫作点赞,一者叫作转发。”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披露初期,有些人不在现场,并不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在媒体导向性言辞的煽惑下,立场变得情绪化了,于是就由围观转向围攻,“吃瓜群众”成了“拍砖群众”。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每当一个有看点的事件发生后,似乎关注的人特别多,特别会激起义愤。你若留神周边的人,就会发现,真正把热点事件当回事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更不会像钱塘江大潮那么汹涌。转来转去的头条,很快被后来的信息淹没了。地球照样转动,太阳照常升起,喧嚣归于沉寂。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宝贵的,应该用在最需要的事上。人家离婚,关你什么事?传绯闻、赶潮流、凑热闹、瞎操心,做这样的“吃瓜群众”实在没必要,还是转身去打你的酱油好了。

(摘自《大公报》 图/亦晨)

猜你喜欢

路人围观瓜子
吃蟹黄瓜子
揪出瓜子大盗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方法最重要